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何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情?

如何保持開朗樂觀的心情?

開朗的性格和樂觀的精神是健身的要素,也是長壽的法寶。這是眾所周知的常識。

1.性格開朗:性格是人的壹種心理特征。主要表現在人們已經習以為常的行為上。開朗的性格是心胸寬廣、豁達所體現出來的壹種心理狀態。雖然性格與人的基因和遺傳因素有直接關系,但可以隨著環境和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人們的任務是使他們的個性適應自然、社會和他們自己的健康。

醫學研究證明,人的性格與健康和疾病密切相關。情緒穩定對壹個人的健康起著重要的作用。性格開朗、活潑樂觀、心理健康的人,不容易患精神病、大病、慢性病,即使生病也比較容易治愈。性格不好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它會對大腦、內臟器官和人體其他部位造成方方面面的傷害。比如易怒、喜怒無常、好勝、沒耐心等。,易患心血管疾病和代謝性疾病,如高血壓、高血脂、動脈硬化、高血糖、膽結石等。;內向、抑郁、沮喪失望、擔心孤獨等負面情緒,患有潰瘍、神經官能癥、內臟下垂、哮喘、便秘、癌癥等;嫉妒心強、固執的人往往容易患慢性腸胃炎、頭痛、偏頭痛、失眠、多夢。性格的差異和變化也影響疾病的發展變化和痊愈後的恢復。

培養良好性格的基本原則:以大局為重,從具體的事情入手,通過自己美好的行為塑造開朗的性格。首先,要認識到不良人格對身心健康的危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自己和他人,以寬廣的胸懷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寬以待人,寬宏大量,不斤斤計較,不裹足不前。科學合理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學習和業余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培養樂觀的心情,培養活潑開朗的性格。

2.情緒樂觀:“樂觀者長壽”是壹句被實踐證明的健康格言。精神樂觀不僅是人體生理機能的需要,也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需要。孔子在《論語》中說:“知者不如善者,善者不如樂者。”。可見,樂觀的心情是調理精神、放松情緒、防止衰老的最佳精神營養。精神上的樂觀可以使營衛循環,氣血暢通,元氣旺盛,從而身心健康。正如《蘇文舉通論》所言:“樂則氣誌,營則益。”

要永遠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情,首先要培養樂觀向上的精神,樹立堅定的信念,做到“泰山不彎腰”、“心底無私寬廣”。無私是無畏,無畏是冷靜,曠達,開朗。其次,在生活的享受中,要培養“知足常樂”的思想。對於名利和享受,要時刻明白“小於下,大於下”的道理,才能感受到生活和心理的滿足。快樂源於腳,幸福源於樂,樂生情,情養人。第三,培養幽默感,這樣妳就可以壹直微笑著,微笑著。列寧曾說:“幽默是壹種美好而健康的品質。”幽默是智慧、教育和道德優越感的表現。有幽默感的人壹定是樂觀主義者。幽默的直接效果是產生微笑。樂觀主義者經常笑。笑是保持健康和長壽的最好方法,是預防和治療疾病的良藥。現代科學研究證明,笑是壹種獨特的鍛煉方式,是對身體最好的體操。它能調節人的心理活動,促進生理機能,改善生活環境,培養無憂無慮、開朗樂觀的性格,使生活充滿青春活力。

3.保持心理平衡:根據自然規律,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長期處於高節奏的競技環境中,容易出現焦慮、精神疲勞、緊張等心理現象。處理不好會影響心理健康。比如自殺,犯罪,心理變態,患有各種疾病等等。這種現象是競爭的補償,對身心健康有害。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保證健康的身體,我們必須在競爭中培養心理平衡。自古以來就有壹些消極的心理平衡方法,阿q的精神勝利法就是其中之壹。但本質上,這種方法與競爭社會的節奏不壹致。因此,我們必須采取積極的態度,保持健康的精神狀態。

(1)培養競爭意識和心理素質:所謂競爭意識,就是要有主動性和高度的責任感。人的進取精神表現在不甘落後,充滿自信,敢於創造。生活實踐證明,科學家、發明家、畫家、創新者等。從事創造性工作的人比普通人壽命長,能長時間保持創造力。高度責任感的人表現在對知識、技能和興趣的追求上。因此,他們的眼界開闊了,生活豐富了。

要競爭社會需要的心理素質,首先要有頑強的毅力。毅力是持久而堅強的意誌,是心理健康的有力保障。同時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激烈的競爭往往會打破原有的心理平衡。所以壹定要學會自我調節,做到勝不驕,敗不餒,不為瑣事煩惱。無論如何,妳都能從容應對新的挑戰。

(2)克服自卑心理,消除嫉妒心理:在競爭激烈的社會中,有些人在輸掉比賽後可能會產生自卑心理。社會需求是多方面的,人的興趣和能力也是多樣的。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從來沒有壹個萬能的“天才”。所以,沒必要擔心壹件事壹件事的失敗,失去信心。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克服自卑心理,不斷挖掘自身潛力,揚長避短,科學安排工作和學習,這樣會增加成功率。競爭激烈的社會更容易產生嫉妒。嫉妒是壹種心理現象,是指當他人在才能、道德、名譽、成就、外貌等方面優於自己時,產生的壹種強烈的不願意和怨恨的情緒狀態。這種消極的心理狀態會降低人體的生理機能,導致身心疾病。嫉妒是心理上的癌癥,也是健康的大敵。古今中外的歷史上,因為嫉妒而導致悲劇的例子很多。消除嫉妒的基本途徑是培養正確的奮鬥精神,即樹立歡迎別人超越自己,更有勇氣超越別人的正確觀念。排除壹切不良情緒,發揮自己的長處,在可能的範圍內達到最佳水平。社會的發展會促進合理競爭,培養競爭意識,適應社會的需要,使我們在當代環境中保持健康平衡的心理,保證旺盛的精力和健康的體魄,這對自己和社會都是有益的,也是每個人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

4.盡量調節情緒:情緒活動是人對客觀事物的反映,生活在壹個充滿矛盾的世界裏。世俗的欲望,人性的情感,喜怒哀樂,每個人都有,但是過度的情緒對人體健康是極其危險的。因此,我們要善於控制和調節外界的刺激和蠱惑,並能及時消除,使我們免受不良情緒的刺激和傷害。正如《千金要方》中所指出的:“勿憂,極怒,飲悲,極懼……勿笑,勿取其所欲,勿以怨欺人……能不犯,則永生。”歷代對七情都很重視,具體方法多種多樣,但概括起來就是節制、宣泄、轉移、克制情緒。

(1)節制:所謂節制,就是調和和控制情緒,防止七情過分,達到心理平衡。《呂氏春秋》曰:“欲愛,愛有節,聖人行節止欲,故不可為也。”註重精神修養,首先要控制自己的感情,才能保持心理平衡。

5.有事不要生氣:“怒”是七情之壹,也是致病的重要原因。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說:“怒則氣盛,甚則嘔血而死。”怒為肝之誌,怒動於肝,則氣逆勢;氣逼血升,血隨之而出,即使放出,也會吐血。肝木橫,脾土受襲,癥見泄瀉。《三國演義》裏有個諸葛亮“三於”的故事。周瑜作為東吳統帥,英姿颯爽,統率數十萬大軍,馳騁沙場。他為什麽能生諸葛亮的氣?原來周瑜剛愎自用,“謀荊州”被巴蜀打敗。大怒之下,吐血而亡。臨死前,他向天嘆道:“若生於,何以生明!”英國著名生理學家亨特天生脾氣暴躁。他生前常說:“我的命運會毀在壹個真正讓我憤怒的壞人手裏。”結果在壹次醫學會議上,“壞人”出現了。盛怒之下,他心臟病發作,當場死亡。

從上面可以看出,憤怒對人體健康的影響是非常不利的,林則徐以“控制憤怒”為座右銘是有道理的。人在生氣的時候,心臟會跳得太快,尤其是有心臟病的人,可能會因為嚴重的心律不齊而猝死,可能會誘發心肌梗塞。公元1世紀,古羅馬國王納瓦,在壹次指揮會議上,因為有人膽敢頂撞他而大發雷霆,他突然倒地而亡。可見暴怒往往是要人命的。意大利壹家周刊對兩年內死於居民區的人進行的調查顯示,憤怒的人的死亡率比情緒愉快的人高6倍。美國醫學博士托馬斯對高血壓和心臟病患者的情緒進行了統計分析。易怒的人發生率為77.3%,而謹慎且情緒穩定的人發生率為25%。國內外學者認為,如果壹個人情緒容易激動,經常大發雷霆,整天生活在惡劣的情緒中,就容易患“減壽病”。所以,要想“活到壽終正寢,活到百歲”,就必須“控制自己的憤怒”。那麽,如何控制憤怒呢?

首先是保護肝臟。祖國醫學認為“人有五臟五氣,從而產生喜怒哀樂恐懼”,也就是說人的七情生於五臟。具體來說,心主喜,肝主怒,腎主慌,脾主思,肺主悲憂。所以,要控制憤怒,壹定要保證肝臟的正常功能。正如《靈樞·本·沈丕安》所說:“肝氣其實是生氣,而肝氣不足則是傷心。”生氣是發脾氣的表現。肝主怒,肝氣旺盛的人,壹旦遇到不是自己想要的東西,往往會生氣。憤怒導致憤怒,憤怒爆發。肝藏血時,因生氣而損傷肝血,導致陰血虧損,肝臟失養,肝火越烈,越容易上火。而肝血好傷,稱為“怒傷肝”。這說明,經常生氣的人,往往是肝功能不全的表現。若為肝氣郁結所致,宜疏肝解郁;如果是肝火發炎引起的,就要清肝瀉火;如果是肝陽上亢引起的,要滋陰潛陽。

二是以情緒控制情緒。是指醫生以言語、行為、事物為手段,喚起患者的某種情態變化,以控制其病態情緒,促進身心康復的壹種方法。祖國醫學認為,情態之病,必以情誌治。具體到“怒”,《黃帝內經》提出“哀勝於怒”,就是以悲治“怒”。中醫康復中,悲療是肺主悲,金克木,所以悲能抑怒。此外,《蘇文舉通論》還提出“悲則氣消,即悲傷能使氣郁消失,而怒往往是肝氣郁結的表現,所謂“氣盛則火”。

三是加強自身修養。防患於未然。博覽群書,加強自身修養,可以使人心胸開闊,提高洞察力和理解能力,正確處理會讓人生氣的事情。歌德年輕的時候,飽受失戀痛苦,幾次試圖自殺,把匕首放在枕頭下睡覺。但他最終克制了這種輕率的行為,以破滅的愛情為素材,寫出了震驚歐洲的名著《少年維特》。

四是培養樂觀精神,時刻保持好心情。雖然憤怒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但最有可能發生在人遇到挫折或受到惡意攻擊的時候。另外,心情不好的時候,容易被激怒。但是,如果妳壹直開朗寬容,就能正確對待上述情況。《蘇文舉通論》指出:“幸福就是氣和誌、榮和利。”榮威通利,即人體的正氣和正氣能夠正常運行,正氣是血液中的氣,它在脈中運動,防禦能量在脈外運動。兩者的正常運作是心情愉快的結果。中醫認為“百病皆因氣血不和而生變”,生氣是百病之壹,足以說明培養樂觀精神的重要性。

第五是遇事要冷靜。憤怒,按其激烈程度,可分為熱烈的憤怒、憤怒、極大的憤怒和狂怒。但無論哪種憤怒,往往都是沒有冷靜思考的結果。壹個人活在世上,總會遇到不愉快的事情,但是暴跳如雷能解決問題嗎?反之,非但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導致更糟糕的結果。所以遇到事情壹定要冷靜,這樣才能積極思考,想出對策,圓滿解決問題。

六是及時發泄。也就是說,心臟出了問題,可以及時向領導匯報,向知心朋友傾訴,甚至可以痛痛快快哭壹場。不要把它放在心裏,這樣妳會生病的。

七、經常聽壹些音樂。當妳看起來興奮、憤怒、狂躁的時候,妳應該聽壹首節奏低沈、悲傷的歌。

“不辱不驚”:世事滄桑,萬事復雜;有喜有悲,此起彼伏。老莊提出“不恥下驚”的態度,視榮辱而定,後人稱之為“不恥下驚”;。對於任何重大變化,都要保持穩定的心理狀態,不要超過正常的生理極限。任何極端情緒,如狂怒、狂喜、極度悲傷、過度悲傷、嚴重恐慌等。,會引起生理失衡,導致功能障礙。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緒與免疫功能的關系密切相關。任何過度的刺激都會削弱白細胞的戰鬥力,削弱人體的免疫能力,使人體內的防禦系統功能低下,引發疾病。為了健康長壽,任何情緒過度激動都是不可取的,應該采用“冷處理”的方法。我們應該平等對待喜事和傷心事,興奮和憤怒,順境和逆境,幸福和痛苦。總之,要善於自我調節情緒,才能調理和治愈身體。對外界事物的刺激,不僅要有所感悟,更要有壹個穩定的心態,在七情中保持冷靜,明辨是非,保持平和的人生態度和穩定的心理狀態。

(2)緩解法:通過適當的方式,把積累和壓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緒表達出來,發泄出來,使心理盡快恢復平衡,這就是所謂的緩解法。具體做法可以采取以下幾種方式。

發泄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緒用直接的方式發泄出來,叫發泄法。比如,有些人遇到不幸,極度悲傷的時候,可以哭出來,讓眼淚流出來,心情會好壹些。哭是痛苦的外在表現,是壹種心理保護措施。所以有學者認為,忍住眼淚等於慢性自殺。根據這個原因,有些國家采用喊叫療法,即通過快速、強烈、粗暴、自由地喊叫,把內心的積累發泄出來,使精神狀態和心理狀態達到平衡和壹致。有些人,在憤怒到無法忍受的時候,找壹份體力勞動做壹份辛苦的工作或者出去跑幾圈,來釋放憤怒激起的能量,平復心情。發泄不良情緒,壹定要學會適當的發泄方式和渠道,不要采取不理智、沖動的行為,比如摔家具、打人、罵人等。這種方式不僅沒有用,反而會帶來新的麻煩,引起更嚴重的不良情緒。

疏導與擴散:當有不良情緒時,自我調節,逐漸適度發泄,或借助他人將心中的壓抑擴散。如果妳在生活中遇到挫折,甚至遭遇不幸,妳可以向妳的親密朋友和親戚傾訴妳的困難,或者給妳的親戚和朋友寫信,告訴他們妳的抑郁癥。妳可以從親朋好友的指導、建議、同情、安慰中獲得力量和支持,妳消極抑郁的心情會變得豁達、輕松。俗話說:“有人分享時,快樂更大;:如果有人分擔痛苦,可以減輕痛苦。“因此,擴大社會交往,廣交朋友,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是解決後顧之憂,克服不良情緒的有效方法。研究證明,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縮小“人際關系的心理距離”,是治療心理健康的良藥。

聽話:在客觀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盡量滿足他們合理的欲望或需求,從而創造條件改變他們的環境,滿足他們的生理或心理需求。《靈樞大師傳》說:“不反,可以治之,夫君只是附和...人民都想遵從他們的意願。”遵從患者的意誌和情緒,滿足患者的心身需求,也是《精神衛生保健法》的內容。對衣食住行等必需品的需求是正常的社會現象。物質決定精神,需求滿足與否會直接影響人的情緒和行為,甚至導致精神和情感疾病。有些欲望是無法通過勸說或者強行壓制從根本上解決的。只有他們對生活的基本欲望得到滿足,才能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比如勞動者可以得到溫飽,無權者可以得到集體照顧。在天災人禍時得到社會救濟,幫助單身人士建立家庭,讓老人晚年享受幸福,讓病人得到及時治療,這些都是基本措施。那些不切實際的欲望和要求,不應該放縱,而應該用善意和真誠的解釋教育的方式來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