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8月28日,日本佛教文化代表團壹行20余人,由道長石井博士帶隊,專程前往嘉善寺尋根問祖,並參觀了碧巖靈泉和碧巖禪源祖石塔。所以有對聯說:“僧去碧巖參佛果,客來佛寺嘗靈泉。”嘉善寺是茶禪的祖庭,在東亞頗有名氣。嘉善山的創始人善於談禪品茶,體會到“茶禪是盲目的”。
宋代高僧武鶯克勤,以禪的觀念和思想品味著茶的無限奧妙,隨手壹揮,寫下了《茶禪壹味》。他的原作被弟子帶到日本,現在珍藏在日本奈良的大田寺,作為鎮寺之寶。
南宋末年,日本茶道始祖榮熙高僧兩次來華參禪,將《藍巖錄》和武元禪師墨寶帶回日本。1191年,他寫了壹本書《吃茶養生》,成為日本佛教林佶教和日本茶道的創始人。公元15世紀中葉,日本僧人村田諸光入寺學禪,師從著名的千裏僧。然而,諸光禪坐時常打瞌睡,醫生建議他“喝點茶”,結果立竿見影。
巴山八坪牛地茶自宋代至清代壹直被列為貢品。碧巖泉已有千年歷史,至今仍吟誦珍珠如玉。泉水清澈、甘甜、清澈,是煮茶的優質泉水,也是珍貴的礦泉。據中國茶禪學會專家考證,嘉善是“茶禪”和“茶道”的正宗源頭。唐鹹通十壹年(公元870年),高僧善慧來到石門嘉善山,創立嘉善靈泉寺。他對“猿抱子,鳥抱花落碧巖泉”的“夾山情”的理解,成為唐五代最具代表性和典範性的禪境,以至於歷代的禪林也被稱為夾山。山惠在西家山駐紮了10多年。曾經文人交遊,弟子只有44人,其中偶然傳世的有33人。唐代出現了洛浦遠安禪師、石門仙雲禪師、臺州石巖禪師、杭佛裏禪師、黃山日月禪師、大美法場禪師等壹批高僧大德,都是嘉善善會的法定繼承人。嘉善在唐代成為著名的禪宗道場,與朗州(常德)德善、長沙巍山齊名。
北宋初年,元武克勤禪師辭任成都昭覺寺主持,南遊三峽。當時宰相張無忌住在京南,自稱禪學精深。克勤聽說了,停下來去拜見。兩人討論《華嚴經》要旨,勤學之論時而玄妙空靈,時而平實親近。張贊不絕口地說:“論美易聞?”於是請來了嘉善靈泉寺方丈劉克勤為師。克勤方丈賈善潛心寫作。他傳世的代表作《碧巖錄》,被譽為禪宗第壹書。後來,樞密大臣唐子經常要求高宗皇帝趙構給克勤穿紫衣,並命令克勤住在金陵的蔣山和天寧的萬壽。高宗再次召見克勤,對他大加贊賞,並封他為“武元”。後來《碧眼錄》壹書被當時在杭州留學的日本僧人帶回日本。該書傳到日本後,開啟了容喜、村田諸光、森野理雄等日本禪宗先驅的思想,對禪宗文化在日本的普及和發展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明末清初,闖王李自成大敗,“禪隱居”抓山,吟誦“英雄輩去飄平,百戰留空。糖化幹坤震日月,踏空宇宙,雷霆萬鈞。我還是怕惡天,但是運看佛經沒啥效果。因緣隨流水去,禪房壹覺醒來,山青水綠。在嘉善寺,李自成夾著尾巴當了30多年皇帝,最後死在這裏。
關於李自成的命運,主要有兩種說法,都缺乏最直接的證據。壹個是銅山。此說認為李自成於1644年(順治二年)在湖北銅山九宮山被地主所殺,年僅三十九歲。據嘉善記載,李自成在順治七八年被清軍擊敗,在石門嘉善寺出家。卒於1674(康熙十三年),享年70歲左右。哪個說法靠譜?何麟《李自成傳》說:“李自成其實逃到了利州。文子成從大都戰死的公安(今湖北公安縣)到了李(今湖南澧縣),又到了青化驛(今湖南澧縣)。他帶著十余人騎馬來到牯牛壩(今臨澧縣),然後棄騎,只身壹人去石門甲山寺當和尚。時至今日,他的墳墓仍在雲端。”《湖南通誌》載:何麟,宛平十號喬人,乾隆十壹年(1746)調任澧州,經九溪尾教授孫謀告知,石門甲山寺已故高僧為李自成。經過實地考察和考證,寫成了《李自成傳》。根據周先生在《武陵珍寶》中對散落在澧水流域的文物的描述,何麟的《李自成禪隱山寺》應該是可信的。
李自成的“禪隱”說最早是由明代太史炎提出的。嚴守盛,字平子,明朝利州華容縣人。任命明太師,負責修史。清順治元年(1644),南明弘光內閣大臣馬士英在南京立斧王、朱友松,起用阮大鋮為明末黨之敵,不關心政治抗清,排斥清朝功臣史可法等人。嚴守盛對自己的前途感到暗淡,放棄了官職,回到華容道,衣衫襤褸,皈依佛門,成了壹個“在家出家的和尚”。順治十壹年,清軍入華容,嚴守盛在石門交界的榮美土司(今湖北鶴峰)避難。嚴守盛贊同大順軍聯合明朝抗清。容閎避亂時的土司著述有、王昌、王、郝永忠、劉體純等。大順的五個兒子都是侯景、侯祥、寧國侯、林國公、安國侯和萬國公。康熙二十壹年,嚴守盛病死。臨終時寫下《甲山集》,用比喻的手法高度肯定了莊王李自成的“禪隱”。
君山桓家廣為人知的大道,說“人間有五神,深居簡出。”當時佛未入東土,不知“禪隱居”也...只有某師在石門縣落腳,那裏人煙稀少,建有田地。然而,曾經是中國大使的於右任壹天就出家了,回到了伊茲山。年近八旬,投身巖端,在家被稱為和尚。可以是四十年。三者都有隱晦的含義。帶著碗和帽子來到離某地不遠的瀨戶園是壹種紀律。賜色似入喜,曰:“此亦同心言。”所以古代的石門縣,也就是現在的壹個縣,離溪洞很近,有山夾。古有“猿抱子歸青陵山,鳥捧花落碧巖泉”之說,是最好的掩飾方式。據《鄧川指月錄》和《僧侶傳》的記載,善會的創始人在這裏說過。唐鹹通十壹年,奉命捐州城建道場,銅鐘如鼓,為楚大觀,師塔今猶存。宋神宗時,宰相張無忌請武元方丈禪師撰寫《碧巖集》。元世祖的特使努力修復它,所以他有“三代皇帝修復”的稱號。未來300年,鐘鼓不會被取代。丁亂灰燼,瑞茲復興。六十人,苦中苦,皆使耕田自足。
石:如果妳是苦行僧,妳就去出家吧!而妳得不到妳想要的,就永遠不會勤奮,就會被各種經典警告妳邪惡自大,就會被尊為賊,就會粉身碎骨。學莊稼,學園林,我們門小,於吉弓莊稼,可以大大恢復。尼山家也有隱情。師之督,峰谷從恩,古代所謂隱士,就是所謂神人...
類似的記載和說法,在明清時期的石門及其周邊地區的地方史誌,如利州支林、石門縣誌、永定方誌中均有記載,並有當地民間傳說和大量出土文物佐證。
1992,據青幹龍州知府何麟描述的原貌,是為了恢復重建墓葬。陵園占地30余畝,由紀念館、陵寢、陵墓、紫石牌坊、神道、明樓、廚房、碑廊、野佛塔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