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元年(405),天竺(古印度)高僧譚佑從海上向東航行,在三門灣白橋港登陸。上岸後,峰茶浮在對岸,壹直叫峰茶山(崗頭寺對面)。當時譚友覺得口渴,周圍也不談水。譚佑用禪杖戳地,白泉湧出,於是白水寺建成。寺前還有兩個碑,檀雨石和白泉井。白泉井距地面約1.5米,但常年不幹涸,村民也將它作為食物井。白泉井,又名洗腸井,相傳譚攸母親懷孕,經過蔥園時,腥臭難聞,令胎兒反感。喝白泉井裏的水可以去除臭味。這也是佛教徒不吃蔥蒜等五香戒律和典故的原因。此後,曇佑沿寧海白溪河進入天臺山腹地,先後建立了永福、克山、石梁、赤城、萬年、多寶、廣潤、清居等佛寺。他成為天臺佛教的創始人,寺廟的修建比天臺國清寺(天臺國清寺建於公元598年)早100多年。唐代鑒真第四次來此。白泉寺的日文翻譯。983-988年該寺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口岸後,淳化元年(990)王要求改名壽寧寺,道光元年(995)又派仆從贈壽寧寺禦書30軸作為表彰。在宋代的《赤季承》中,壽寧寺是列寧海寺的第二位(只有宋教寺,佛教道場,其後是慈雲寺,稱為寺,其余四十四家稱為院)。此後,它被廢除了幾次。1958年焚毀後,由泰州市佛教協會理事、高明寺方丈覺慧法師近年重修,於1933年8月3日正式對外開放。目前,寺內除天王殿、大雄寶殿等主要建築外,還有杜東紀念館,保存著杜東真佛像。6月9日,1999,參加中日國際佛教旅遊線路研討會的代表們參觀了這裏,壹致確認壽寧寺是佛教向世界傳播和中日友好的重要紀念地。在浙江省旅遊局局長何思遠等省市縣領導的陪同下,日本友人村上博先生為“日本姬發大師登陸地”石碑揭幕。讓日中友好港口再次發光。
還可以在飛豬上查看更多關於壽寧寺及周邊景點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