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主要依據是

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主要依據是

中醫認識和治療疾病的主要依據是證候。

中醫的形成:

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時期的中醫理論已基本成型,出現了解剖學和醫學的分支,采用了“四診”。治療方法包括卞氏、針灸、煎劑、艾灸、引導、配氣和許願。自古以來就有“醫道相通”的說法。這種影響可以追溯到黃的經典《黃帝內經》,它是中國傳統醫學的四大經典著作之壹,也是中國最早的醫學經典。

同時是研究人體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理學的醫學巨著。理論上建立了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疾病學說、診斷學說、治療學說、養生學說和運氣學說。後來中醫養生在先秦道家思想的基礎上,開始用陰陽五行來解釋人體。

總結:

中醫理論來源於醫學經驗的總結和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理論、陰陽五行理論、氣血津液、臟腑經絡、體質、病因病機、治療原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今天,中國與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都可以在這本書裏找到。

中醫理論體系是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在唯物主義和辯證思想的指導下逐步形成的,它來源於實踐,又反過來指導實踐。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探究其內在機理。所以中醫這個獨特的理論體系有兩個基本特點,壹是整體觀念,二是辨證論治。

中醫基礎理論是對人體生命活動和疾病變化的理論總結,主要包括陰陽、五行、氣血、津液、臟象、經絡、運氣等理論,以及病因、病機、診斷、辨證、治療、預防、養生等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