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在微信官方賬號或者短視頻裏,我們經常刷她。在很多講座中,她也會講壹些家庭教育和心理學的話題。
李玫瑾教授的真實身份是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教授,中國著名犯罪心理學家,被譽為“中國第壹犯罪心理學畫像”。她長期從事犯罪心理學和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研究。很多案例都分析的很詳細,深受大家好評。
《模糊的人性》主要記錄了李玫瑾教授訪談的壹些聊天記錄,包括她的學術著作和論文。
這本書收錄了馬某某殺害舍友、林某某毒死舍友等壹些轟動壹時的案例。還包括李教授對我們生活中壹些現象的深入分析,比如暴力傷醫,比如性侵。很多觀點可能是顛覆性的。比如很多性侵者外表溫柔。
書中很多地方都提到,人在童年最需要的是心理支持。正如李玫瑾先生所說,所有的社會問題,在像我這樣的心理學學者看來,都是人類的問題。我的第壹句話是,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第二句話,人的問題,是早年的問題。為什麽現在這麽多變態?為什麽犯罪這麽多?讓我們覺得不可思議?其中壹個重要的問題就是很多人的成長環境被破壞了。當這個成長環境被破壞了,人心就會亂,妳再去教育也沒用。
在這本書中,她用通俗的語言介紹了犯罪心理畫像理論,並通過近年來的惡性刑事案件分析了犯罪分子的心理成因。闡述了犯罪心理學在預防和懲治犯罪中的重要性,呼籲全社會關愛青少年特別是留守兒童,關註他們的成長環境,加強對他們的心理教育。
以下節選了書中的壹些精彩片段。
人的心理發展最早出現的是情緒,情緒的發展是有步驟的。早些年,父母其次是同學,然後是老師和學生,然後是同性和異性。教會孩子善待他人,有時候是壹件救命的事情。
健康的人需要養生,更需要養心。“心理發病期”多在12歲左右到18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行為問題和相關的心理問題都起源於12歲之前,大部分起源於父母對孩子的養育方式。
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人的問題是早期的問題。六歲以前,父母很少和孩子在壹起。當這種成長環境被破壞,人性就會混亂,以後再去教育也沒用。
在父母的個人教養中,妳的孩子是在復制照顧者的觀念和性格。復制他最親近的人的行為和態度,早年最重要的模仿者是他的母親,然後是他的父親。
有壹個基本原則,當妳和外界發生矛盾的時候,壹定不要去外界找原因。壹定要從自己身上找問題,只要內心純潔就好。壹個人內心的痛苦很重要,因為他只能知道外界,而不能知道自己。能認識自己的人不痛苦。
如今,人們的心理狀況已經成為壹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每個人都是這個社會的壹員,所以透過潛移默化的人性去看待人和社會,其實是在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