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是在熟人圈子裏顯擺,二是按順序顯擺,三是顯擺權力。
先說說在熟人圈子裏的炫耀。這方面最典型的當然是楚霸王項羽了。他有壹句名言:“富貴不歸故鄉,如衣夜繡,誰知!”
這句話的背景是:鴻門宴上,劉邦躲過壹劫,迅速領兵逃跑,在檢查中被放棄。項羽率兵進入鹹陽,大肆屠戮,放火焚燒,掠奪秦王朝的珍寶和美女,東奔西走。有人連忙勸他:“不要去,關中是個好地方,有山川為屏障,四面有堡壘,土地肥沃,可以建都,可以稱霸。”
但是,項羽不是想著成功,或者說他認為自己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趕緊回老家炫耀去了。“有錢不回老家和穿漂亮衣服晚上走有什麽區別?”壹定要顯擺,壹定要讓家鄉的那些人看到,壹定要讓他們羨慕嫉妒恨!
如果首都是關中,項羽還不能在關中人面前顯擺嗎?不會,因為關中人以前不認識項羽,要在熟人面前感受。
馬克思說:“人的本質是壹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交屬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壹個人多多少少都要關心別人的感受。“別人”不是陌生人,是熟人。
項羽的社會關系建立在他的家鄉。有人看不起他,有人看不起他,有人欣賞他,幫助他。現在,他正穿著衣服回家。他要取悅曾經欣賞過他的人,羞辱曾經鄙視過他的人,讓家鄉所有沒出過遠門、經歷過大事的人都崇拜他...
這壹系列復雜的心理活動,只有在熟人之間才能完成。
可惜的是,如果項羽生在當代,他本可以把都城定在關中,然後在朋友圈公布他暴虐鹹陽的內容,崇拜者和奉承者肯定會跌入瀑布。
網絡技術的發展創造了壹個虛擬空間,現代人借助虛擬空間極大地拓寬了社會交往。在現代,炫耀也可以概括為“群發”,即在微信群、朋友圈炫耀。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朋友圈和微博上吃炸蝙蝠的人突然變成過街老鼠,忙著刪除和道歉。
項羽,泗水(今江蘇宿遷)夏香人,放棄了建都關中的最佳選項,蹺著二郎腿回到家鄉,都城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歷史證明,這是項羽的戰略失誤。
史載:項羽還把建議他定都關中的智者扔進鍋裏煮死了,因為後者見項羽不采納他的建議,說了壹句牢騷話:“人說楚人冠之以猴,果然如此。”項羽聽了大怒:妳怎麽能把我這種為天下立下大功的惡霸和戴帽子的猴子相提並論?
後來項羽戰敗,寧願在吳江自殺也不聽吳江亭長的勸告,回到江東東山再起,因為“無臉見江東父老”。
只有觸摸到項羽熱衷炫耀的人生,才能理解他的悲劇結局。
再說同級炫耀——炫耀的發生,除了熟人社會,大多是同級。比如西晉亂世,有壹個以“爭財”聞名的浮誇的石崇。
石崇只和和自己差不多壹個數量級的王開鬥爭財。他不敢和皇帝爭富貴,也不會找陶淵明這樣的打架,更不會隨便拉壹個老百姓上街打架。
魯迅先生寫阿q和王虎爭抓虱子。阿q壹直看不起王虎。沒想到,王虎抓虱子比他抓得更準更狠,更受不了王虎身上的虱子居然比他還大。他認為這是王虎無恥的表現,於是大吵了壹架。阿q不會跟爺爺和假洋鬼子爭著抓虱子。他的對手只有王虎和小d,不是壹個量級,或者壹個檔次,很容易翻車。
秦末農民起義後,陳勝稱王,陳勝就帶著他在宮裏轉悠,自然有炫耀的意思。然而他年輕的時候,懵懂無知,羨慕嫉妒恨。他沒完沒了地講陳升前幾年的糗事,陳升很郁悶:本來是要開開眼的,誰讓妳瞎說呢?
在他周圍的惡棍的煽動下,他實際上殺死了肖驍,並從此失去了他的心。想想也是。“壹只天鵝”和“壹只麻雀”根本不是壹個數量級的。誰顯擺誰無聊。
最後說壹下炫耀力量,這是各種炫耀中最常見也是最“不可控”的,但也是最危險最容易翻車的。權力是壹把“雙刃劍”,需要正確使用和監督。比如這次抗擊疫情的“湖北保衛戰”和“武漢保衛戰”,堪稱萬眾壹心的鏗鏘之歌,卻不時有刺耳的音符跳出來——或是炫耀“我老公在派出所的牛”,或是炫耀把水果蔬菜搬進家裏的箱子,或是炫耀當官的父親在道路封閉時安排車輛把自己從天門接回荊州的本事...
非常時期還是那麽不加思考的“炫耀”,“出軌”“欺騙”都不討論,可見炫耀權力的快感是激烈的。不受監督的權力是毒藥;炫耀是誘人的錦上添花。
二、炫耀心理是怎麽產生的?
心理學家阿德勒在《自卑與超越》中說:炫耀的本質是自卑,所以太喜歡炫耀的人通常都有很強的自卑感。這個很精辟。《紅樓夢》的主人公賈寶玉不會炫耀身邊有多少美女,家裏有多少珠寶。
有哪些人因為強烈的自卑感而過於熱衷於炫耀?
明初的大宦官王鎮,可以坐在合適的位置。王鎮原本是禹州(今河北蔚縣)壹個窮困潦倒的鄉村教師,被人看不起。他也認為通過科舉真的很難出人頭地,於是毅然入宮,入宮。
明初宦官識字的很少(出自朱元璋防止宦官幹預政治的規定)。王鎮在文人中算不了什麽,但在壹群目不識丁的宦官中,他可以稱得上是大學者。此外,王鎮“狡猾”,善於觀察人們的意願。入宮後,頗得明宣宗寵愛,被安排侍奉皇太子朱祁鎮,也就是後來的明英宗。朱祁鎮繼承王位後,王鎮成了他最信任的人,稱他為“先生”,悲劇的種子就這樣埋下了。
而導致明朝國運轉折的“土木堡之變”,其實是完全可以避免的。即使悲劇即將發生,也有機會避免。被王鎮摧毀後,他以自己為榮,喜歡炫耀。結果他成了死太監。他力勸皇帝親自征瓦拉,帶著明朝的精銳,浩浩蕩蕩的出了京城。到了大同,他覺得不好,準備撤了。
生死關頭,王鎮壹心想出風頭,想從紫荊關(今河北易縣西北)撤出,以便通過他的故裏禹州,讓英宗開他的府邸,向家鄉父老顯示他的威望,壹掃他的自卑——“妳看,今天的皇帝都是我的學生。”
結果,走了四十裏,王鎮突然想起壹大群人經過禹州,肯定會破壞家鄉的田園莊稼,於是趕緊下令向東改道,向傅玄(今河北宣化)方向進軍,不料被瓦拉軍追上。
即便如此,得救也不晚。明英宗本有機會退守居庸關(意為平安),但考慮到還有幾輛大車沒跟上來,裏面裝滿了他壹路搜來的財寶和當地的孝敬,王鎮讓大家不要再等了,在土木堡過夜,結果重圍。然後,沒有然後。
毋庸置疑,宦官王鎮是壹個非常自卑的人。他有不堪的過去,只能靠炫耀自己的權力、皇帝和寶藏來證明他今天的優越感。
在別人面前追求優越感是炫耀的本質。細究起來,炫耀心理有這樣壹個邏輯:與眾不同→高人壹等→我比妳強→妳不服氣。前三種是遞進式的自我心理推論,“妳不服氣”才是最終目的。
比如分析“野味”食用者的心理,無非就是“物以稀為貴”。野味難吃,貴,有時候吃起來還有點法律上的“小風險”。所以“壹般人是吃不到的”,如果我們能吃,那我們就不是“普通人”。
這樣的場景有很多:幾個人聊天,有人不經意間說自己吃過各種地上飛的,還有沒吃過的,聽著他們的描述,流口水,羨慕不已。在朋友圈曬穿山甲血炒飯、炸蝙蝠的人,往往能收獲壹長串羨慕:“什麽時候能吃到?”吃野味成了炫富甚至暗示權力的行為。
當然,除了“普通人”的感覺帶來的精神愉悅,喜歡吃野味的人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身體——野味有獨特的效果,炫耀行為有清晰的邏輯,這也是炫耀者動物本能的體現:我吃了,我補了,我強,我的身體比妳的好,我更強。
什麽是“表演家的動物本能”?美國學者娜塔莉·安吉爾在《野獸之美》壹書中列舉了大量雄性鳥類在繁殖季節通過炫耀羽毛或啼叫來吸引雌性的案例。羽毛越華麗,啼叫聲越大,對雌性的吸引力就越大,壹起生下第二代的可能性就越大。
英國動物學家德斯蒙德·莫裏斯在《裸猿》壹書中做了壹個更有趣的討論。他寫道:人雖然是高級動物,但也是由低級進化而來的。今天的許多習慣可能有古老的遺傳背景。畢竟自私的基因在起作用:在激烈的競爭中,只有找到健康的伴侶,妳才能把基因傳遞下去。
炫耀是人類的壹種本能,由來已久,只可惜,已經變了。比起蠻荒時代在未受汙染的藍天下,驕傲而單純地在異性面前炫耀自己強健體魄的原始人,目前靠“遊戲”來“壯陽”的人,實在太猥瑣了!
三
“遊戲”好吃嗎?不會,野生動物生長的環境和飼養的動物完全不壹樣。養的動物是為了給人類提供食物,野生動物是為了生活,有肌肉,無脂肪,肉緊。「遊戲」很有營養嗎?不是,所謂的通過“遊戲”來“進補”才是最荒謬的健身方式。
相反,食用野生動物,壹方面導致某壹類動物滅絕,另壹方面引發可怕的傳染病,令人震驚。恩格斯說得太對了:“我們不應該過於陶醉於人類對自然的勝利。每壹次這樣的勝利,大自然都會報復我們。”
從這個角度來說,人類炫耀各種各樣的東西,大部分都是自欺欺人,特別荒謬,根本經不起時間的考驗。昨天的壹個張揚,今天可能會掩面嘆息:我怎麽這麽傻?
姜主演的壹部電影《立春》,講述了80年代小城青年文藝工作者在夢想與現實之間掙紮的故事。
影片中有壹個縣群眾藝術館的舞蹈老師,總是穿著壹條白色的緊身芭蕾褲,到處被縣城人嘲笑。其實就算以現在的性格,壹個男人,穿上這樣的褲子,也難免讓人瞠目結舌。但在很多年前,比如18世紀左右的法國,世家子弟流行穿壹條白色緊身長褲。想著那張照片,他們也是醉了。在今天看來,男人穿白色緊身衣不僅是壹種邪惡的審美,也是對健康的極大隱患。
拿破侖之所以輸掉滑鐵盧戰役,是因為他麾下能力平庸的右翼指揮官格魯希未能及時增援戰場。但是,還有壹種說法,據說在戰鬥最激烈的時刻,拿破侖因為痔瘡無法騎馬親自指揮戰場,只好在帳篷裏休息。拿破侖為什麽會得痔瘡?罪魁禍首是緊身褲。
時尚永遠是炫耀的主題。以前有句妙語:“時尚是好的,除了流行性感冒。”其實除了流感,很多流行的用來炫耀的東西並不好,反而沒有意義,甚至有害。
比如古羅馬貴族女性流行美白。然而,他們實際上用鉛來美白皮膚。鉛是有毒的。幾代之後,後果終於爆發了。許多婦女失去了生育能力,但仍然保持著生育能力,生下了許多低能兒。
可以說,炫耀雖然與人類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它有時也是壹種時代病。例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士兵,大多是壹些軍銜,喜歡隨身攜帶壹把軍刀,所以盟軍想知道:為什麽壹些飛行員攜帶壹把長軍刀?結果跳傘時跳不出來,被軍刀卡在狹小的機艙裏活活燒死。
當時盟軍有個笑話:日本軍刀除了用來切腹自殺,投降時還給我們煉鐵。為什麽在熱兵器時代,日本軍人如此癡迷於不實用的軍刀?代表作《菊與刀》明確指出“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對於日本軍人來說,攜帶長刀遠遠超出了武器的意義,更多的是壹種身份的展示。
被稱為“日本頭號軍事家”的微笑石原,狂妄自大,是九壹八事變的罪魁禍首之壹。此人無疑是理論高手,但身體協調性壹般。結果被自己的軍刀刺傷胯部,導致尿道口撕裂,長期血尿導致膀胱癌。
這個人雖然逃過了東京大審判的絞刑架,但不久後卻死於膀胱癌,時間是1949年8月15日,恰逢日本投降4周年。石原微笑是如何用軍刀戳中要害部位的?各種文章模糊不清。
據說九壹八事變當晚,始作俑者石原激動得在沈陽城墻上拔刀,高舉雙手,大聲喊叫,斜劈而下,堪稱經典的炫耀式。結果他因為身體協調性不好,把褲襠給割掉了。這種說法很日本,但太戲劇化,不可信。據分析,他應該是在拆裝時操作不當。
這就是炫耀的代價。
炫耀是沒有意義的,是有代價的。人為什麽不能免俗?說到底,我還是追求壹種虛幻的優越感。法國作家莫泊桑寫了壹篇短篇小說《項鏈》,講的是壹個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為了參加壹個聚會,向朋友借了壹條鉆石項鏈來炫耀自己的美貌。沒想到,項鏈在回家的路上不小心丟了。她不得不借錢買了壹條新項鏈,然後還給了她的朋友。為了還債,她努力了十年,美貌沒了。最後才知道,我借的項鏈原來只是壹條假的鉆石項鏈。
還有什麽比這更能說明炫耀的荒謬呢?
如何控制炫耀的沖動?這並不容易,畢竟炫耀是人類的本能之壹。
經濟學家可以制定壹個公式來計算炫耀前的“炫耀成本”,大致就是炫耀帶來的優越感減去可能帶來的麻煩。如果是負面的,就不要炫耀了。
已故作家王小波寫過壹個關於他弟弟的故事:“在困難時期,有壹天吃飯時,每個人的碗裏都有壹小塊臘肉。我哥壹看,按捺不住狂喜,沖到陽臺上,對著全世界大聲喊:我們家吃大魚大肉!結果是我爸把我拖回來,給了我壹頓臭飯。”
可想而知,王的弟弟將來會長記性的。畢竟,壹時的精神愉悅是用肉體痛苦換來的。當天連壹小塊臘肉都可能被沒收,把頭埋在肉裏最安全。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壹直提倡“以發財為主”,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但是,有時候,和壹個很精明很有錢的人相比,人們會覺得壹個活潑的作秀者更安全。這就是人性的復雜性——動不動就炫耀的人,害怕沈默寡言、捉摸不透的人。後者往往不是善良就是邪惡。
這個問題還是要靠法律來解決,懲罰那些通過非法手段“悶聲發大財”的人,給熱衷於炫耀的人劃壹條紅線。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如何有效保護野生動物的呼聲空前高漲。24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貿易的決定,革除食用野生動物的陋習,切實保護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這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沒有沈迷於“遊戲”的美食家,就沒有買賣,沒有買賣就沒有殺戮。
用法律管住這些食客的擺闊消費,讓他們吃好罰壞,永遠不敢以身試法。“不能吃,不敢吃,不想吃”,通過法律約束,逐漸形成習慣,從文化上改變這種壞習慣,這才是保護野生動物的根本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