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
居住區景觀設計不是簡單的綠化設計,它包括綠化、鋪裝、標識系統、景觀照明、景觀水景和景觀小品。這六個方面的設計最終要達到整個景觀系統的生態、功能和動態效果。居住環境不僅包括綠化率,還包括綠化、圍欄、大門、活動設施、各種指示標誌、水景、浮雕、雕塑、照明設施、音響設施等。,而這些內容必須與住宅建築形成有機結合。就綠化而言,不是簡單的綠化,必須考慮喬木、灌木、藤本、草本、花卉的適當搭配,果樹、藥材、觀賞植物的搭配,平面綠化、立體綠化各種手段的應用。居住區內的景觀不僅僅是供居民觀賞的,還必須與居民的休閑活動相匹配,也就是說,居民可以徜徉其中,實際使用這些景觀設施。比如居住區集中開放空間中的分散構築物,要形成或大或小、公共或私密的活動空間,以滿足不同活動的使用需求,開放空間可用於居民晨練或集體抱群眾。
日本人總結了舒適環境的八個要素:
1)空氣清新,無汙染,無異味;2)安靜,無噪音;3)多彩綠化;
4)靠近水景;5)街道美觀整潔;(六)有歷史文化遺址;7)有適合人行走的場所和空間;
8)有娛樂設施。
其中就有。人們最關心的是安靜、空氣、綠化三要素,被列為舒適的基本要素。
目前中國主要用五個指標來衡量舒適度:
1)居住密度;2)綠地面積;3)室外場地和設施標準;
4)室外環境噪聲標準;5)陽光。
現代居住區的標準:生態環境優美的居住區;風景優美的住宅區;功能品質優良的居住區;壹個人民文化優秀的居住區,即物質和精神可持續發展的居住區,能滿足人們在生理、健康、安全、文化、心理、舒適、交往、休閑等方面的需求嗎?6?8 。
居住區景觀設計包括基地自然條件的研究與利用,空間關系的處理與發揮,與居住區整體風格的整合與協調。居住環境的設計原則應該是環境的內容和規模要適合居住者的身份和文化;景觀的核心是生態;設計的內容和形式有地方的、民族的、現代的、簡約的、樸素的。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構建應堅持愉悅、便利、服務於人的宗旨,遵循以人的感知為設計依據的原則。
現在很多小區的環境設計過於強調裝飾性的景觀,比如雕塑、噴泉、亭臺樓閣、大理石鋪裝等,其實是在誤導。居住區景觀的核心應該是生態和自然。
1)在選擇居住區的位置時,首先要考慮生態環境,按照生態要求和“以人為本”的原則,保證居住區空氣清新、交通便利、日照充足、通風良好,並與大環境相結合,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居住區可以借鑒中國古代園林建築的手法。在功能上,正如錢學森所說,“有學校,有商場,有餐廳,有娛樂場所,日常生活中可以四處走動,還有綠色的花園可以休息。這是古代帝王享受的建築和園林,讓現代中國的居民也能享受。”居住區以居住為主,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鍛煉、交通、園林綠化等功能區。應圍繞居住中心,根據人們的需求合理布局。
2)居住區道路應合理分流,減少對居住的影響。交通上以人為本,即行人優先,汽車不能幹擾生活環境。有條件的話可以分流人車。居住區的交通道路應本著方便居民出入和搬遷,滿足滅火救援需要,減少對生活的幹擾,保障生活安寧的原則進行布置,以滿足可達性、安全性、便利性、整合性和多層次性的要求。居住區道路系統應等級分明,結構清晰,平整光滑,不磨損。環境景觀道路要求道路布局生動曲折。人們在通過道路的過程中受到環境氛圍的感染,景觀的主題通過道路表達出來。
_ _景觀中的道路不是指以交通功能為主要功能的街道,而是通過道路吸引人,引導居民進入場景。這就要求景觀道路“想不到,人人都想要”。在恰當的時間,通過巧妙的安排,讓人感覺到“山河無涯疑無路,黑暗中又有壹村”,給人壹種感嘆和美好的感覺,讓道路充滿了人情味和歡迎。此外,美觀易認的道路線形、清晰的道路系統、良好的破碎組織和鋪裝也是體現居住環境質量的關鍵點。
3)居住區停車場的停車位數量要適當,設置要合理,有利於優化環境,節約土地,減少對居民的幹擾。停車位的布局不應影響環境的美觀。應盡可能減少空氣汙染和噪音幹擾,並節約土地。在居住區設置地下和半地下停車場比較合適,壹般有以下幾種形式:
A.半地下停車場與綠化結合——在停車場頂部進行同面種植。
灌木、花卉、草坪、花架、花壇壹舉兩得。
B.全地下車庫——其頂面覆土應為綠色,並與周圍地面花園相連。
合二為壹。
E.高架平臺下的停車庫——在幾棟房屋的封閉空間內設置壹個高架層。
臺,下面進行停車,上面有綠化和交流空間。但是因為車庫離房子很近,所以有必要
盡量避免對居民造成十大幹擾。
D.在綠化帶停車要搭腳手架——盡量少用。不在大樓附近,噪音
少,屋頂有綠樹。
4)綠地作為居住區景觀的壹個元素,是居住區中唯壹接近自然的生態系統,對保證可持續的居住環境,維護居民的身心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小區沒有園林化,有明確的景觀主軸。沿著這條主軸線,沒有步行街的綠化。有條件的話,在步行街旁引入水,開辟人工小河,節約用水泊位。居住區景觀和植物花卉應層次分明,色彩豐富。從小屋頂綠化,路邊綠化,組團綠化,小花園,中央花園,空間要分明。在居住環境建設中,要註意創造人際交往空間。群體綠化空間是壹種理想、便捷的人際交往空間,應作為住宅園林的重點,使之成為兼具觀賞性景觀和交往設施(亭臺、桌椅等)的綠地。)且方便居民就近享用。居民樓壹樓架空也是綠化空間,增加人際交往的好方法。貨架層上可設置居民休息、健身、老人和兒童活動的設施,可種植喜陰的矮化植物和花卉,發展立體綠化,營造空中景觀。房前屋後布置園藝,多層次主體綠化,處處營造綠色生活空間。
5)建築外觀、色彩及組合居住區的建築是各種物質元素的主體,數量多、種類多,對人的視覺識別刺激大,是反映居住區特色的重要內容。包括建築風格和形式,最重要的是屋頂形式和建築材料以及建築色彩的運用與自然環境相協調。建築布局錯落有致,充分利用了原有的地形地貌。建築力求造型完美,比例適中,色彩和諧,與環境適當協調。建築立面造型和色調可以是多模態的,根據具體環境精心設計,要註意協調、和諧、抗重。立面要防止單調、沈悶,要流暢、大方、簡潔明了,有度有實有柔,有節奏感和旋律感及時代特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墻面垂直綠化,屋頂綠化,建築物美化。在居住建築的組合中,需要營造充滿生活氣息的外部空間環境:壹種方式是用居住建築群體圍合出壹個公共建築空間,並在公共空間周圍形成若幹個子空間;另壹種組合方式是將樓群分割成幾個獨立的小空間。住宅建築的組合形式多樣,空間的內部形態變化層出不窮。壹個好的單體建築設計不僅是建築本身功能設計的成功和外觀的美觀,而且是與周圍環境的有機結合和協調,創造出生動優美的居住空間景觀。
6)建築小品不僅有功能上的要求,還有點綴、裝飾、美化的作用。它們是屬於某壹建築空間環境的小型建築、娛樂性花飾和指示性標誌的統稱。建築小品往往是建築群體構成的延伸或不可分割的壹部分,作為建築主體美化環境、烘托氣氛、隔斷空間、裝飾襯托,供人們休息和欣賞。如亭、池、廊、橋、漏茶墻、棚、華表、路邊墻、花壇、噴泉及各種建築雕塑。運用得當可以豐富文化藝術氛圍,體現居住區特色,裝點景觀。環境景觀小品能在居住區景觀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城市居住區的空間環境形象屬於城市景觀點、線、面構成中的“景觀面”,其景觀環境建設對城市整體景觀環境質量至關重要。住宅空間環境形象設計的核心是引導“家”的形象形成。
首先要營造壹種親切祥和的空間感覺。與其他城市空間相比,居住空間最大的特點之壹就是安靜祥和。因此,居住區的規劃建設應著重研究和確定合理的建築空間尺度。另外,社區要有合適的規模,有利於配套設施和環境的規劃、設計和建設,增強人們對社區的歸屬感。
其次,要塑造人與自然親密和諧的環境形象。在居住區的環境設計中,應該少壹些人為的痕跡,多壹些自然的元素。正如明代著名園藝師季承所主張的,“景宜,構圖宜。雖是人做的,卻是自然的。”
第三,要營造壹個簡單溫馨的視覺形象。當人們回家時,他們總是希望感受壹下春風。因此,居住區的建築形象要令人愉悅,居住區的色彩整體上要明亮、溫暖。建築形式及其細節要突出,簡潔,清新。
第四,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打造居住區空間環境形象的標準。
池特色,形成充滿生活情趣、個性鮮明的空間環境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