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的中高層文人很少有不小心被彈劾的,他們的命運無非是“乞祠”或“離崗奉祠”。這對於壹個壹心要建功立業的士大夫來說,自然是壹種挫折,但對於那些不太急於追求仕途升遷或者無力追求的人來說,也是壹種很好的退路。比如大學者朱,做官時間不長,口頭上經常喊“請參拜”,因為“拜祠”對他來說確實是壹個更好的選擇:既然他得不到好的職業,我倒不如回老家講學講講,還能從國家拿點錢。
由於南宋“詞祿”泛濫,許多仕途不如意的文人都熟悉“請詞”的退路,自然給南宋朝廷帶來了經濟壓力。因此,歷史學家對它的評價是負面的。如香港學者梁天喜先生認為,不僅造成財政負擔,而且對官風、官治有諸多負面影響:(1)黨祀神社,黨禍加劇;(2)貪官崇祀神社,聚眾成為風氣;(3)失職與廟堂,官政愈演愈烈;(4)錯誤和寺廟極大地改變了學者的風格。這些結論是可信的。但另壹方面,追悼制度也有其積極意義,尤其是對南宋文學和學術發展的影響,應當予以積極評價和充分估計。
梁天錫先生說:“宋代理學家雖如朱文公那壹代,以廟養生,即偶有開書院之士,但千裏無壹。”很明顯,他看到了宗廟制度的積極意義,但他仍然刻意回避,因為他站在經濟和政治的立場上,沒有討論。客觀地說,慈祿官制的廣泛推行甚至泛濫,幫助了壹批才子離開朝鮮,成為生活在當地的精英群體,這個群體得到了空前的擴大。同時也為這些無法展示政治抱負的文人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具有社會福利性質。這種福利讓他們有更充裕的時間和基本的經濟保障,可以相對平靜地專心學習和研究詩歌。因為在慈禧體系中還有壹項“隨意居住”,他們也有非常自由的個人活動和思考創作的空間。換句話說,詞律制度保證了壹批政治失意但有真才實學的文人的物質基礎、創作時間和自由氛圍,為他們專心寫詩、玩詩提供了有利條件。
我們可以把南宋時期曾經參拜過的壹些文人列壹個短名單:朱、葉適、甄、魏僚翁;陸遊,楊萬裏,辛棄疾,劉克莊。前四位是著名的新儒家,後四位是著名的作家。在他們的生活中,住在神社是壹個重要的時期,是他們寫書、談詩的主要舞臺。毫不誇張地說,他們人生的成就,得益於追悼會制度。
先說大家熟悉的朱老法師q,朱子壹生多次邀寺,在歷史文獻中很容易找到。當他被允許再次續祖宅時,他在與劉子成的書信開頭就興高采烈地說:“我弟歸來無事,又得助祖宅,不必復衣食。”杜門學習,玩的夠開心。“其自得之態可想而知。慈祿的錢不多,但足以保證壹個基本的生活。朱的很多作品恐怕都是被《詞錄》所“滋養”的。
陸遊在他的詩中也多次談到詞陸。所謂“七十壹翁憂其心,他坐在那裏養老”(《七十壹翁吟》)恰恰是這些錢支撐著他的晚年。他還寫了壹首詩《山中雜詩》,詩中說:“寺中人不冠,山園三畝寬。壹百年的時間裏,我居然看著那個讓我老有所憂,壹切都沒了的地方。花徑紅為晚醉,月生暈為春寒。我的歷史都忘記了,要靠我兒子來說。”這首詩說的是,慈禧給他留下了壹個沒有工作的富裕狀態,在此期間,他可以平靜地享受鄉村生活。
劉克莊曾在《答友人》壹詩中說,“獄中寒如秋,不能靠詩放松自己”(《贈翁丁》)。寫詩來放松自己不做官的郁悶,反映了詞路體制下的生活痛苦,同時又是詩歌創作的絕佳機會。對慈觀的忽視,使文學成為他壹生的主題。不僅如此,劉克莊的許多朋友,如林、等也住在廟裏,這使他們有相同的時間壹起組成合唱團,大大促進了詩歌藝術的交流和詩歌思想的碰撞。
從這壹點來看,宋代官制的冗余,確實讓朝廷損失了不少錢。但由於拿錢的都是中高級士大夫,其中不乏“龍鳳呈祥”之輩,國家財政的這筆支出很可能並不全是水漂打的。與其把貪官汙吏的錢裝進口袋,我們還不如用壹些錢“投資”文學和學術。其間,雖然也有壹些沒受過教育的人從中受益,但他們起到了“養士”的作用,為培養偉大的思想家、文學家做出了貢獻。不說別的,僅從朱令人欣慰的話語中,似乎也應該給飽受詬病的詞律制度壹個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