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80年,司馬燕建立西晉,舉行開國大典,並在太廟中薦酒。
大約在公元282年,西晉著名文學家左思寫下了《五度賦》,描寫衡陽名酒“輕飄飄,照照不離”。
大約在公元290年,西晉大文學家張載寫了《酒賦》,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文學作品。
公元318年至334年,南嶽魏夫人喝的是瓊蘇青酒,即用衡州酒釀造的保健酒。相傳魏夫人飲此酒後成仙。)
公元369年,苻堅滅燕國,前代傳人,進入西域,征服四面八方的蠻夷。很快,“天下郡縣八成”,基本統壹了長江以北的中國版圖,國力大振。每次苻堅去軍中,都喝下那酒,說:“這是湖之酒,只有真正的勇士才能喝。”
公元4世紀,羅翰寫了《仲翔記》,介紹衡陽產的酒為佳釀。
公元4世紀,於所著《襄州物語》中寫道:“襄州臨城縣(即衡陽)有綿湖,以水為酒,故稱綿酒。”
公元432-445年,南朝的葉凡寫了《後漢書》。三十二書記載:“(衡陽)有綿湖三裏,湖水作酒,酒極甘。”
公元450年,北魏皇帝拓跋燾侵略南朝時,俘虜了南朝將軍蒯英,後來又釋放了他。到了南朝,宋文帝和劉義隆馬上派人把上等的酒送到北魏去殺軍。於是雙方訴諸武力,講和了。
公元6世紀,北魏酈道元的著名地理學巨著《水鏡註》準確地記載了羌酒的起源與美:“陵縣有湖,湖中有洲,洲上居民互贈錢財,釀佳釀,名曰羌酒。”
公元630年左右,唐太宗盛贊酒之美:“酒勝蘭生,玉勝玉。”醉壹千天,十年不敗。"
公元646-648年,方等265,438+0人在唐代編著了《晉書》,記載了九九自晉代以來壹直為貢品的歷史:“武帝薦九九為太廟”。
公元1060年,北宋大文豪歐陽修和宋祁等人撰寫的《新唐書》中記載,衡陽產的酒是上等的酒。
約公元1063年,劉來衡州任知府,歐陽修在《送劉知衡州》詩中特別稱贊衡州的醇酒:“湘班自古有酒名。”
公元10年北宋末年,將自釀羌酒賜與張皇後和張(兩人都是衡陽人)。
11-12世紀初,北宋將酒作為皇宮誕生的禮物。武林舊事卷歷時八年:“宮中每亭有孕...從內倉取五十三石,兩桶,酒八升。”
公元17世紀滿清入主中原後,酒仍被列為貢酒,稱為“恒久”。
公元1686-1743年,清廷編《大清統誌》,其中記載:“綿湖位於衡陽縣城東,水可釀酒,故稱九九。”
公元1763年,清泉(衡陽)知縣蔣勛專修《清泉縣誌》卷二。《地理風俗誌》:“陵縣,漢代之城,為民間工釀酒,蓋酒遺之地,但醇香廉價,飲酒者多不限制,故華僑累遊。”
公元1805年,馬壹元專修《衡陽縣誌》,記載了飲酒的悠久歷史:“飲酒之人,源遠流長,三千年來註重儀態德行。”
公元1872年,清朝大臣曾國荃進香祁山,被賜任銳寺秘方——“白酒白子湯”,治好了不孕癥。
公元1889年,田靜大師主持衡陽旗山任銳寺,喝了酒神曲水,治好了慈禧太後的頑疾。
1935年,民國政府創辦《中國實業》雜誌,這是壹份經濟刊物,刊登對中國經濟的論述和對國內外優秀產業的考察。衡陽的酒書上有壹句名言:“衡陽產酒者,湖南最有名的產酒者,有湖中之酒,古稱酒。”它在晉代被用來祭祀祠堂,在清初被用作貢品。其品質苦澀,口感醇厚,次於湖南省其他縣。"
2001至2007年,湖南九九酒業有限公司整理了600余件古代九九史料、工藝、收酒器、釀酒工具,建立了九九文化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