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家書》開始慢慢出現在我的視野裏,但依然沒有讓我改變主意。在我看來,《漢奸來信》之所以這麽好看,無非是矯情罷了。
身邊的朋友開始給我灌輸新的思想:這是壹個偉人,但他生錯了時代;這是壹個偉大的戰略家、政治家等等。終於有壹天,我在給孩子買書的時候,瞥見了《曾國藩家書》。我猶豫不決,壹行小字躍入眼簾,終於讓我付了錢:“古今第壹完人”。
是的,《古今第壹完人》確實讓我很驚訝。畢竟我們總說“人無完人無黃金”,現在說“完人”或者“古今第壹完人”,讓我很好奇,也很堅定的想看這本書。
跳過了序言,只是因為我覺得那是後人的奉承話。看完第壹封信《修身養性——讓父親活下去的原則》,壹開始沒有太大的波動,只是看了下面壹句:“父親沒有去道別,男方已經這麽說了。”我有點感動。父親沒做,兒子主動做。那麽這個兒子能有多壞呢?這時,我的心裏出現了壹絲裂痕。然後,“男在京候,知其慎,班中老人不必憂。”現在,有幾個孩子能主動給父母打電話,告訴他們不要為此擔心?這份孝心足以證明曾國藩的人格。壹個怕死的人怎麽能處處為父母著想?壹切都是為了父母?
第二封信,“致兄弟、恩師、朋友,虛心請教”,曾國藩對幾個弟弟的教誨也深深震撼了我。他說:“如果妳能自立,妳可以在家裏學習,也就是在曠野,在熱鬧的田野,或者在低薪的牧區。如果妳不能努力自立,妳的家庭學校就不適合讀書,也就是妳不能在清凈之國或仙土讀書。為什麽選擇壹個地方?為什麽選擇時間?但自問不是真的!”這是壹個普遍現象。人們總是抱怨自己的環境來緩解自己不想學習的情緒。真的嗎?只要妳想學習,哪怕砍柴放豬都可以學習!不想學習就呆在仙界,會找借口!!!
在《致兄弟們*勸兄弟們記得去德國留學》中,曾國藩說:“有尺必有我尺,有寸必有我寸。今天得壹分,就積壹升糧;妳在德國留學,明天學習,有幾個人能同時做到?道德和實業同時提高,家業才能日盛。”書上說,‘知之難,行之難。’“這不是最難知道的,但這是最難實現的。曾國藩的學識修養真的是大家風範!
曾國藩在《致兄弟*勸兄弟不要勢利》中寫道“蓋房子,唯文醜幸,文家不葬”,給了多少自以為“無能”的人當頭壹棒!在這封信裏,我忍不住笑了:“朋友中那些品美料的,往往是依仗自己的才華,說人家不如自己。他們遇到土墨,就會罵土墨。遇到墨跡,就會罵房管員,罵考官。不招生的會罵學院。”這不是赤裸裸的“假書生”嗎?我覺得人很有才華,大家都不如我自己,但我不知道我是個小醜。
每天6:40-7:30早起。如果沒別的事,壹定要大聲朗讀《曾國藩家書》。壹個從普通人做起,經過不懈努力成為“晚清四大名臣”之壹的人,絕對不是壹個簡單的人物。那些不平等條約之所以簽訂,只是因為生錯了時代,沒有選擇。
壹個不怕犯錯的人,壹個自省的人,壹個能自嘲的人,天生就是壹個“聰明”的智者。他精通修養、勸導、持家、政治、軍事、交友、養生、理財。他死後被朝廷稱贊為“學問純正,學識淵博,性情忠厚,鞠躬盡瘁”,不愧為“古今第壹完人”的後人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