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冬季養生秘方

冬季養生秘方

我國人民歷來有冬季進補的習慣,因為冬季萬物潛伏,太陽是精神藏在裏面,人體處於儲藏的季節。此時補充的營養更容易吸收,這也正是中醫所說的“萬物生於春,長於夏,閉於秋,藏於冬,人也要有所反應”。冬季調理身體,可以改善陰陽平衡,補益臟腑氣血功能,提高身體的抗病能力。

壹般來說,冬季飲食要遵循正常人“秋冬養陰”、“不擾陽”的原則,也就是說,既不能吃生冷的東西,也不能吃過於辛辣、幹燥的食物,以免傷陽,同時要註意防止溫補過盛,最好吃壹些滋陰降陽、熱量高的食物,如黑木耳等。

因為冬天主要是滋補腎氣,腎對應的味是鹹的,根據五行,水如火,火如心,對應的味是苦的,所以冬天的飲食要少鹹。冬季腎氣旺盛,多吃鹹的會有助於腎氣旺盛,但轉為亢奮就不正常了。宜增加苦味,因為水能克火,所以吃苦味有助於心臟,以防腎水旺盛能克心火。

另外,冬季進補不僅要因人而異,還要註意地域差異。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習慣有不同的生理特點和病理變化。所以也要註意飲食和進補。

壹般來說,冬季壹般采用溫心回陽的食療方案,在西北寒冷地區,用量要多壹些;在東南濕熱地區,用量要少;在高寒高濕地區,宜吃辛溫、辛熱、升火、壯陽的食療原料,忌食寒涼功效的食物。

冬季進補,還要遵守以下三個原則。

食物要有保溫功能。多吃壹些能增加熱量供應,富含脂肪、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如肉、蛋、魚、豆制品等。

食物應該有禦寒的功能。醫學研究表明,人怕冷與體內礦物質缺乏有關。所以要註意補充礦物質。中國人普遍以“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餡”。只要不偏食,就能保證人體對鉀、鐵、鈉等礦物質的需求。

食物應具有防幹燥功能。冬季氣候幹燥,人們經常會出現鼻子幹燥、舌頭幹燥、皮膚皸裂的癥狀。這時就要多吃富含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的食物,維生素B2多存在於動物的肝臟、蛋類和奶類中。維生素C主要存在於新鮮蔬菜和水果中。

冬季養生的日常調理

冬季保健,主要註意避寒保暖,養陽養陰。具體來說,在日常生活中,要早睡晚起,運動以靜態為主,少做劇烈活動,盡量減少人體的新陳代謝,減少腎精的消耗。精神上要平靜,把自己的感情藏起來,不要生氣,不要悲傷,不要大喜過望。

避寒保暖,尤其註意頭部保暖。如果不註意頭部保暖,頭部血管會因為天氣寒冷而收縮,出現頭痛等癥狀;二是背部保暖,否則頸椎腰椎會有疼痛;第三是腳要保暖。因為腳離心臟最遠,供血少且慢,所以腳的皮膚溫度最低。中醫認為,腳冷必然影響內臟,可導致腹瀉、月經不調、陽痿、腰痛等疾病。

養陽養陰就是太陽出來後最好起床。因為早睡可以維持人體陽氣,保持身體溫暖,而晚起可以滋養人體陰氣。日出而作,起而息寒,求其暖。

運動以靜態為主,主要是指在冬季,人們往往因為氣候寒冷而不願意參加運動,或者為了讓身體保持壹定的溫度而不顧自身條件,做壹些超出身體負荷的劇烈運動,這些都是不值得去做的。正確的冬季運動健康要求我們堅持適度的體育鍛煉,俗話說:“冬天多運動,少生病;冬天懶,喝碗藥。”“夏天練三伏,冬天練三九。“在氣溫適宜的冬季早晨,打太極拳、快走,對身心健康非常有益。

冬季面部護理

冬季護膚要註意皮膚脆弱敏感的特點,精心護理,盡量提高皮膚的內阻和吸收能力。

溫灸面部可以促進面部毛細血管的循環,增強皮膚的吸收能力,對黑眼圈、眼袋、眼周細紋、皮膚暗沈、缺水等效果最為明顯。具體方法是:皮膚清潔後,將艾條放入溫灸棒中,在臉頰和眼周滾動,刺激面部穴位,調節皮膚狀態。註意溫灸棒的溫度不能太高,時間以15分鐘左右為宜。溫灸後使用面膜或護膚品,皮膚吸收會明顯改善。

刮痧和按摩壹樣,是傳統的淺表排毒方法,可以促進體內液體的循環,避免堵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