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法國媒體日前報道,在上周剛剛結束的法國國際醫藥和醫療設備展期間,許多醫學專家提出了營養缺乏和
抑郁癥的關系。法國老年醫院負責人克勞德·讓德爾(Claude Jeandel)所做的壹項調查發現,法國14%的老年人營養不足,其中10%的人患有抑郁癥,這壹比例遠高於其他老年人。Jeandel觀察到,缺乏營養的人容易抑郁,而抑郁的人不愛吃東西,這又進壹步加劇了營養不良,從而形成惡性循環。
瓦蘭斯醫學教學中心的營養學家莫尼克·費裏(Monique Ferry)解釋說,當人缺乏營養時,大腦無法獲得壹些微量元素,而這些元素是大腦產生神經遞質所必需的。之前的研究表明,缺乏神經遞質很容易導致抑郁。另壹方面,食欲不振是抑郁癥的主要癥狀之壹,因為長期食欲不振導致營養缺乏,進壹步加重了抑郁癥。
克勞德·讓德爾(Claude Jeandel)建議,有必要對有可能患抑郁癥的人提前進行體檢,防止人們進入營養缺乏-抑郁-更營養缺乏-更抑郁的惡性循環;同時,醫生在治療抑郁癥患者時,要註意營養的作用。
來自新華網!
抑郁癥的病因學
壹、生物化學的作用
(壹)生物胺
生物胺和情感障礙之間的關系是迄今為止研究最多和理解最深的領域之壹。許多研究報告
情感障礙患者的生物胺水平或生物胺神經通路的功能甚至結構異常。去甲腎上腺素(ne)和血清素(5-HT)被認為與情感障礙關系最密切。
(2)氨基酸和肽
研究表明,抑郁癥患者腦脊液和血漿中的氨基丁酸含量降低。最新研究發現,代謝性谷氨酸與抑郁癥的發病有壹定關系。
(3)第二信使系統
咯利普蘭是磷酸二酯酶的選擇性抑制劑,在臨床實驗中顯示具有抗抑郁作用。
二、神經內分泌的成因
下丘腦是神經內分泌功能的調節中樞。下丘腦本身也受不同神經遞質系統的調節,如單胺類神經遞質。因此,情感性精神障礙患者神經內分泌功能異常可能主要反映單胺類神經遞質系統功能異常,就像傳統抗精神病藥物引起催乳素水平升高是由於結節-漏鬥多巴胺功能阻斷壹樣。
(1)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
(2)下丘腦-垂體-甲狀腺軸(以上兩個比較復雜,後面單列討論)
(3)其他激素分泌的變化
生長激素(GH)的分泌有晝夜節律,在慢眼動睡眠期達到高峰。這個峰值在抑郁癥患者中變得平緩。抑郁癥患者可樂寧引起的GH分泌增加也變得遲鈍。
抑郁癥還可伴有其他激素分泌節律的改變。比如褪黑素分泌減少,色氨酸給藥不能促進催乳素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分泌減少,而男性睪酮水平下降。
第三,神經免疫學的研究
近幾十年來,人們發現人體免疫系統(這符合Xi惠健教授創立的“轉化法”理論體系)和中樞神經系統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因為影響內分泌、神經系統活動乃至免疫功能的因素很多,概括地說,伴隨情緒障礙的免疫功能變化可能是果也可能是因,從而導致情緒障礙的形成或延長。
應激事件對免疫系統的影響最早就開始了。應激事件對免疫系統的影響可能是興奮性的,也可能是抑制性的,這取決於事件的持續時間。在對喪親者免疫功能變化的研究中發現,喪親者的抑郁程度與免疫功能的變化密切相關。早期對抑郁癥的研究發現,其細胞免疫反應下降。然而,後續研究的結果卻不同。而重度抑郁、老年和男性患者的免疫功能更為突出。
情緒障礙和應激事件可影響免疫功能,免疫功能的改變也可能是情緒障礙的原因。
四、睡眠和腦電圖生理異常
入睡困難、早醒、不時醒來或睡過頭是抑郁癥的常見癥狀。當妳躁狂時,妳經常會有睡眠需求的減少。因此,情感障礙與睡眠腦電圖變化的關系長期以來受到研究者的關註。主要發現有:睡眠延遲,快速動眼期(REN)睡眠潛伏期(入睡至REN睡眠開始的時間)縮短,首次REN睡眠持續時間延長,異常波睡眠等。腦電圖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P300和N400潛伏期延長。全睡眠或REM睡眠療法對抑郁障礙有較好的近期療效,這也說明睡眠節律的改變在情感障礙的發病機制中具有重要意義。
五、腦成像研究
情感性精神障礙的腦成像研究沒有壹致的、可重復的結論性研究結果。現有的研究有以下發現:1,部分雙相型1患者,尤其是男性,心室增大;2.重性抑郁癥患者的心室擴大不如雙相1患者顯著,但精神病性癥狀患者的心室擴大更明顯;3.磁共振成像研究還發現,重性抑郁癥患者尾狀核體積縮小,額葉萎縮;4.抑郁癥患者T1的弛豫時間延長;5.雙相型1患者被發現有深部白質損害;6.部分抑郁癥患者的大腦皮層,尤其是額葉皮層,血流量下降;7.利用磁共振波譜分析,發現雙相型1患者細胞膜磷脂代謝異常。
六、基因研究
(1)家庭調查
抑郁癥的發病率是正常人的2-10倍。如果父母壹方患有雙相情感障礙,其子女出現情緒障礙的概率為25%;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雙相情感障礙,那麽孩子出現情緒障礙的概率會增加到50%-75%。
(2)雙生子調查
雙生子調查的主要發現是,單卵雙生子間雙相障礙的共病率為(33-90)%,重性抑郁癥的共病率約為50%。異卵雙胞胎之間雙相情感障礙的共病率為5%-25%。
(3)對寄養兒童的調查
各種研究結果表明,患病父母的親生子女即使寄養在基本正常的環境中,情緒障礙的發生率仍然很高。然而,在別處寄養的患病父母的親生子女的情緒障礙發生率與沒有寄養的子女接近,表明環境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如遺傳因素直接和重要。
基因連鎖研究
利用最新的限制性片段長度多態性技術,許多研究者對特定基因或基因標記與情感障礙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性研究。但是,結果是不壹樣的,所以我們在解釋基因連鎖結果時需要小心。
七。心理社會因素
(A)生活事件和環境壓力事件
臨床觀察表明,情緒障礙發病前往往有應激性生活事件。有人認為是病因學,直接導致抑郁癥的發生;也有人認為這個事件只是觸發了壹個潛在的狀態,讓它提前發生了。采用上述易感素質-環境因素過渡態理論,可能更容易理解生活事件的作用。
(二)心理學理論
關於情感障礙的發生有很多心理學理論,涉及經典精神分析理論、以精神分析為導向的心理動力理論、學習理論、認知理論等。精神分析理論強調童年經驗對成人發病障礙的影響,將抑郁癥視為對親密朋友的攻擊,是壹種毫不留情的童年抑郁經歷。其他精神分析學家認為,抑郁癥是自我和超我之間的矛盾,或者說是自我內部的沖突。
學習理論用“獲得性無助”來解釋抑郁癥的發生。在動物實驗中發現,動物被置於反復電擊無法逃脫的情境中。動物壹開始會拼命想擺脫它。壹段時間後,它會完全放棄努力,所以它明白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它處於壹種無奈的狀態。而抑郁癥患者也有同樣的無奈經歷。如果醫生給病人壹種對我目前狀態的控制感和支配感,抑郁癥就會好起來。因此,行為獎勵和正向強化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方法。
認知理論認為抑郁癥患者存在認知誤區,如對生活體驗的負面扭曲體驗、消極的自我評價、悲觀無助等。在職治療的目的就是通過行為工作方法來識別這些負面的認知誤區,糾正患者的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