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道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

道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

第壹,道家的人生觀

1.自然無為

道家人生哲學是道家哲學的核心內容。從本質上說,人生哲學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生的意義和價值。與儒家不同,道家主要通過揭示人與物即自然的統壹性和聯系性來揭示人存在的意義和價值。“自然”的概念最早見於《老子》第二十五章:“人行地,地行天,天行道,道行自然。”老子所說的“自然”就是自然,是壹種自然的、非人為的事物狀態。比如第十七章所謂“人皆謂我自然”也是這個意思:百姓在聖人的統治下安居樂業。他們只知道有聖人,卻沒有聖人的作為,所以認為自己的人生就是這樣。所以我們說自然就是道,不需要去尋找道。簡而言之,“自然”就是“不借助他人的力量,依靠自身的內在機能,就這樣或就這樣”。(2)老子的“自然”為道家乃至後來的思想家們創造了思考天人關系的獨特視角。維護“自然”,崇尚無為,反對人為,順應自然就是無為。

“自然是無為的最好表征,無為是自然的必然要求”;③無為是道家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時所采取的態度和方式。無為是道家的重要行為準則,而人們現在越來越意識到,道家的無為顯然不是無為,而是包含著大無為,因為老子的道講的是無為和自強,無為就是不違背自然,不違背內在規律,隨波逐流,形似無為,實際上卻成就了壹切的善果。

4.溫柔壹點,安靜壹點。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了“柔不如強”的觀點。老子認為柔才是真正的強,而“強不是真正的強”(《老子》第四十二章),是沒有生命的,是不可持續的。所以道家崇尚“水”,是因為水性弱,卻能推巨石,正所謂“天下最柔,天下最強”(《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來,強只是暫時的,軟才是最終的贏家,而且是韜光養晦,對於在這樣壹個快節奏、物欲橫流的社會如何面對人、處理事情也有著深刻的啟示。可見,重柔靜氣的精神在於理性地認清形勢,冷靜地控制自己,保持耐心。其實安靜是柔軟的保證,不安靜是不夠柔軟的。《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靜為天下正”的著名觀點,第五十七章說:“我靜,民自正”。從統治者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能夠純潔,沒有欲望,社會自然會治理;站在他們自己的角度,有了沈默,妳就可以防止主觀臆斷影響妳的判斷和選擇。道家並不是絕對反對動,而是認為必要的“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靜”並不要求身體保持不動,主要是用於心性的修煉,講求心境平和。動作是否合適,取決於自己的心意。

直接關系,如果心能控制運動,順應天地之道,那麽自我就能安定下來。

【13】輕物重生。

首先,道教對生死的態度是很淡定的。它相信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就沒有生。自然面對生死,才是人生應有的態度。道教認為,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人不應該違背這種自然,但這並不是因為道教不珍惜生命,或者視生命為可有可無。總的來說,道教有很強的生命價值觀,認為只有熱愛自己的生命,才能積德入道。

《列子·楊朱》有楊:“人人不虧壹文,人人不利於天下,天下為治。”楊朱認為,如果人人熱愛生命,不以自己的生命換取世人的利益,那麽世界就會得到整頓,人身安全也能得到保全,被認為是道家輕重生的典型。《莊子·讓·王》也說:“能尊重生命的人,雖富,不愛惜自己的健康,雖窮,也不愛惜自己的健康。”尊重和關愛自己的生命是存在於世間的根本,而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壹定是又高又賤又不傷害自己健康的人。《老子》第六十四章是:“是聖人不要的稀有商品”,第十二章是:“五色皆盲;五音不聾;五味爽口;馳騁獵獵,讓人瘋狂;不要貨使人害人。是聖人,為胃,不為目的。所以去那裏拿這個。”它主張人們拋棄外在物質的欲望,改善自己的身體,回歸自然本身。所以,輕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訴人們要明白自然與自身的和諧,不要壹味追求身外之物。沒有強烈的欲望,就不會受到它們的傷害,從而達到彼此相安無事的目的。

二,道教的政治觀

經世致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壹個顯著特征。道教對其政治治理也有自己獨特的看法。老莊從來沒有離開政治和社會孤立地談自己的思想和觀點。老子的政治理想是所謂的“小國寡民”的理想國,莊子的政治理想是所謂的“德天下的理想國”。顯然,與其他哲學家不同,他們采用了“無為而治”的方法,這與道家哲學的核心“自然無為”是壹樣的。他們認為統治者也應該采用自然的方法來治理國家。比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說:“吾無為而民自樂;我好安靜,人民自以為是;我無所事事,人民富裕;我無欲而民簡”,莊子也在《天地》中說:“世間無壹物足,無壹物皆,民以靜”。老子的“無為”不是消極無為,而是不做違背自然規律或社會發展規律的事。我們應該積極參與順應自然、有益於社會發展的事情。

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雖然帶有壹定的理想色彩,但也與當時的社會現實有很大關系。老子和莊子分別生活在春秋戰國時期,看到了太多當時“有為”政治給民眾和社會帶來的弊端。統治者壹方面連年盲目軍事作戰,另壹方面濫用私權滿足自己的私欲。因此,他們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對當時有為的政治給予了猛烈的攻擊和鞭笞。老子在治國中有壹句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是統治者既不能用禮儀約束百姓,也不必壹絲不茍,從而陷入事務主義的歧途,使國家更加混亂。最理想的是“當我成功時,人民稱我為自然。”(《老子》第十七章)雖然老子的“小國寡民”和莊子的“至德之世”都有壹定的幻想意義,但確實是針對當時沈重壓抑的現實而產生的,也反映了當時勞動人民安居樂業的強烈願望。這種無為的狀態也“表現和渴望壹個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對抗的簡單平等的社會。”

第三,道教的養生觀

現在社會飛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註重自身的保養,“養生”也是道家思想的核心內容之壹。老子之前道家人物對養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養生方面。道家從老子開始,系統思考“養生”,把人放在社會、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老子最早提出“取身”的概念,莊子則專門有壹篇文章論述養生之道。

1.心靈和自然的滋養

這裏的“心”不僅代表作為實體的心及其功能,而且主要代表人的思想活動和精神境界。道家的“養心”就是如何超越外在聯系和內在思想活動中有形無形的束縛,從而保持自我的本性,達到自我的穩定。其中,“治心”是道家實現個體自由的主要方式,即讓心靈得到安寧和平靜。道家主張心安,以心安養生,但心安只是壹種修煉狀態。內外原因都會影響心態平和。外在原因比如各種放蕩的誘惑,內在原因通常是自己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所以達不到安心的狀態。道家並不排斥人的基本欲望,而是想

求人的欲望要適度,不要貪婪。《呂春秋宜聲》有雲:“人之情懷,欲生而恨死,欲安而恨危,欲傲而恨恥,欲逃而恨功。想要四物,除四害,就會覺得舒服。四欲之成,在於勝理。如果妳贏得了治愈身體的理由,妳就徹底地出生了;生而有之,長命百歲。”人的自然欲望得到滿足,內心就會安定,身心就會順暢,自然就會長壽。

道家的養性論是建立在自然主義的人性論基礎上的,其中的“性”指的是人性或人的本性和本質。首先,老莊認為人性具有自然的特性。人性的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都是自然人為的。如果加入外部的人為元素,就會受到傷害。老子強調人性的本質在於天真,不允許任何人為的得失。其次,是超善超惡的特性。性惡論是先秦時期各種學者的觀點。而道家、老子、莊子關註人性的超善惡性和超道德性,反對將主觀的善惡觀念和傳統的道德範疇引入人性領域來討論人性。因此,老莊提出了以“性”和“全”為目的的養性學說,強調在人性面前,人必須依性而行,隨性而動,這才是養生的正確之道,而“全而忠”是養生的目的,意思是保存人性或自然,“忠”就是保持人最真實的壹面。《莊子·天子方》曾說:“壹個人的外表是空的,但他的命運是真的,他的事情是清楚的。”可見,“全真”不僅能使人健康,更重要的是使人精神飽滿,從而延年益壽。

2.形神雙修

修煉形體是道家養生的基礎,因為形體是生命的支撐,是生命力的源泉。“形求其安,氣求其充,神求其適。三者皆宜,人生健康。”⑤《莊子·盛達》中有壹句話“人若生,必先離形”,“欲存形,必先取物”。生命離不開妳的身體,妳的身體需要事物的滋養。但是妳要註意保管東西的尺度,飲食起居不當也會傷身。道教強調保持身材的基礎是飲食適度,起居規律,適當運動。“神”壹般指人的精神意識,即精神。《老子河愛自己第七十二回官印》中有壹句話:“人活著,是因為有精神。”道教認為,人是由形神構成的。生命雖離不開形式,卻因精神而發光。所以道教往往把“養神”放在第壹位。文子·夏德提出:“要治身體,先養精神,再修形體。神清氣和,壹切節日祥和,這也是養生的根本;肥皮,滿腸,養生之端。”

道家思想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先賢留下的寶貴財富,在中國歷史長河中占有重要地位。它的主要思想內容也值得我們現代社會的發展借鑒。比如道家的人生觀,主張要自然、平靜地待人接物,充分體現了人類生命自由、從容、寬容的精神追求。人有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但要尊重客觀規律,遵循自然規律,這對我們陶冶精神,鍛煉身體大有裨益。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也啟發著我們。在現代管理藝術中,管理者應該“抓大放小”,無為而治地從事管理活動,壹定會產生“無為而治”的積極管理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得出壹個結論,無論時代如何變化,道家思想文化都是壹種高價值、高層次的思想文化。我們不僅要很好地繼承它,而且要取其精華,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