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拼音:zhēn jiǔ
中文:針灸
針灸:針灸的統稱。針灸是將壹根絲狀的針刺入患者身體的某壹點,通過扭轉和擡起來治療疾病。艾灸是用燃燒的艾條按壹定穴位燒灼皮膚,用熱刺激治療疾病。
針灸是中國古代治療各種疾病的常用方法之壹。現在人們的生活中經常用到它。
這是中國獨特的疾病治療方法。是壹種由表及裏的治療。它是通過經絡穴位的作用和某些技術的應用來治療全身性疾病。臨床上根據中醫的診療方法,可以診斷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辨別疾病的性質,確定疾病屬於哪個經絡,哪個臟腑,辨別是否屬於表裏、寒熱、虛實的類型,從而做出診斷。然後做出相應的穴位處方進行治療。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使陰陽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和諧,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針灸療法是中國醫學遺產的壹部分,也是中國獨特的民族醫療方法。在過去的100年裏,他為保護健康和培育民族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直到現在,他仍然承擔著這個任務,並被廣大群眾所相信。
針灸由“針”和“灸”組成,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穴位、針灸技術和相關儀器。在其形成、應用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基礎上的寶貴遺產。
【編輯此段】針灸怎麽治病?
1.人體的壹切生命活動都是在神經(大腦)的控制下完成的:運動\思維\消化\循環\免疫\聽\說\感
證據:
1\血栓患者可能出現視力\消化\運動等生活障礙2\腫瘤生長在大腦的不同部位會引起不同的生理異常。
針灸的基本原理是通過神經調節生命中樞,進而調節各器官的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證據:
1\針灸可以誘導大腦特定區域活躍\ 2\針灸可以使其沿著經絡擴散,被人感覺到。
3\針刺大腦的不同部位會引起人體生理功能的變化。
4揭示了針刺治療偏癱的機理。臨床使用頭針時,選擇病竈對側的頭皮運動區為宜。
5針刺治療急性腦出血的機理
[編輯此段]針灸的起源
針灸醫學最早出現在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黃帝內經》說:“寒則百病,宜灸之”,指的是艾灸,其中對九針的形狀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對針灸的理論和技術進行了大量的描述。針灸療法在中國流行了兩千多年,並傳播到世界各地。針灸的出現更早。
在古代,人們被壹些尖銳堅硬的物體意外擊中,如石頭和荊棘,意外的疼痛得到緩解。古人開始有意識地用壹些尖銳的石頭刺傷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者人為地刺穿身體使其出血以減輕疼痛。古籍中多次提到針灸的原始工具是砭石,稱為砭石。這種石頭石頭出現在距今約8000年至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相當於氏族公社制度的後期。人們掌握了挖磨技術,可以制作壹些適合刺入體內治療疾病的精美石器。這種石器是最古老的醫療工具。人們用“砭石”刺穿身體的某個部位來治療疾病。在當時,卞氏在外科手術中更常用於化膿性感染的切開引流,因此也被稱為針石或結石。《山海經》說:“有石似玉,可作針用”,這是石針的早期記載。在中國的考古中發現過石匾。可以說,砭石是後來刀針工具的基礎和前身。
艾灸是在火的發現和使用之後產生的。人們在用火的過程中,發現身體某壹部位的疼痛可以通過燒、烤來緩解或減輕,進而學會用動物皮或樹皮包裹滾燙的石頭、沙子進行局部熱熨,並逐漸發展到點燃樹枝或烤幹草來治療疾病。經過長時間的探索,選用具有溫經通絡作用的易燃艾葉作為艾灸治療的主要材料,在體表局部進行溫熱刺激,使艾灸和針灸壹樣成為防病治病的重要方法。由於艾葉易燃香,資源豐富,易於加工保存,後來成為艾灸最重要的原料。
“針刺”逐漸發展為針灸,“熱熨”逐漸發展為艾灸,是針灸療法的前身。
[編輯此段]針灸的歷史
根據古代文獻《山海經》、《內經》中有用“石簪”刺破癰的記載,《玉子》中有“七年病需三年愛”的說法,而根據近年來我國各地發掘的歷史文物,“針灸療法”的起源可能在石器時代。
針灸是壹門古老而神奇的科學。早在公元6世紀,針灸學術領域就開始向國外傳播。目前,亞洲、西歐、東歐和拉丁美洲已有120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治療本國人民。許多國家還成立了針灸學術團體、針灸教育機構和研究機構,著名的巴黎大學醫學院開設了針灸課程。據報道,針灸治療有效的疾病有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有100多種。65438-0980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適應癥。65438-0987年,世界針灸聯合會在北京正式成立,確立了針灸作為世界性醫學在世界醫學之林的地位。
兩千五百年前,中國誕生了第壹部醫學名著《黃帝內經》。在這部經典中,有壹個重要的概念貫穿全書,那就是經絡。經絡是經絡的總稱。古人發現有壹些路線貫穿全身,叫做經絡。還發現這些幹線上有壹些分支,上面還有更小的分支。古人把這些分支稱為絡脈,“脈”就是這種結構的總概念。
隨著冶煉技術的發展,人們已經制成了金屬針,稱為微針,並用於治療經絡。《黃帝內經》分為兩部,其中壹部叫《靈樞經》,又稱《針灸經》,是壹本專門用微針治療經絡的書。《黃帝內經》對經絡做了系統的總結。除了經絡之外,又增加了絡、經、筋、皮、奇經等新概念,共同構成了經絡系統,成為古人眼中人體最重要的生理結構。《黃帝內經》還闡述了經絡的功能,即活血化淤、平衡陰陽、滋養筋骨、暢通關節、聯系臟腑表裏、傳信病邪。《黃帝內經》對經絡系統及其功能的認識主要來源於長期的臨床觀察,也包含壹些推理分析和類比描述的結果。
針灸方法學是針灸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針灸臨床治療疾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歷代針灸師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理論知識,豐富了針灸學的內容,完善了針灸學的理論,為該學科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和實踐基礎。
【編輯此段】主要針灸方法
★絲狀針刺
★艾灸:用艾條或其他藥物艾灸,放在體表穴位上,進行燒灼和溫熨。借助艾灸火的微熱及藥物的作用,通過經絡的傳導,起到溫補氣血、扶正祛邪的作用,從而達到治療疾病、預防保健的目的。
★拔罐:利用各種方法排除罐內空氣形成負壓,使其吸附體表的壹種治療疾病的方法。也稱為抽吸療法和拔罐療法。古代用動物的角制成,稱為角法。通過抽吸,可使局部組織充血或淤血,促進經絡暢通,補益氣血。具有活血行氣、止痛消腫、散寒除濕、散結解毒、退熱的作用。
★其他針刺方法
三棱針、皮針、皮內針、火針、篷針和電針。
★現代針灸艾灸:
耳針、頭針、眼針、手針、腳針、腕踝針。
聲波電針、電火針、微波針灸。
穴位激光照射、穴位貼敷、穴位埋線、穴位磁療、穴位註射。
穴位指針法、穴位離子導入法、穴位切割法、穴位結紮法是壹種醫療保健技術。包括針灸。針灸是利用針狀工具刺入或按壓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壹種醫療保健方法;艾灸是用燃燒的艾絨或其他可燃物質加溫或燒灼穴位或患病部位的壹種醫療保健方法。以上兩種在臨床上經常壹起使用,統稱為“針灸”。
[編輯本段]針灸療法的特點
針灸療法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壹種獨特的醫療方法。針灸由“針”和“灸”組成,是中醫的重要組成部分之壹。其內容包括針灸理論、穴位、針灸技術和相關儀器。在其形成、應用和發展過程中,具有鮮明的中華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是建立在中華民族文化和科學傳統基礎上的寶貴遺產。
針灸療法的特點是不依靠吃藥來治病,而只是利用針刺患者身體的某壹部位,刺傷神經引起局部反應,或者用火的溫熱刺激灼傷該部位,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前者叫針灸,後者叫艾灸,統稱為針灸療法。
在臨床上,針灸療法可以診斷病因,找出疾病的關鍵,確定疾病的性質,確定疾病屬於哪個經絡,哪個臟腑,確定是否屬於表裏、寒熱、虛實,從而做出診斷。然後做出相應的穴位處方進行治療。以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使陰陽相對平衡,使臟腑功能趨於和諧,從而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針灸療法有很多優點:壹是適應證廣,可用於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和預防;二是治療疾病的效果比較迅速顯著,特別是具有良好的刺激身體機能、提高抗病能力、鎮靜鎮痛的作用;三是操作方法簡單易行;第四,醫療費用的經濟性;五是無副作用或副作用少,基本安全可靠,可結合其他療法進行綜合治療。這些也是它壹直受到人民歡迎的原因。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八奇經、十五異經、十二經、十二筋、十二皮部、太陽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1穴、奇經穴等腧穴知識和腧穴主要疾病,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
【編輯此段】針灸疼嗎?
針灸是否有痛感取決於兩個方面,壹個是醫生,壹個是患者。
壹般來說,針灸刺入人體後會產生酸、麻、脹、重、痛等感覺。這些都是針刺上火的反應,是很好的表現,也是檢驗針刺是否“合格”的指標。如果針插入人體後沒有感覺,說明針灸“不太合格”,醫生的針灸技術值得懷疑。
壹個好醫生,他的針灸深入到病人體內後,會讓病人感到局部酸、麻、腫、重或痛。這種感覺並不存在於患者的表皮,而是來自於針尖到達的地方。好的針灸師會讓針尖到達的大面積產生這些感覺,產生感覺的地方直徑可以達到5厘米甚至更大。這種感覺是壹種很舒服的感覺,壹種把水槽攪起來的感覺,壹種對勞損的肩背部進行按摩拔毛的感覺。
技術差的醫生在進針和執行針時給病人帶來痛苦。這種痛很難受。這個疼的部位在皮膚表面,是壹種拉扯皮膚的刺痛。和上面提到的感覺很舒服的“痛”是不壹樣的。上述疼痛發生在深層,也就是針尖到達的部位,也就是有疼痛的部位。
當然,壹個身心放松的患者也會配合醫生,減少針灸帶來疼痛的概率。壹個非常緊張的病人,他的惡痛會經常發生。
所以針灸的疼痛不是絕對的,好的疼痛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痛得厲害是因為病人緊張,醫生技術差。
如果妳在做針灸的時候能夠全身心的放松,找壹個好的針灸師來紮針,那麽妳基本上就不會被疼痛困擾了。
[編輯本段]針灸的應用
針灸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形成了由十四經、八奇經、十五異經、十二經、十二筋、十二皮部、太陽絡、浮絡等組成的經絡理論,以及31穴、奇經穴等腧穴知識和腧穴主要疾病,發現了人體特定部位之間特定聯系的規律。
由於其獨特的優勢、廣泛的適應性、快速而顯著的療效、簡單的操作方法、經濟的醫療費用和很少的副作用,中國的針灸早在唐代就已經傳播到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其他國家開花結果,產生了壹些異國情調的針灸醫學。迄今為止,針灸已傳播到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作用。
針灸是在中國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髓,包含了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能,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針灸可以治療很多疾病,用來美容的,大部分是治療成人痘痘和減肥。
針灸祛痘原理:根據每個人長痘的具體原因,如肺火、胃火或脾胃失調,制定針對性的針灸調理方案,通過治病疏通經絡,達到祛痘美容的目的。
壹:針灸減肥原理
針灸減肥通過刺激經絡穴位,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髓質的功能,加快基礎代謝率,從而促進脂肪代謝,增加產熱,消除堆積脂肪;然後調整、完善、修復人體自身的平衡。
針灸減肥通過扶正祛邪,刺激穴位,調整經絡,可以增強脾腎功能,幫助正氣。除此之外,他還可以通過疏通經絡來祛除停滯邪氣,既可以達到整體減肥的效果,又可以消除局部脂肪,達到局部減肥的目的。
壹、針灸減肥可以有效調節脂質代謝。肥胖患者體內的脂質過氧化物高於正常值。針灸可以降低人體內的過氧化脂質含量,加速脂肪的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二是可以糾正患者異常的食欲,通過神經系統的調節,抑制胃酸的過度分泌,從而達到不累不餓的目的。針刺後胃排空變慢,胃不空。自然覺得飽了,不想吃太多。
第三,是有效調節內分泌失調。肥胖患者內分泌失調的發生率極高。為什麽生完孩子的女性會發胖,不僅僅是因為營養過剩,還因為她們在生完孩子後打破了她的內分泌平衡,造成肥胖。女性到了更年期,內分泌失調也會導致肥胖。針灸減肥時,調節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和交感腎上腺皮質兩個系統,糾正內分泌紊亂,加速脂肪代謝,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目前減肥的方法很多,但是針灸減肥有壹個獨特的效果,就是安全方便,沒有不良反應。針灸減肥不同於藥物減肥,藥物通常有壹定的作用時間,而針灸減肥是通過調整患者的內在機能來發揮內在作用的,所以針灸減肥的治療停止後他壹般不會很快發胖。也就是說,針灸減肥壹般不會反彈。近年來,針灸減肥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關註,是最有效的減肥方法。特別是針灸可以治療內分泌失調引起的肥胖和單純性肥胖,可以快速減少多余脂肪,收緊皮膚,不松弛不起皺,影響健康。針灸減肥適用於長期減肥失敗和藥物減肥者,具有肥胖患者無需節食、無需大量運動、無手術痛苦等優點。
針灸治療的應用範圍很廣,包括內科、外科、創傷、婦科、兒科、五官、皮膚等多種疾病,大部分都可以通過針灸進行治療。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也公開宣布針灸對某些疾病確實有幫助。以下是世界衛生組織(世衛組織)公布的43種針灸有效的疾病,包括:
(1980)
壹.呼吸道疾病
1,鼻竇炎2,鼻炎3,感冒4,扁桃體炎5,急慢性喉炎。6、支氣管炎7、支氣管哮喘;
二、眼科疾病
8、急性結膜炎9、中心性視網膜炎10、近視11、白內障;
第三,口腔疾病
12,牙痛13,拔牙後疼痛14,牙齦炎;
第四,胃腸疾病
15、食管賁門失弛緩癥及氣孔16、呃逆17、胃下垂18、急慢性胃炎19、胃酸過多20、慢性十二指腸潰瘍(慢痛
解)21、單純性急性十二指腸潰瘍22、急慢性結腸炎23、急(慢性)菌痢24、便秘25、腹瀉26、
腸麻痹;
五、神經、肌肉和骨骼疾病
27.頭痛28、偏頭痛29、三叉神經痛30、面癱31、中風後輕度癱瘓32、周圍神經病33、小兒脊柱。
脊髓灰質炎後遺癥34、美尼爾氏綜合征35、神經源性膀胱功能障礙36、遺尿癥37、肋間神經痛38、頸臂綜合征39、
肩凝40,網球肘41,坐骨神經痛42,腰痛43,關節炎。(世界衛生組織推薦43種疾病的針灸臨床指南。中國測量。
版社。1995)
[編輯此段]繼承值
由於針灸療法具有獨特的優勢,適應癥廣泛,療效迅速顯著,操作方法簡單,醫療費用經濟,副作用少,早在唐代,中國針灸就傳到了日本,朝鮮,印度,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並在其他國家開花結果,產生了壹些異國情調的針灸醫學。迄今為止,針灸已傳播到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保障全人類的生命健康發揮了巨大作用。
針灸是在中國特定的自然和社會環境中成長起來的科學文化知識。它包含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思維和文化精髓,包含了大量的實踐觀察、知識體系和技術技能,體現了中華民族強大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應該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利用。
中國古代人很久以前就用針灸來健身。在《黃帝內經》中,掌握針灸保健技術的醫生稱為“工”,在《靈樞逆順》中,則稱“工刺未出世之子。”
到了唐代,針灸在保健方面已經占據了相當的地位。例如,在《前進方耀》中,討論了許多用於針灸保健的材料。宋代王誌忠的《針灸學經典》中記載,針灸用於預防多種疾病,如刺瀉風門無癰等。明代的醫師也提倡針灸保健。高武在《針灸聚英》中說:“未病者,針灸先叛,未至者迎之。”逆,即防病的意思。清代潘在《衛生要求》壹書中也闡述了針灸的保健作用。他說:“人的臟腑、經絡、氣血、肌肉每天都不小心,外邪幹燥,導致生病。在古代,針灸是基礎...所以益關節,益氣血,使邪能速除,邪能除自愈,病能醫。”
所謂針灸保健,就是用毫針刺激人體的某些穴位,刺激經絡之氣,使人體新陳代謝旺盛,從而達到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目的。這種養生方法就是針灸保健。雖然針灸保健和針灸治療的方法基本相同,但側重點不同。針灸治療重在糾正陰陽和氣血的過剩,而針灸保健重在強身健體,提高機體的代謝能力,以養生延年為目的。正是由於他們的觀點不同,在取穴和用針上也有壹定的差異。如果用於保健,針刺手法的刺激強度要適中,選穴不宜過多,以療效較強的穴位為主。
保健灸是中國特有的養生方法之壹,不僅可用於身體保健,還可用於久病者的康復。所謂保健灸法,就是在身體的某些特定穴位上施灸,達到調和氣血、調理經絡、滋養臟腑、延年益壽的目的。《醫學概論》中說:“藥不到針,必是艾灸”,可見艾灸能起到針灸和藥物有時所不能起到的作用。關於艾灸的保健作用,早在扁鵲的《心經》中就有明確記載:“人未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門...雖然他們沒有長生不老,但他們仍然可以超過100歲。”
國家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針灸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文化部確認中國中醫科學院王學泰、中國針灸學會何樸仁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編輯此段]針灸:中醫藥走向世界的突破口
出席在巴黎舉行的全歐中醫藥專家聯合會2003年度學術會議的中外專家表示,目前,西方醫學界對針灸療效的了解和認可越來越多,針灸已成為中醫被世界接受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