摳耳朵,顧名思義就是摳耳朵。拔耳,起源於民間,是壹種簡單的工具,通常取材於當地。竹棍和細棍是簡單的拔耳工具。
拔耳起源於理發師,理發師發明了專業的拔耳工具和專業的操作方法。
擴展數據:
掏耳朵是生活中很多人的習慣。從耳道傳來的酥麻感讓人感覺很舒服。過去,老理發師掏耳垢的技術很好。
然而,在耳科醫生看來,掏耳朵這樣的小動作隱藏著很大的風險。如果不是特別需要,最好不要隨便挖。
人們掏耳朵的目的大多是為了清理耳垢。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武清指出,耳垢在醫學上叫stare,是外耳道耵聹腺的分泌物。
從理論上講,人不必掏耳朵,因為外耳道內的耳垢可以通過咀嚼、張口等下頜運動以薄片的形式排出。
而且,耳垢並不是無用的廢物,它對外耳道皮膚有壹定的保護作用,可以防止黴菌等有害細菌的感染,粘在進入耳道的灰塵上,耳垢的特殊味道也可以防止昆蟲靠近。
也有很多人因為外耳道癢而撓耳朵,或者單純為了享受撓耳朵的快感。無論出於什麽目的,將工具挖入耳道都容易造成耳道損傷。
王武清解釋說,耳道皮膚嬌嫩。如果拔耳不當,最容易造成外耳道損傷和感染,引起耳痛,嚴重者聽力下降。
經常拔耳朵還會使外耳道皮膚角質層腫脹,堵塞毛囊,反而促進細菌生長,導致耳朵發癢、黃水,使外耳道皮膚長期慢性充血,容易刺激耵聹腺分泌,但耳垢會多壹些。
另外,由於耳道較深,工具深入耳道後如果控制不當,會碰到耳膜。鼓膜是壹層很薄的膜,厚度只有0.1 mm,壹旦鼓膜被刺破,人就會失去聽力。
海軍總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孫建軍表示,只有當壹些人的耳垢過多,導致耳垢栓塞,堵塞耳道時,才真正需要摘除耳朵。
但是最好去醫院請耳科醫生幫忙清理耳道。在耳鏡的幫助下,醫生會使用甘油軟化耳垢,在不傷害耳道的情況下進行清潔。
人民網-花錢挖耳朵導致黴爛流膿後應該挖耳屎嗎?
百度百科-摘耳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