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是人體從外界環境中吸收營養和能量的主要方式,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和表現,與人類生存密切相關。其根本目的是讓人人氣滿滿,精力充沛,興旺發達,健康長壽。飲食養生理論伴隨著中國的烹飪而產生,並隨著烹飪的發展而發展。
中國烹飪飲食的變化和發展壹直是在哲學和養生的指導下進行的。比如儒家崇尚禮樂,飲食適時;道教崇尚自然、飲食、養生;陰陽家和醫生的陰陽五行、四氣五味;佛教的禁欲修行,素食等等,這些關於飲食的哲理對中國的烹飪影響深遠,所以中國說“藥食同源”。可見飲食對人的健康非常重要。明代醫學家李時珍說:“人的吃喝,也是人的命根子。”。在人體內,陰陽運行,五行共存,都是因為飲食的作用。現代醫學也認為,飲食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條件,對個人健康至關重要。適當的飲食可以吸收各種營養,延年益壽。很多疾病都可以通過飲食來預防和緩解。飲食不當也是生病和早逝的原因。所以現在很多人僅僅從口味的角度考慮食物問題是不夠的。藥食同源是中國養生文化的顯著特征。
中國自古就有“吃、養、食療、忌口”的說法。藥食同源的思想在中國形成了獨特的傳統和體系。醫生吃食物,廚師根據食物的功能口味來烹飪,這是很自然的。在現代,還有專門的營養學研究。藥食同源實際上是醫療保健和食物支持的緊密結合,使藥物和食物服務於消除疾病、延年益壽、強身健體的目的。另壹方面,中國歷代養生專家都非常重視“飲食適度”。“如果不想極度饑餓,就不能吃太多;不想極度口渴就不要喝,也不要喝太多。”“晚上不要吃太多”“壹天的禁忌:黃昏不要吃太多”等等。很多養生專家都認同“過饑傷脾,過飽傷氣”的觀點。善於滋補自然的人,要適度的餓,餓了就吃,渴了就喝水,少量多餐。
人體是壹個平衡的整體,能量的儲存、轉化和利用都要在更新的過程中保持平衡。適當的運動是保持這種平衡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滿足於饑餓,饑餓於饑餓。吃多了增加胃腸道負擔,不利於消化,尤其是睡前。過多的能量會導致肥胖和許多疾病。女生要特別註意這壹點,這是減肥的大忌。同時註意五味的平和,不要過度。食物有五種味道:甜、酸、苦、辣、鹹。酸屬於春天,苦屬於夏天,辣屬於秋天,鹹屬於冬天。所以春夏秋冬,食物分別是酸、苦、辛、鹹四味調和而成的。五味適當食用,可滋養五臟,增進食欲,有益健康;但是太偏了,相關器官不堪重負,容易生病。現代醫學認為:酸性太強會誘發或加重潰瘍病;過量攝入糖分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近視、齲齒密切相關;食鹽過量是導致冠心病、高血壓、動脈硬化等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原因。
中國的健康專家壹直主張飲食要清淡,避免重口味和脂肪。明明不幹凈的,變質的,感染的肉是不能吃的,那就不用說了。尤其現在是流感病毒流行的時期,更要註意食品安全。重要的是少吃肉,多吃蔬菜、水果和其他有益的食物。清淡的食物壹般有利於消化吸收,可以預防很多疾病。多吃肉,尤其是肥肉,容易引發心血管疾病。所以,以素食為主,肉類為輔,葷素兼收是比較合理的。飲食要符合時間順序,註意季節。調和飲食的口味,既要符合時間順序,講究季節,以飲食治病,又要符合自然規律和調節季節的原則。另外,吃飯的時候要開朗,不要抑郁,不要生氣。平靜愉快的心情有利於正常的消化功能,對健康有重要意義。快樂和愉快是健康的第壹把鑰匙。吃飯的時候,比如吵架生氣,或者內心壓抑,都會影響消化,導致各種疾病。同樣,音樂對消化功能也大有裨益。家人聚在壹起吃飯,放壹段悠揚的音樂,感覺不是很好嗎?
早晨,是壹天的開始。這個時候,無論妳吃多少食物,這些食物都可以在頭發生長和生長過程中被消化吸收。到了晚上,人體開始平靜下來。這個時候,如果妳吃了太多的食物,不但消化吸收不好,還會暫停消化這些食物,不僅沒用,還對身體有害。所以,早上吃飽,晚上少吃。有些女生,為了減肥,早上不吃早餐,中午就減少食物。他們暈暈乎乎的,晚上忍不住要飽餐壹頓。其實早上吃再多的食物,都是可以隨著白天的運動消化吸收的,不會讓人發胖。晚上吃飽了睡覺是達不到減肥目的的。這些都不是健康的飲食習慣。此外,研究表明,不吃早餐會加速衰老。因為在睡眠過程中,胃還在分泌少量的胃酸。如果不吃早餐,又沒有中和胃酸的食物,就會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部不適,久而久之就可能引發胃炎、潰瘍病。
如果不吃早餐,就得利用體內儲存的糖原和蛋白質。久而久之,會導致皮膚幹燥、皺紋、貧血,加速妳身體的衰老。但對於學生、老師、醫生等腦力勞動者來說,由於晚上需要腦力勞動,不僅不能少吃正餐,相反,還要適當補充壹些宵夜。否則,經常熬夜、挨餓,不僅會影響睡眠質量,還會產生腸胃疾病和低血糖癥狀,對身體不好。所以,晚上需要長時間工作學習的人,晚飯壹定要吃得飽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