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宋朝和韓國是什麽關系?

宋朝和韓國是什麽關系?

宋朝與朝鮮的民族貿易

960年,北宋建立,962年,朝鮮和韓國的第壹位官方使節向北宋“獻東西”,開啟了中朝貿易。(1)1030年,由293人組成的朝鮮使臣前往北宋“朝貢,銀劍、馬鞍、馬、香油、人參、細布、青銅器、硫磺、青鼠皮等物。明年2月,會給辭呈。”從此“中國不通四十三年”。(2)中國之所以被封鎖,是因為當時朝鮮與宋、遼的關系比較復雜,導致宋與朝鮮的外交往來中斷。直到公元1073年,朝鮮再次向宋朝派遣使節,兩國官方使節交流日益頻繁,壹直持續到12三十年代。據《朝鮮史》初步統計,從1071到136,朝鮮使臣共出使宋朝26次(其中中央派出15次,明州等地派出7次)。

兩國使節不僅完成了政治任務,還進行了相應的貿易活動。通過朝鮮的“貢”和宋朝的“贈”達到商品交換的目的,這是古代中國與周邊國家最常見的貿易形式。

首先,商品交換原則在“貢”和“贈”之間起著重要的作用。公元1079年,韓國文宗皇帝生病,宋朝“派王順送大夫隨行”,“賜百藥”。作為回應,文宗皇帝“遣劉虹謝之”,同時贈送他“皇服”、“金腰帶”、“金花銀器”、各種高檔布料、墨水、馬匹等。以示”。(3)有時朝鮮使節來宋“獻朝之物”,公然索要東西。據《宋史》記載,公元1092年,“高麗遣黃宗羲獻《黃帝針經》,並邀城書多部。“由於朝鮮使臣的過分要求,宋政府部分官員十分不滿,時任禮部尚書的蘇軾警告說:“朝鮮朝貢無絲可利,卻有五害。今天請不要帶書和金箔。“⑷因此,只允許使節購買金箔。同時,根據《宋史》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前次貢抵,司直接賠償壹萬銖。最起碼被勒令不得重新估價,數量未定壹萬銖。“(5)從此廢除了壹個壹個定價的制度,“萬”為定數。

其次,20世紀165438+70年代至2世紀65438+上半葉,高麗對宋的貢賦尤為活躍。主要原因是它在經濟上可以“獲得豐厚的利潤”,另壹方面也需要吸收宋代的先進文化。例如,通考文獻載:“據高麗大臣,中朝(指宋朝)(6)據《高麗史》記載,公元1058年,朝鮮文宗“王欲憂羅、靈巖,伐木造大船,必通宋朝”。對此,《內史問下省》反對說“國家有個不錯的北朝(指遼朝),邊境不急,民樂由此而生。(7)前者說明了朝鮮與宋交通的原因,後者說明了朝鮮與宋繼續斷交的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韓國之所以積極向宋朝“進貢”,是因為可以在經濟和文化上獲得巨大利益。

當時宋朝與朝鮮結盟,以應對遼金的壓力。因此,宋政府對朝鮮使節給予了相當的禮遇。據《宋史》記載,公元1070年,韓“遣數百人,如...金涓,把他們當作的使者”而“鄭和(111 ~ 165438)然而,宋朝在“朝貢”貿易中獲得的經濟利益往往十分微薄,甚至成為國家的負擔,這引起了壹些政府官員的強烈反對。如蘇軾曾說:“自熙寧(1068 ~ 1077)以來,朝鮮人多次向元豐(65447)進貢。展館的費用不計其數。浙贛、淮南、JD.COM之路,築城造船,建亭臺樓閣,派遣農工侵漁商賈。朝廷壹點好處都沒有,野蠻人卻壹無所獲。.....自二聖繼位後,朝鮮已有數年不在此,淮、浙、官員皆喜肩...朝廷再重壹點,就會貪得無厭,貢品無窮。" (9)

此外,宋朝政府和朝鮮政府都公開鼓勵外交使節的貿易活動,並在各方面給予他們便利條件。據《高麗圖經》記載:“高麗的故事,每到壹處,都會匯聚成壹個大市場。列舉百貨公司,油漆和油漆絲綢,這些都很好地服務於中國。且金銀器皿用之,宮中之物皆知,及時布置。”(10)由此可見,韓國曾經利用外國使節的交流,開拓市場,“羅列百貨”進行貿易活動,就連皇室也參與了這樣的貿易活動。這種貿易活動是以“貢”和“贈”的形式對民族貿易的補充。

二、民間貿易與宋商活動

從11到12這壹個世紀,宋與朝鮮的民間貿易也有了很大的發展。

首先,北宋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對外貿易,以增加國民收入。“在基業之年,制定了第壹部商稅條例,從壹開始就是家法。”(11)北宋從壹開始就非常重視對外貿易,有力地促進了宋朝與朝鮮的貿易。

其次,從10世紀末到110世紀初,朝鮮先後三次擊退契丹軍隊的大規模入侵,之後在和平的環境下持續了很長時間,保證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同時,朝鮮對宋朝與遼金的關系往往采取謹慎中立的態度。但總的來說,朝鮮始終保持著對宋朝的友好態度,這為兩國人民自發的貿易活動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宋朝的商人在韓國特別活躍。他們大量渡海從事貿易活動,甚至長期居住在朝鮮,為兩國的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據《高麗史》統計,1012年至1192年間,宋商人訪韓次數為117次,其中有具體記載明確數字。值得註意的是,即使在兩國外交關系中斷的時期(公元1031 ~ 1071),宋商都相繼赴朝,次數比以前更多,並在12世紀中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通常,也有許多宋商人生活在韓國。據《宋史》記載,在韓國的華人有數百人,其中不少是福建人。因為賈波的到來,他們想盡辦法引誘他們上崗或終身留下。同時,為了接待外國使節和商人,朝鮮在首都北京設立了“招待所”,有的稱為“青州、中州、泗店、裏濱”。所以留在中國出差”。此外,為接待契丹使臣而設的“銀恩閣”、“仁恩閣”,為接待任地、女真而設的“應縣閣”、“靈隱閣”;專門為接待醫官而設的興味閣等等。(12)1055年2月“寒食節”,韓國政府“在飯店宴請宋野德崇等人87人,one hundred and fifty黃征、清河閣宴請黃澍48人”,(13)壹次性宴請宋商200余人。當時,宋與朝鮮的正式外交關系已經中斷,但大量的宋商人前往朝鮮進行貿易。韓國政府不僅允許這些商人互相交流,還以國家的名義設宴招待,甚至用官銜封侯。這說明,在斷交和建交時期,宋與朝鮮人民的貿易持續發展,宋商人在韓國也受到了極大的關註。

據韓國歷史統計,11至12世紀上半葉(1012 ~ 1138)期間,宋商人來到韓國* * *。其中,南楚1車次,泉州9車次,江南2車次,福州2車次,廣南2車次,臺州3車次,明州5車次,均來自江蘇、浙江、福建、廣東等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其中福建占比最大,浙江次之。這與宋代歷史上韓國的“王城有漢數百,閩人多”基本壹致。這也說明,在宋朝與朝鮮的貿易中,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與朝鮮的聯系也特別密切。這主要有兩個原因。第壹,宋與朝鮮之間的北方航線(鄧州-歷城河口)經常受到遼國的威脅,而公元1074年以後,兩國之間的航線,從北到南,主要使用南方航線(明州-歷城河口)。此後,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成為宋代對外貿易的中心,並日益繁榮。在廣州、杭州、泉州、明州等主要地方,都設立了“市舶司”管理貿易,這些地區與亞洲各國的貿易有了很大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特別是靠近朝鮮的泉州、明州等地的大量商人經常往來朝鮮從事貿易。此外,許多韓國商人也來到明州等地從事貿易活動。

當時,宋朝出口朝鮮的商品主要有:絲綢、織錦、白絹、金銀器、服飾、瓷器、玉器、馬、馬鞍、龜、藥材、茶、酒、書籍、樂器、蠟燭、錢幣、孔雀、鸚鵡等。這些商品隨著兩國商人(包括官方使節)的往來大量流入朝鮮。比如當時中國非常發達的制瓷業,對韓國瓷器的發展影響很大。當時明州是宋朝的主要港口之壹,也是韓國的高壹。由於兩國貿易頻繁,離明州不遠的余杭越州窯最早影響了朝鮮,11世紀中後期,朝鮮就生產出了類似越窯的青瓷。同時,中國北方瓷器的傳入使這種青瓷在造型和紋樣上受到汝窯的影響。就這樣,高麗青瓷在新羅以來國內陶瓷業發展的基礎上,吸收了我國越窯、汝窯的影響,發展迅速。到公元12世紀初,出現了所謂的緋色青瓷時代。

此外,各種書籍、繪畫、樂器等。宋代也大量傳入朝鮮,極大地影響了朝鮮文化藝術的發展。從11到12世紀,韓國雕版印刷的發展也受到了宋朝的影響。傳世的韓版刻本中,很多都是直接用宋版的木頭刻出來的。

宋商人出口到朝鮮的商品有香、沈香、犀牛角、象牙等南亞和西亞的特產。由於宋朝與這些國家的貿易活動十分頻繁,大批“大食”“三佛”等國的商人經常隨廣州、泉州、明州往來,並帶來大量的特產。宋商人再把它們運到朝鮮出售,從事轉口貿易。在這種情況下,糧食大國的商人也直接去朝鮮進行貿易。據朝鮮歷史記載,20世紀上半葉,數百名大食商三次來到朝鮮,帶來了“水銀、龍牙、占城香、沒藥、蘇木”等特產,換取朝鮮的“金箔”之類的東西。(13)

朝鮮向宋朝出口的商品有:金、銀、銅、人參、茯苓、松子、毛皮、黃漆、硫磺、絲綢、苧麻布、亞麻、馬、馬鞍、長袍、床墊、香油、紙席、扇子、白紙、毛筆、墨水等。山西、筆、墨等文化商品在當時非常流行。許婧曾經說過,“白色折扇...藏在袖子裏。其用甚方便,”蘇軾也贊道:“朝鮮白松扇,壹尺多寬,止於兩指。”(14)直到後來,明朝的沈璐也寫道:“此世所用折扇,故裏張東海先生以為,是獻給朝鮮的,南宋以來我見多詩。”(15)同時韓墨也很有名。韓墨是用老松煙和麋膠做的,南唐李廷貴墨蘇軾卻不能多說。當時宋代著名的制墨家盤古吸收了朝鮮的制墨經驗,在制墨時將朝鮮進口的墨加以混合。據李壹光《馮毅類說》“我去北京(指明朝首都北京)時,安南和琉球使臣都說妳的筆墨是天下第壹,我願意得到。”(16)說明高麗的筆墨不僅在中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安南、琉球等國也享有很高的聲譽。

大量宋代商人赴朝鮮從事貿易之外的外交活動。在促進宋朝和高麗王朝的外交關系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例如,據《高麗史》記載,公元1068年七月,“宋人黃慎,來見文字:皇帝(指宋神宗——領袖註)召...羅征說,朝鮮在古代被稱為君子之國,從祖先失疑開始就非常勤奮,至今已久。現在,我聽說它的國王也是這個國家的國王,所以我可以派人去告訴他。”(17)1070,福建轉運使羅征“遣回黃慎”,赴朝鮮談判復交。據《宋史》記載,公元1069年,朝鮮“從禮部派遣轉運使羅到福建:本朝商人、洪(指北宋——引者註)說,轉運使奉密令通行”。(18)可見《高麗史》中的“宋黃慎”是《宋史》中的“本朝商人黃鎮”;可見他雖然只是壹個商人,但在1071年宋韓復交的過程中,仍然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除了這壹次,據《高麗史》記載,公元1128年,“宋剛先蔡,高宗即位”;1131年《宋剛第壹卓榮來戲雲:、遣黃夜叉渡江破晉人...並重修炎五年為紹興元年”;1138“宋尚武帝等六十三人來報帝、寧德皇後鄭崩於晉”,1162“宋等四十三人來報,明朝報宋與金聚兵交戰,今春拿下元。(19)可見,無論是宋還是朝鮮,商人的地位都受到高度重視,社會地位相當高。他們不僅從事宋與朝鮮之間的貿易,而且在兩國的外交中也發揮了壹定的作用,他們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第三,宋與朝鮮之間的航線

宋與朝鮮之間的航線相當發達,航線眾多。據《朝鮮地圖經》記載,“若走海路,可至河北、JD.COM、淮南、浙江、廣南、福建。”(20)其中,有南北兩條主幹道。

北路,從山東鄧州起航,過黃海到朝鮮大同江口的交道,再南下到荊凱附近的歷城河口。南路,從浙江明州出發,向東北航行,到達黑山島,再向北航行,經過朝鮮半島西南海岸的島嶼,最後到達歷城河口。

宋朝與朝鮮的航線以1074為界,前後有顯著變化。據《宋史》記載:“過去朝鮮人從登州往返。到了第七年(公元1074年),他們派他們的大臣金說:要想離契丹遠,就要討個變,要從明州走。”這樣,1074之前宋與朝鮮之間的主要北線,就變成了以明州為主的南線。從此,明州成為兩國航線上宋朝最重要的港口。1078年,宋朝“明州造二船,皆名神州”,兩國復交後首次抵韓時,“國人歡呼迎接”。據《高麗史》統計,從1088到1186的近百年間,宋朝遣返朝鮮流民* * *十次,人數達120余人。其中,僅明州就有5次,占退貨總次數的壹半,數量達到70余次,占退貨總次數的比例超過。另壹方面,朝鮮的黎城河口也相當繁榮。13世紀朝鮮文學家李悝在壹首贊美歷城河口的詩中寫道:“潮來又去,船來又去首尾相接,向此樓底進發,午後不抵南蠻。”(21)

當時兩國的船只都是利用季風航行的。從明州進入黎城港的船只“都拿夏季的至日去等南風,風不到五天就到了岸。”(22)這其實也是大部分宋商人在七八月份到達朝鮮的原因。他們回國時乘著北風,這就是宋代詩人許婧所說的:“赴日取南風。《乘北風回日本》就是這種情況的反映。可見當時的航海很大程度上是受季節限制的。

許婧對朝鮮的交往作了詳細的描述:它所乘坐的海船:“新發明的國家,以其五月二十八日順利放洋,六月六日,到達群山島。”由此可見,在“順風”中,從明州島的高麗群山島出發,大約只需8 ~ 9天。回國的時候因為逆風遇到了很大的困難,花了他好幾次。同年7月15日,許婧“登上壹艘大船”離開朝鮮黎城港。“24日,她穿過於恒島,進入群山門,停泊在島下。到八月八號,五子,十四號多雲。申請後,東北風發了。乘潮流出國。.....突然東南風暴。再次遇見大海。船向壹邊傾斜。人們害怕恐懼。也就是敲鑼打鼓,邀請船只歸來。10日庚寅,風力漸強。中午返回群山島。16日,沈冰,6日。申請後風正,即送出國。晚上住竹島。再抗兩天風就不行了。到19號,我已經死了。下午送竹島。.....北風刮得很大。低矮的樹冠扼殺了它的潛力。21日,又醜又醜。中午時分,第二艘船折了三次。..................................................................................................................................................................................從韓國到明州,走海路已經四十二天了。”(23)不難看出,當時宋與朝鮮的海上交通還是很困難的,很大程度上受到季節氣候的制約。但盡管如此,宋與朝鮮的貿易往來從未停止,兩國商船仍頻繁往來於明州與歷城港之間,以至於出現了“來船上,去船首尾相連”的景象。

第四,宋與朝鮮貿易的衰落

13世紀,蒙古在北方崛起,迅速統壹了中國北方。由於南宋政府在江南,加上軍事政治上的失利,宋與朝鮮的貿易逐漸衰落。宋與朝鮮貿易的衰落,除了政治、軍事上的原因外,實際上也是南方航線衰落的反映。尤其是在1270之後,關於南宋商人出使朝鮮的故事,在朝鮮歷史上只出現過壹次,即卷三十《王三》中說:“武王十四年七月,武神、宋商、陸卿來獻土。”但南宋1128年間,宋商東渡朝鮮的筆記多達33種。至於南宋時期韓國商人活動的例子,很少聽說。

那麽,為什麽中國進入元朝後會出現這種“北盛南衰”的局面呢?筆者認為有兩個原因:

第壹,北線的恢復和發展。綜上所述,我們知道中朝之間有三條傳統路線,壹是陸路,即燕山遼東路;二是北海航線,即從山東鄧州到朝鮮半島;三是南部海上航線,即從明州到韓國西南沿海。北方陸路因遼宋民族問題而廢棄,1074後北方海路逐漸被南方海路取代。但進入元朝後,北方陸路也恢復了交通,大部分經過松遼平原,通過驛道直達朝鮮。從鄧州出發的航程也已恢復,這兩條路也“比明州方便”(24)。商人選擇北方而不是南方是很自然的。

其次,在元世祖控制朝鮮但未統壹中國之前,他曾因擔心朝鮮與南宋勾結而限制宋與朝鮮的交往。如致遠七年(公元1270年),元世祖在得知南宋商船已抵朝鮮後,在給朝鮮的書信中寫道:

"...像前年,就說韓國跟南宋和日本有交通。嘗問卿,卿被小人之言所惑,無壹對。可是這壹年,南宋的商船來了,是妳私送的,送到省裏去了。”

言語之間,頗有對韓不報省,私自將南宋商船送回的責備之意。在元朝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朝鮮不得不就範,於是宋與朝鮮的貿易隨著歷史的變遷終於走到了盡頭,被元朝的海外貿易所取代。整個宋代,中朝貿易無論是形式還是影響都是空前的。宋麗之間的貿易在促進兩國經濟和文化交流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在宋麗貿易的研究領域,有許多值得關註和深入研究探討的地方,如宋麗商船的性質、貿易模式、宋麗商人的構成、貿易商品、宋麗貿易對中韓文化的影響等。這些都是需要我們全身心投入的話題。

註意事項:

(1)朝鮮史第二卷光宗十三條。

②《宋史》卷四八七《韓傳》卷二四六《韓傳》。

(3)《宋史》(卷四八七)《高麗傳》,和《高麗史》(卷九)《文宗三十三或三十四年》。

④《宋史》(卷四八七)《朝鮮傳》。

(5)同上。

(6)《文學通考》卷三二五,東夷高麗文。

(7)《朝鮮史》第八卷,文人教派第十二條。

(8)《宋史》(卷四八七)《朝鮮傳》。

(9)《東坡全集》第32卷第30輯。

(10)高麗地圖集第三卷貿易文章。

(11)文學通考第十四卷:概況。

(12)高麗圖經卷二十七招待所。

(13)《朝鮮史》卷五,憲宗二、十五、十六年文章;卷六景宗六年篇。

(14)《高麗書》(卷二十九)為白折扇。

(15)關於春風堂的隨筆引用了《朔蘭》第20副刊局,引自《東方文化交流史考證》。

(16)逸風班論,卷十九,用文章。引自《東方文化交流史考證》。

(17)《朝鮮史》卷八,文宗二、二十二、二十四年文章。

(18)《宋史》卷487《朝鮮傳》。下面引用的宋朝歷史都來源於此。

(19)《朝鮮史》卷十五《仁宗十六條》;第16卷。仁宗二、九、十六年的文章;第18卷宗彜第26條。

(20)《高麗圖經》卷二,鏡封。

(21)朝鮮古典文學作品選第七輯李奎報作品選。

(22)《高麗圖經》卷三十九海島六歷城港。

(23)同上。

(24)《續資治通鑒》卷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