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有三大法寶:理氣、補血、安神。調氣為三寶之首。《黃帝內經》說:“百病由氣生,怒則氣生,喜則氣滯,悲則氣消,恐則氣郁,寒則氣竭,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郁”,所以疾病的發生與人的氣有關。再如王充《論衡》:“天地和合,萬物生成。”俗話說“人活壹口氣。”對於中醫來說,“人活三調,即天氣、地方風氣、人氣”。如何養好養生中的“三氣”?“人緣”是先天之氣,是父親母親的血脈孕育出來的。“蒂奇”是水谷的精微之氣,來自食物,從口入。“天氣”是人體吸收的空氣,通過鼻孔進入。人體之氣來源於先天之精所產生的先天之氣(即元氣)、水谷之精所產生的水谷之氣以及自然界中的精氣,這三者又稱為後天之氣(即祖氣),合而為壹。對於老年患者來說,滋養元氣、運化谷氣、調整宗氣尤為重要。明代張介賓的《凈月全書註氣》中提到:“氣可用於各處,不調則百病。”張載《正夢太和篇》也說:“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為萬物所聚,萬物不能不為太虛。”人體氣的重要性主要是氣,氣失調在不同的疾病中有不同的表現。氣亢盛指功能亢進的火熱證;氣虛為功能衰退、陰寒彌漫之證;氣的障礙是氣滯、氣逆或瘀血阻滯。人要長壽,關鍵是調氣,關鍵是養三氣,調氣的關鍵是疏肝健脾補腎。
張震研究員有60多年的中醫臨床經驗,以調理肝氣、調理脾腎為主,兼顧其他相關證候。即肝為主體,脾腎為兩翼,兩翼為“壹體”。整體來說,肝是主體,脾腎是兩翼。這是充實的壹天。和其他治療原則。調氣的核心是疏肝理氣,恢復、調整和激活其正常的調氣功能,以維持人體氣機的順暢運行。老年患者的疾病特點多為肝氣郁結、脾胃虛弱、腎氣不足。肝氣郁結常表現為急躁、易怒、不快、失眠、多夢、胸悶、氣短等癥狀。脾胃是後天的基礎,脾虛則導致失調。因此,老年患者常表現為少食、煩悶、腹脹、便秘、消瘦。腎氣不足導致腰酸、膝軟、關節痛。多年來,張老總結出以舒條唐七為基本方的理氣法,方藥隨癥靈活多變。其基本方包括柴胡、白芍、香附、郁金、枳實、茯苓、山藥、丹參、川芎、淫羊藿等。方中柴胡味苦而平,為調肝氣,清發生發,順氣為君藥;芍藥養肝陰;柴胡、枳實先後升降,調暢氣機;茯苓、白術運化脾胃,使五臟得以安寧。丹參、川芎化瘀、行氣解郁、淫羊藿補腎、甘草。臨床上中老年患者除了喝湯藥,還有很多放松氣機的養生方法。
川芎辛溫。歸經屬於肝膽心包經。
除了喝湯藥,每天可以配合以下幾點:
1,保持心態平和,避免大喜大悲等強烈的情緒變化;適當放慢生活節奏,飲食清淡,睡眠充足,每天午睡半小時。
2、深呼吸,做到四個字:深、長、勻、細。深,即壹息壹息必須終;長是指時間要拉長,要慢下來;甚至,甚至;挺好,但不粗暴兇狠。
3、按壓腹部,可平復肝火,使人平靜,血液循環。具體操作方法:可在晚上臨睡前和起床前進行,排空尿液,洗手,取臥位,屈膝,全身放松,左手按在腹部,掌心對著肚臍,右手疊放在左手上。先在肚臍周圍順時針按摩50次,再逆時針按摩50次。按壓揉搓時要用力適中,註意力集中,呼吸自然。對老年便秘患者有效。
對於老年人的保健,也可以每天堅持八段錦晨練,但是可以使氣機通暢,五臟安穩。朋友們不妨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