壹、夏季宜養心健脾,解暑祛濕。
中醫認為:“夏為火,性熱,通心,為養氣之主要來源,暑邪當令。”也就是說,心在五行中屬於火,火熱之邪最容易損傷心臟,往往會導致心臟疾病,如焦慮、心悸失眠、頭暈目眩等癥狀。而且中醫認為“汗為心之液”,夏季大量汗液排出體外,不僅會損傷心氣,還會導致心陰虛,更易受暑邪侵襲,所以夏季宜註意養心。多吃清熱解暑的食物,不僅可以清除夏季高溫天氣帶來的暑熱,還可以清除身體產生的內熱。也可服用辛涼或甘寒的中藥,如菊花、薄荷、荷葉、金銀花、連翹等,以利心火,祛暑。
夏季的最後壹個月是長夏,對應的是脾。此時天氣悶熱多雨,空氣中濕氣重,人更容易感受到潮濕,而脾喜燥惡濕。壹旦脾陽受濕壓制,超過脾胃的適應能力,就會出現食欲不振、便溏、腹脹、四肢不溫等脾病。所以長夏的飲食要清淡,少油膩,少寒性,脾虛的人可以少食多餐,根據自己的飲食習慣適當吃壹些辣椒,增加食欲,幫助消化,抵禦濕邪對脾臟的侵襲。還可以服用健脾祛濕的中藥,如白術、蓮子、茯苓、藿香、砂仁、豆蔻等。,既能健脾胃,又能祛暑濕。
第二,夏季飲食要適度。
飲食控制不僅要防止暴飲暴食,還要註意三餐的時間和分配。早餐應該在7點左右,午餐在12左右,晚餐在18左右。俗話說“早吃好,中午吃好,晚上少吃”。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消化能力不強,夏天更是雪上加霜。吃多了難以消化,容易損傷脾胃,導致胃病。俗話說“要孩子平安,就得饑寒交迫。”
三、夏季飲食宜苦、辣、酸、鹹,少甜。
適當攝入五味對人體有益,可以維持陰陽平衡。但五味攝入過多或不足,都會引起身體不適,甚至疾病。因為五味與五行、五臟相對應,過量食用五味會對相應的臟腑造成損傷。
《黃帝內經》已經明確指出:“所以要五味調和,骨骼正常柔和,氣血運行,理密。如是,則骨精,道如法,有天命。”即五味搭配得當,氣血才能充盈,身體各系統功能才能調和。這才是延年益壽的正確方法。
四、夏季不宜暴食和生冷。
夏季適當吃些冷飲,不僅能消暑解渴,還能幫助消化,促進食欲,有益健康。但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損傷脾胃中的陽氣,不僅違背了“春夏養陽”的原則,還可能引起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疾病。尤其是老年人,脾胃陽氣已經逐漸下降,暴飲暴食、受寒會進壹步傷腎陽,導致腹瀉。
這是夏季養生六大原則中的壹部分,還有壹些註意事項、食譜、養生秘訣,肯定會很有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