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跳好藏舞

如何跳好藏舞

首先,形體訓練要體現藏族舞蹈的基本姿勢和動態特征。

中國民間舞是中國傳統舞蹈藝術的源頭,每個民族和地區在歷史、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形成了形式多樣、風格各異、動態節奏各異的中國民間舞的鮮明特征。藏族民間舞蹈種類繁多,因地域不同而風格各異,其中以弦舞、鍋莊、踢踏舞為代表。藝術表現形式不同,但外在形式和動態特征在結構上是統壹的。就藏族舞蹈而言,它既與自然環境、民族性格和生活服飾有關,又有宗教心理痕跡。但從舞蹈的角度來看,具有藝術創造和濃厚的地方色彩。

1.形體訓練的目的是使我們具備藏族民間舞蹈的基本素質,充分掌握舞蹈的基本動態。藏族舞蹈學者阿旺昆用五個字概括了藏族舞蹈的動態特征,即顫、開、順、左、繞。所以肢體訓練強調的是膝蓋的震動和屈伸。藏族舞蹈有程式化的舞蹈動作和節奏,以下肢動作和膝蓋震顫為核心。“震顫”包括大震顫、小震顫、軟震顫、硬震顫、扭轉震顫、擺動震顫等。比如,在弦舞中,“顫音”貫穿著“扭腰”、“拖步”、“步步翻身”等典型舞蹈。所以藏族舞蹈有“不屈不成功,必屈而後動。”“順”、“左”、“繞”是藏族上肢舞袖的動態特征。“順”是藏族舞蹈特有的協調方式,來源於“唱時舉手,踩時擲手”的動作模式。有舞袖;形式有拋、蕩、拉、繞等多種,但以“繞”為核心,有:大繞、小繞、臂繞、肘繞、內繞。這些不同的舞蹈動作有著壹致的規律性。藝術家要用肢體動作完美地表達字面意思,這是演員形體訓練的目的。

二、動作節奏的藝術處理是舞蹈表演技術的升華。

舞蹈是人類的x光片。經過排練、組織和加工的人體節奏運動,是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表現手段。動作和節奏是主要的表現形式。因為舞蹈是壹門動態的藝術,它的訓練主要集中在動作的姿勢、節奏和質量上。也就是說,舞者身體的任何壹個部位或某壹部分引起或長或短的節奏,動作的幅度和力度以及動作的速度、力度和快慢都是不同的,這就形成了舞蹈動作技巧。在漢弗萊的舞蹈理念中:加強學生的體力、柔韌性、控制力和耐力——即訓練表演所必需的運動技能。那麽我們就可以通過了解節奏、韻律、體態的潛力,並創造性地運用和加工,來增強舞蹈表演中動作的表現力。高爾基曾說:“如果壹個藝術家不掌握技巧,即使是最豐富的感情也會癱瘓。”

在舞蹈中,節奏是舞蹈的力量,情感是舞蹈內容的補充。能夠恰當地處理動作的節奏,說明舞者對肢體的把握能力已經達到了壹定的水平。比如大型樂舞《珠穆朗瑪峰》中,在男女被辮子鼓舞的時候,整個樂舞達到了高潮,女演員的燙鼓動作技巧達到了完美的程度,無論是頂鼓旋轉、鼓旋轉、鼓轉動,都是那麽的快速、整齊、幹凈、漂亮。演員的辮子鼓勵他們跳得更有氣勢,有壹種野性的美。他們甩辮子,自由打鼓,節奏由慢變快。在氣氛達到高潮時,還有“平躺”、“單腿吸跨轉”、“虎躍轉體橫轉”等男子絕技。氣氛異常熱烈,這是高超的勵誌技巧和濃郁的雪景風格所產生的藝術感染力。這裏有壹個連貫平衡的動作,這些動作的連續性是有規律有節奏的。在快速運動的過程中,妳必須有絕對的力量來控制妳的身體。正是通過這些動作、節奏和姿勢,演員們展現了他們獨特的藝術風格和舞蹈表演技巧。

對節奏動作的藝術處理,也能在感情色彩極其強烈的舞蹈中自然地表現出相同和不同類型的感情。動作與宣泄生活感受、烘托氣氛緊密結合,是舞者內心激情的物化。舞者通過節奏的力度和長短來表達內心的感受。優秀的舞蹈藝術家會通過動作節奏的變化來間接表達內心的感受。如《母親》利用藏族緩慢端莊的肢體語言特點,通過藝術的動作節奏、舞蹈造型和動態,成功塑造了壹個偉大而平凡的母親形象。另外,表達情感也能體現演員本身的情感品質。比如西藏軍區文工團表演的舞蹈《甜黃油》。在歡快輕快的音樂節奏下,壹群勤勞的藏族姑娘把傳統的西藏前進姿勢改成挺胸的姿勢,有節奏地跑了出去。在沒有音樂伴奏的時期,通過身體的誇張扭動,人聲和語言不僅傳達了意義,還作為節奏和情感融進了舞蹈中,使得勞動場景非常流行。身體經過藝術處理後,動作節奏既不失藏族舞蹈特有的動作節奏,又充分展現了西藏富裕階層的精神面貌。此外,它在民族個性的展示中展現了藏族姑娘自由奔放的生動形象,既繼承了藏族傳統風格,又註入了新的動作和節奏元素,在舞蹈中直接表達內心感受,使之成為極具時代氣息的舞蹈。動作節奏的藝術處理是我們對身體動作技巧的把握。通過節奏、動作、表情的有機結合,構建出不同的視覺形象和心理情感內涵。這樣,我們才能在舞蹈表演中煥發出動人的藝術魅力。隨著語言的形成和交流,每個民族都產生了最適合自己的舞蹈節奏和曲調,形成了最適合自己個性表達的舞蹈節奏。郭莊:動態節奏有力,有連續性,有停頓。軀幹和上肢隨步伐移動,幅度較大,上下揮動雙袖有力。舞步以提、跳、跺、踏為主,節奏感強,表現出憨厚深沈的藏族性格。所以在學習藏舞的時候,壹定要不斷體驗力量和動作的對比,不斷用動作幅度的速度和高度來修改舞蹈動作。通過節奏將各種動作按照舞蹈內容的需要有機地組織和聯系起來,以增強舞蹈動作的表現力。舞蹈是壹種娛樂,壹種吶喊,壹種自我超脫的方法。它像所有的節奏和所有的人類脈搏壹樣體現了美的存在。

舞蹈離不開節奏,就像生命離不開呼吸壹樣。用恰當的動作節奏構造舞蹈,就像調整呼吸,讓生活平穩順暢。另外,處理節奏問題,不僅要從舞蹈本身下功夫,還要加強樂理素質的培養,關愛充滿節奏和韻律的生活。正如於平老師所強調的,“別忘了功夫在舞外”。

綜上所述,作為壹名專業舞蹈演員,要想跳好藏舞,達到壹定的藝術水平,必須經過三個階段:首先,要努力進行身體訓練。好的舞者從肌肉開始訓練,這是身體和意誌的較量;其次,把握舞蹈風格特征是為了提高肢體的動態特征。演員是作品的第二創造者。只要不斷學習,不斷積累知識,我們行動的表現力就會“內化”。第三,在動作節奏處理的把握上。我們不僅要有精湛的技巧來表現舞蹈內容,還要把感情投入到技術中去,讓表演技巧得到升華。通過以上分析,三個過程層層推進,後者是前者的升華,而前者因其對後者的基礎訓練而形成實踐規範。所以這三個方面的學習都要慢而穩,不可偏廢。"無霜則梅花香."只要我們願意努力,按照科學的方法訓練,我們都可以成為舞臺上的“寵兒”。

第三,把握舞蹈的風格特征是提高肢體的動態特征。

在掌握了藏族舞蹈的基本動態後,我們需要給這個只有形式意義的外殼註入內涵。我們往往註重動作,而不強調動作的內在依據,處於壹種漫無目的、機械空白的狀態,也就是說沒有很好地把握舞蹈的風格特征。歌德有句名言,“現實比我的天才更有才華”。我覺得要欣賞古老的藏族民俗文化,最好是把自己放到青藏高原去生活和體驗。只有這樣,民族文化意識才能在我們的思維中紮根,才有可能在舞蹈中展現藏族的風格內涵。舞蹈本身就是壹種文化。我們跳某個族群的舞,就詮釋了某個族群的文化。如何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首先要加強對藏族文化的了解,感受他們的生活環境、民俗風情、宗教信仰,了解與民族生存意識相關的東西。比如藏族舞蹈的動作壹般是從左到右順時針方向,與其教禮中的“轉經”方向壹致。《郭莊》還保留了動物的仿真,踩節,轉圈跳舞。

在肢體的訓練中,也要註重自身對舞蹈本體的身體體驗,從而在內心產生審美效果。比如我們對弦舞的審美體驗應該是:動作輕柔,長袖輕佛,舒展連續的舞蹈。踢踏舞是壹種節奏鮮明、心情愉悅、動作熱情、雙腳靈活的審美意識。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把握舞蹈的風格和形式,還要在平時的訓練中註重動作之美。另外,多欣賞表演,多學習壹些作品、文學和壹些發展中的舞蹈語言。在我們自己的心理中構建壹個藏族文化的實體,理解舞蹈和造型的象征意義,我們就更容易把握藏族舞蹈的風格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