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天,陽是最強壯的,也是最脆弱的。
四時養生是中醫養生的精髓。根據四季的變化調整身體的飲食起居和心情,可以達到防病養生的目的。
雖然夏季是人體陽氣最旺盛的季節,但也是陽氣最容易受損的季節。在夏天,陽往往是地面上最豐富,地下最空虛。人也是如此。夏天,陽氣活躍於體表,內空,這就是中醫所說的。如果貪吃涼發,吃太涼,熬夜,過度勞累,很容易被邪靈乘虛而入。
暑邪耗津液,濕邪傷陽。
夏天是夏天的主氣。中醫根據“風、寒、暑、濕、火燥”的原理,認為夏季為陽邪,其性升散,易耗氣傷津液。但如果津液受傷過多,就會超過生理補償的極限,必然會消耗元氣,從而出現乏力、氣短、懶惰等壹系列癥狀。南方的夏天炎熱多雨,空氣濕度大。中醫認為濕為陰邪,對人體陽氣有害。因其濁稠重,易阻氣機。所以被暑濕之邪侵襲後,疾病纏綿難愈。
這就好比炎熱、潮濕、炎熱的天氣對人體脾胃功能最明顯的損害。如果人們在暑假和吃飯時過於貪涼,就會導致脾胃功能失調,氣機不暢,出現厭食、乏力、腹瀉等癥狀。因此,在夏天,有壹種倦怠,懶惰,不食的狀態,這很可能是因為傷害了陽氣。
夏天助太陽,秋冬受益。
既然陽在夏天容易受傷,自然要支持陽。即使陽沒有受傷,扶陽對養生也有壹定的保健作用,可以預防尚未發生的疾病。
夏天忽視阜陽,秋天就會生病,冬天就會加重。另壹方面,如果我們能在夏季保護人體的陽氣,我們就能為秋冬保健奠定健康的基礎。《黃帝內經》說“夏害夏,秋瘧”,意思是說,如果夏天被夏邪所傷,當時可能沒有明顯的臨床表現,但到了秋天,人體就可能有疾病了。相反,如果夏季充分調養身體陽氣,使五臟功能協調,秋季腹瀉、冬季咳喘等癥狀就會相應減輕。這類似於中醫常說的“冬病夏治”。
傳統艾灸可以扶陽。
日常生活中除了少貪多養,還可以用中醫“特灸扶陽”灸療主要有艾灸、火灸、天灸。
天久
天灸以中醫“冬病夏治”、“春夏養陽”理論為基礎,借助藥物刺激局部皮膚發紅、充血甚至起泡,從而刺激經絡、調理氣血,達到防病治病的目的。壹般在三伏天進行。三伏天,氣溫高,人體內陽氣上升,經絡通達,氣血充沛,精力旺盛。此時,通過將特制的藥物塗抹在特定的穴位上,最容易引導藥物從皮膚滲透到穴位和經絡中,從而達到溫經散寒、通絡活血的效果。
火灸
該方法結合了艾灸、火療、中藥外用、按摩、穴位的優點,根據火為陽、艾灸溫陽、經絡扶陽等中醫理論。,通過艾條、酒扶陽、火療等方法。,在人體屬於陽經和任督二脈的部位和穴位進行辨證治療。艾條燃燒後,在體表穴位進行煙熏、熨燙或溫熱,可疏通陽經,刺激人體陽氣,調節臟腑功能。
傳統艾灸
艾灸的原料是艾草。艾葉為純陽植物,具有消炎、化瘀、平喘、止咳、安神的功效。傳統艾灸是通過熏、燒的方式,將艾草的藥性通過穴位、經絡帶到人體的患病部位,達到疏通經絡、溫陽散寒,從而消除致病因素。艾灸時釋放的近紅外線在調節方面也強於遠紅外線。壹般可選擇氣海、關元、命門、足三裏等穴位艾灸,以養陽。傳統艾灸也可以在家裏做,但是要註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