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於學忠(遼寧蓋州)
諺語是中國古代最流行的諺語,是古代勞動生活智慧的結晶。短短的壹句話,包含了生活中的各種哲理,卻又很簡單,很好記。諺語在民間口語中廣泛流傳,用樸實通俗的文字反映深刻的道理,表達人們豐富的社會生活經驗,閃耀著人們的智慧。
蓋州古城,千年文明史。“唐秀塔,明秀全,清朝建的好廟。先有神的殿,後有蓋州城。三山不顯,五橋不顯,二井壹步,護城河繞蓋州。”因為蓋州是千年古城,很多古老的故事都是和古建築壹起留下的。這些故事有的是關於蓋州當地人的,有的是關於蓋州地名的由來,有的是關於蓋州古建築的神話,有的是關於當地風俗的民間諺語。蓋州古城的民間諺語,書寫了蓋州人民的善良、淳樸、正義,表達了先人的期望,是無價的精神財富。
-題字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現實世界的壹面鏡子,是壹個民族經驗、真理和智慧的結晶,反映了特定時期人們特定的社會文化、生活習俗和思維方式。它具有文體的口語化、表達的通俗化、內容的知識化、理解的哲思化等特點,為博大精深、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增添了壹道風景和魅力。古籍中可以找到痕跡:“唐修塔,明修全,清代修建的好寺。先有神的殿,後有蓋州城。三山不顯,五橋不顯,二井壹步,護城河繞蓋州。”蓋州古城有近2400年的歷史,衛城有640年的歷史。當今世界上流傳著無數的諺語。它是歷史文化進程中的壹種結晶,令人眼花繚亂。
蓋州早在西漢時期就成為遼東重鎮。城市的本意是城中之城,城市早於城市。蓋州古城的“城”顯然繼承了末代的發展。到了漢朝,平果城有沒有城,怎麽做生意,已經不允許追究了。從東漢班固的《西毒賦》和張衡的《西京賦》的描述來看,城市應該是壹個有門有墻的地方,有旗亭,有幾條通道,巷裏是購物的“老板”和“寮民”。有長走廊的建築叫商店,賣東西的商店叫商店。說明漢代的市場是在政府規定的市場進行交易。畢竟,除了農業稅,市場和商人是政府新的收入來源。那麽,在改朝換代、戰亂動蕩的時代,城市能留給我們的,就是建築的滄桑和商業文化的豐富。
遼金時期成為商賈雲集之地。遼金元統治者需要滿足享樂,擴大財富。即使手工業發展不平衡,也會產生畸形繁榮。官營手工業是主要陣地,用來滿足戰爭所需物資的生產。元朝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遼陽吳蓓寺在蓋州設弓局和甲局,負責為軍隊制造弓箭和鎧甲。鐵制武器的制造和馬具的縫制在那個時期是必不可少的,這帶來了相關手工業的發展,如木材、編織、造船和建築。圍繞手工業的發展,市場是不可或缺的載體。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都可以買。米面、柴火、衣服、紙張都是專業化管理,行業間分工逐漸清晰,也促進了行業間的專業化分工。
據《蓋平縣誌》記載,“赤本明縣城,蓋衛城。明朝洪武四年(公元1371),改蓋州為蓋州衛。洪武五年(公元1372),他命令吳修建壹座舊土城。第九年(公元1376年)開始布局南側,用磚石砌築。它周長五英裏八十八步,高三英尺五英尺,深壹英尺五英尺,寬壹英尺八英尺。3號門:東臨順慶,南臨關根,西臨寧海。鐘鼓樓在城市的中央。時至今日,按七裏三步繞城,城內仍淤塞;治區分為東街、南街、東關、西關。清代蓋州城東門的名稱與明代不同,明代稱“子明”。很明顯,清政府對“子”字的意思改為“順慶”很反感,幹脆改成了“順慶”。因為蓋州城沒有北門,西門因海水倒灌關閉,只有通往東關和南關的兩條街是繁華的邊界。
據《蓋州重修東西樓》記載,古城蓋州“韜光養晦,森不烈,控清啟,蓋全遼,三面擊敵”。可見古城在軍事上屬於軍事要塞,稱為“蓋州集”。蓋州還是遼南的交通要道,方便成為商業繁榮的城鎮。壹種新的城市與商業的關系必然會在這裏建立和發展,成為壹個商業繁榮的城鎮。
明清時期,蓋州的手工業和商業初具規模。便利的交通為商業發展提供了客觀條件。古城人逐漸突破了“要想富,男的要努力種地,女的要織布”和“要買賣,不如翻塊地”的傳統觀念,開始“在城裏求財”,註重通過商業運作求財。明清時期,蓋州古城的市場發展成熟。新城最早出現在手工業集中的地方,或者政治中心、交通要道、交通咽喉、渡口城鎮、軍事要地。
據史料記載,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政府改蓋州為蓋平縣,隸屬奉天府,旗民分治。郡治包括明代的蓋州、福州、錦州的邊界。縣內熊嶽、安平、復興、再城、季芳、裏仁、永寧、樂業縣、安珠、新民、緣來、岫巖共12個俱樂部,每個俱樂部有十個俱樂部。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中小地主、商人和手工業作坊主的數量也在增加。自明清以來,蓋州古城壹直扮演著東北港口的角色。古城裏的人們形成了“家有良田,不如日無所得”、“街上有樓,不如百畝地”、“兒子坐鹽鋪,不如做知府”、“發家致富,開店長久”的經商意識。蓋州古城的東街,在明清時期壹直是繁華的商業之地。城中店鋪眾多,商賈雲集,擺攤設點,熱鬧非凡。營口港形成之前,南方的船只從西河口溯大清河而上,停靠在蓋州南門外的船碼頭,為蓋州城的經濟繁榮做出了貢獻。
清代中葉,蓋州古城成為東北“財貨通衢”,“名震八閩,名震三江”。據史料記載,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清政府開放海禁後,長江、華南、華北各地的商人大量湧入,極大地促進了蓋州古城經濟的快速增長,推動了城市化的大規模興起。蓋州福建會館、三江會館、山西會館、山東會館發展的正是時候。蓋州古城盛行的壹句話概括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個“道”就是商業運作和資本運作的規律,“大道之行,有利在其中”,在全國各地商人的心目中有著非常豐富的內涵。
明清時期南關的壹條街,是明清時期進入蓋州古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和商業街。街道縱橫交錯,店鋪眾多,博物館雲集,商貿發達,海河口岸、港口往來頻繁。做生意要有強烈的致富欲望和盈利動機。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從不掩飾他們做生意的目的是為了利潤。“天下熙熙攘攘,皆為利來;世界上所有的喧囂都是為了利益。不管是誰不為利,誰願意早起?無論坐在嘉航的是誰,都是為了利益,為了遊走江湖,為了謀求微薄的利潤。所以,做商人,壹定要善於算計,“人情如馬,生意分分毫”,“五鳥六燕,二銖皆知”,“酒無真君子,錢有真君子”。雖然這些格言充滿了斤斤計較的商業味道,但難能可貴的是,華商在商業動機上始終堅持義利並重,要求這個“利”必須正當,手段必須合理,符合“義”的規範,以正當手段發財。”以仁取利才是真君子,以義謀財才是君子”,“財從道出,利從義出”。所以壹定要講“誠”和“信”。
壹條明清的街道,就是最有力的見證。蓋州古城有商店,有街道,也發展起來了。隨著商業的發展,建築的範圍和體量逐漸擴大,功能由單壹向多元轉變。發揮了前店後店,樓下為店,樓上為家的功能。“利源於誠,譽源於信”,“平等使人換客,信為公平”。這樣做就是走對了路,就是老老實實做人,達到“上幫別人,下幫別人”的經營效果。否則,靠欺騙,缺壹斤,裝得好,欺行霸市來獲利,雖然能獲得短期利益,但不能長久,為有誠意的商人所不齒。
時至今日,蓋州古城南關街保存的商業街依然完整。這條街的建築是清末民初的建築。幾經翻新,仍能頑強地展現濃郁的商業氣息和社會經濟發展。有30多棟老建築,有商行、糧場、鹽場、茶館、布緞場、皮貨店、藥店、煙酒店、肉鋪、雜貨店、水果店、木器店、涼席店、紙筆店、槍店、餐館、旅館、花店、旅店等。多為清代、民國建築,明代建築所剩無幾。東側17棟,西側14棟,其中6棟為兩層閣樓。建築多為小型木結構,青磚瓦砌在花崗巖臺階上。有些建築還帶有江南建築的風格,幾座外國的山墻建築也充斥其中,錯落有致,鱗次櫛比,顯示出昔日的繁華。“蓋州城開三門,南直,東嶽明見,西嶽寧海,闕北門。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西門逼近沿海,交通不便,南關、東關成為進出城市的必經之路。由此可見,對於商品流通來說,商品交易是物質載體,人際融通是其本質。所以蓋州古城的商人,壹向註重人際關系,主張做生意壹定要了解研究者。”賣雷電不如天地和諧”,在和諧的人際關系中為自己營造良好的市場氛圍。
在蓋州市,時至今日,仍有“繭胡同”、“魚胡同”、“銀胡同”等帶有“城、商”痕跡的胡同名稱。南關、東關是古老的商業街;這裏有壹排排店鋪,五顏六色的店鋪,熙熙攘攘的人群擠滿了整條街。古城其實開了兩扇門,商人的交易和店鋪、市場都集中在這壹帶。農副產品進城,就成了集散地,物資交換的場所。大清河上來的南方船,大部分貨物都在南關卸貨,而東部山區的產品則運到城外,更多的貨物從東莞進出。誠然,通過這些人際公關活動,蓋州人樹立了良好的商業形象,如“處處有人情,下雨易借傘”,“好店三年不換客,好客三年不換店”,“笑口常開,生意常來”,形成了“生意興隆遍天下,財源茂盛達三江”的良性營銷局面。
無獨有偶,早些年,東北也流傳著壹句順口溜:“廖婧、海怪、蓋縣人最差!”。“廖婧海怪”指的是遼陽人聰明、精明,而海城人古怪。說到對我們蓋縣人的評價,我們去掉了更多的修飾語,直言:“蓋縣人最懷!”即使是小孩也能聽得很清楚。這些自然是外人的評價。現在,我們蓋州人不會感到怨恨,更不會感到苦澀,反而會沾沾自喜。這當然與蓋州人的熱情、好客、包容有關,但細說起來,這句話也反映了蓋州人的壹些性格特點。縱觀歷史,蓋州曾是關東之地,重要的水陸碼頭,繁榮的物資集散地。最輝煌的時候,天高雲淡,商賈雲集,文人墨客、農工商雲集於此,仿佛是壹個文化和貿易的中心。
“從對方那裏談總會有劣勢,現場唱價總不會有欺騙。”“買賣不能正,留下好印象才能回頭。”在這方面,蓋州古城有很多經驗。多姿多彩的地理人文環境,造就了豪邁豪放、豪邁豪邁的蓋州兒女,有著如山壹般的堅韌性格,有著如昔日美洲海洋般的寬廣胸懷,兼容並蓄。可以說,淳樸、淳樸、善良的蓋州人自詡經歷過盛世。正是:“妳幫我,我幫妳,妳不幫我,我幫妳。”我幫了妳,妳毀了我,那我會找妳算賬的。“這是自古以來形成的文化遺產,沒必要大驚小怪。
“海納百川,有近有遠!”去過蓋州異鄉的人都會深有感觸:蓋州有山有水,有文化有武術,有風味有色彩,有歷史有故事,最重要的是,蓋州有以好客著稱的人。現在在外地人眼裏,蓋州人會覺得豪爽大方,熱情有禮。待客涵蓋了狀態,深刻的回憶,那裏的事,那裏的人,那裏的情。
諺語作為壹種特殊的語言形式,深深地打上了傳統文化的烙印,成為反映現實社會的壹面鏡子,真實地反映了古代社會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是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沒有春風,就沒有秋雨”,“幹打雷,就沒有雨”,“三秋忙不過壹麥,三麥不如壹秋長”,“微笑,十歲;愁壹愁,白頭”、“嬌子辭掉冬天至日上的竈臺面,中午吃涼面”、“壹鬥窮,二鬥富,三鬥四鬥開當鋪;五鬥六叫街,七鬥八叫官,九鬥十叫仙。”蓋州民間方言歇後語作為壹種區域性的民間語言藝術形式,不可避免地包含了大量的蓋州民間文化,標誌著蓋州地區普通民眾的日常社會活動。蓋州諺語是由民間集體創造的、口耳相傳的、簡潔的、比較定型的藝術句子。分為天氣氣象、節氣農時、養生健身、風俗文化、兒歌諺語等。它們是人們豐富智慧和普遍經驗的定期總結。蓋州是壹座文化古城,有著豐富的口頭遺產。蓋州代代相傳的民間諺語保留了蓋州方言的精華。很多民間諺語逐漸被遺忘,傳統諺語也逐漸退出現代人的生活。此外,還不同程度地反映了時代的文化變遷。
蓋州古城的文化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壹代又壹代蓋州人努力奮鬥、積極進取的結果。“樂山樂水、善良開放、創新創業”的精神已經深深融入這座城市。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就不能存在,沒有社會也不能存在。任何語言都是社會文化的寫照。諺語作為壹種非物質文化和信息交流的工具,和古老的歌謠壹樣,延續了幾千年。諺語,無論是保存在古籍中,還是流傳在民間,經過千百年的淘洗和演變,都深深地打上了蓋州古城傳統文化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