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外感風寒常用的中成藥有哪些?

外感風寒常用的中成藥有哪些?

(1)九味羌活丸。處方中的羌活散寒、祛濕、止痛,為君藥;防風、蒼術、白芷、阿莎麗、川芎為臣藥,辛溫表、祛風、散寒、除濕。輔助黃芩、生地清熱,防止大辛散、溫燥藥傷津;以甘草為鑒調和各種藥物。全方發汗祛濕,還清火。在臨床應用中,可以選擇是否有內熱。

如果有內熱,用溫開水送服;如果沒有內熱,應再次服用姜蔥湯,以增強溫心發散的效果。

(2)川芎茶條丸服用蒼術湯。川芎茶調丸是治療外感風寒、經絡不和引起的頭痛的主要中藥。配合蒼術湯服用,增強解表祛濕的功效。

適用於以頭痛、惡寒、無汗為主要癥狀的風寒表濕證患者。

(3)藿香正氣水。風寒表濕證伴有濕郁於內。除了風寒表濕的癥狀外,還有內濕證的癥狀,如胸悶、惡心嘔吐、厭食或腸鳴腹瀉。本品具有解表、理氣和中的功效。方中藿香為君藥,能散寒,以香祛濕,和脾中焦。半夏和胃止嘔,燥濕化痰;厚樸為行氣利水、寬胸消痞的臣藥;輔之以紫蘇葉、白芷、陳皮、茯苓、白術、大腹皮、桔梗,既能祛風散寒、芳香化濕,又能健脾化濕、行氣利水,幫助君臣藥物發揮作用;甘草用於調和各種藥物,生姜和大棗用於調和脾胃。

諸藥合用,具有祛暑解表、燥濕健脾、理氣開胃、消食化積的功效,具有扶正解表的功效。

(4)戊己三九。烏雞散是治療外感風寒濕邪、內傷風寒的常用方劑。方中麻黃、白芷解表散寒;蒼術、厚樸、陳皮、甘草性溫、燥、寒、濕,行氣廣。茯苓、半夏健脾化痰,調理脾胃;當歸、川芎活血養血;芍藥和甘草合用有鎮痛作用;桔梗上浮,枳殼下降,其升降有序,有利於化濕,利膈;幹姜溫中散寒;桂枝(原肉桂)祛風、溫經、通絡。

多種藥物合用,可消除“寒、食、氣、血、痰”五品。該藥酒增強了活血、溫經、散寒功效。本方適用範圍廣,風寒表濕證就是其中之壹。

尤其是對於神疲乏力、惡寒嚴重的癥狀,本方具有快速散風、散寒、祛濕的獨特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