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位穴是足陽明胃經在頭角的穴位,是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陽萎脈的交點。尺寸意味著維護。足陽明脈隨人胸頭面部而流,絡脈在前,故稱陽陽為維。此穴發源於陽明脈氣,維持在頭額角發際線處,故名頭位。
1.穴位定位
頭尾穴位於頭的額角,額角發際線以上0.5寸,頭中線旁4.5寸。簡單的取穴方法:取穴位於頭側發際線處,從發際線點向上壹指寬,嘴動時肌肉會動。此穴出自《針灸甲乙經》:“在額角發際線處,下本神各1.5寸”(此穴在發際線以上0.5寸,相隔3寸);銅仁穴位針灸經:“額角入發”。
2.穴位解剖學
穴位以下是皮膚、皮下組織、顳肌上緣的帽狀腱膜、腱膜下結締組織和外露的外膜。皮膚由顴顳神經和耳顳神經分布。顴顳神經是三叉神經(上頜神經)第二支的壹個分支,分布於顳區前方的皮膚。耳顳神經是三叉神經第三分支(下頜神經)的壹個分支,顳淺動、靜脈的額支分布於皮膚內。
3.功能
清腦明目,活血通絡,止痛解痙。
4.參加
寒熱頭痛,眼睛流淚,呼吸困難,嘔吐出汗,眼瞼抽搐,面部額紋消失,迎風流淚,視物不清。常用於治療浸在濕邪中的頭部穴位。
主治癥狀:偏頭痛、前額神經痛、血管性頭痛、精神分裂癥、面癱;中風後遺癥、高血壓;結膜炎、視力下降等。
穴位處方舉例:頭痛欲裂,眼睛酸痛;頭韋家玲;眼瞼抽搐;頭賈偉寸竹、四柱穴點刺;風中淚:頭維,泣,風池;偏頭痛:頭部尺寸,彎曲的太陽穴,豐富,列確;治療血管性頭痛:扶太陽、百會穴;面癱:加上陽白、下關、颶風、堵車等。;精神分裂癥:頭尾、後溪、太沖、湧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