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秋燥
1,多加點水
秋季幹燥,容易傷津液。所以秋季要多喝水補水。中國古代有“早上喝鹽水,晚上喝蜂蜜湯”的說法,意思是早上喝鹽水,晚上喝蜂蜜水。喝白開水容易失水。如果在開水裏加壹點鹽,就不那麽容易失水了。晚上喝點蜂蜜水可以緩解便秘。喝水或鹽水時,以少量常飲為佳。
2.多吃滋陰潤燥的食物。
秋季飲食宜清淡潤澤。秋季可以嘗試吃壹些滋陰潤燥的蔬菜水果,如蘿蔔、番茄、豆腐、蓮藕、銀耳、梨、柿子、香蕉、柚子等。麥冬、百合是秋季預防秋燥的佳品。《本草綱目》曾提到麥冬能滋陰生津、潤肺清心,適用於肺燥、幹咳、津傷、口渴、心煩、失眠、通便。百合入肺經,補肺陰,清肺熱,潤肺燥,止咳。
3、少辛酸
秋季飲食註意少辛辣多酸味,也就是說少吃辛辣多吃酸味。肺屬金,秋季通氣,秋季肺氣充沛。少吃辛辣食物,可以防止肺氣上溢。因此,秋季應少吃蔥、姜、韭菜、辣椒等辛辣食物,多吃酸奶、檸檬、山楂等酸味食物。
4.合理補品
夏天很熱,我胃口不好。秋天天氣轉涼,食欲大開,是進補的好季節。但秋季進補要科學合理,不能亂補。在炎熱的夏天,我們經常喝壹些冷飲,吃壹些冷凍食品,這往往會導致脾胃功能的減弱。所以秋季皮疹進補可能會加重脾胃負擔。秋季進補前,可以吃壹些調理脾胃功能的食物,給脾胃壹個適應期。另外,服藥要慎重。沒病不要進補,更不要吃補藥。
抗秋虛
俗話說“春困秋短,夏打盹”。到了秋天,很多人會覺得累。那麽,為什麽秋天會讓人感覺疲憊無力呢?其實秋天的不多和夏天氣候對人的影響有很大關系。夏季的高溫使我們的身體大量出汗,導致水鹽代謝失衡;難以忍受的炎熱也讓我們食欲不振,腸胃功能減弱。秋天到來後,天氣轉涼,我們的水鹽代謝恢復平衡,消化功能恢復正常,代謝功能恢復穩定。這時,我們的身體進入了休息期。秋天涼爽,適合睡覺,總有壹種睡不夠的感覺。
秋乏是人體在秋季氣候環境下恢復體力的壹種保護性措施,彌補了夏季給人體帶來的超常消耗。但是解決秋乏的辦法不是多吃多睡,而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調整作息,早睡早起。
秋季肺氣旺盛,早睡可以“斂肺氣”,早起可以“清肺氣”,符合秋季養陰斂氣之道。秋天早睡不熬夜,可以保證我們有足夠的睡眠和體力去面對第二天的工作和生活。秋天早起後可以做做伸展運動,有空也可以打打太極。中午可以小睡半個小時或者壹個小時,緩解秋乏癥狀。
2.多運動。
夏天比較熱,適合鍛煉的時間比較少。秋天天氣變冷,可以增加戶外活動。運動不僅可以強身健體,還可以趕走秋乏,讓人精神飽滿。由於夏季運動量減少,秋季人體的柔韌性和肌肉伸展性下降,所以運動前要熱身,拉伸四肢。運動要循序漸進,不宜突然加大運動量。秋季天氣幹燥,體內容易缺水。運動時記得及時補充水分。
3.不要貪心。
秋天,氣候越來越冷,早晚溫差越來越大。秋天不要貪,更不要風壹吹就躺。睡覺時最好捂著肚子,以免寒邪從肚臍侵入,引起腹瀉、腹痛等癥狀。
防止秋天的悲傷
秋天是收獲的季節,萬物雕零。讓人感受到收獲的喜悅,也感受到秋風的憂傷。詩人說:“自古以來,秋天都是悲涼寂寞的,我說秋天比春天好。”人在秋天的心情就是這麽充滿矛盾。秋天雖然涼爽,但是冷暖交替的氣候確實容易影響人的心情。所以秋天要註意情緒調理,防止悲秋情緒的蔓延。要預防悲秋情緒,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加強陽光和照明
秋天,下雨天或者早晚沒有燈光的時候,可以打開家裏或者辦公室的照明設備,讓房間明亮明亮。因為充足的光線可以調動人的情緒,增強興奮感。
2.保持樂觀
要有樂觀的心情,才會知足。懂得滿足,才會有長久的幸福。知足的人,無論順境還是逆境,都能把這壹刻當做陽光燦爛的時刻,因為他們知道什麽是滿足。我相信在我們的生活中,時不時會遇到很多不滿意的事情,但往往就是因為這些不滿意,我們的眼睛被蒙蔽了,找不到身邊美好的東西。知足的人善於發現身邊的美好,懂得從不好的事情中發現美好。我們要學會知足常樂,有意識地調整自己,以應對秋天帶給我們的不良情緒。
3.進行戶外鍛煉
體育鍛煉能直接給人帶來愉悅和喜悅,鍛煉能減輕緊張和焦慮,從而調節人的情緒,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長期規律的中等強度的體育鍛煉有助於改善他們的情緒。所以秋天多運動,可以釋放秋天帶來的負面情緒,還可以強身健體,壹舉兩得。
4.改善營養
秋天心情不好,可能是維生素缺乏造成的。研究發現,缺乏維生素B1會使人容易抑郁和易怒。維生素B族包括維生素B1、維生素B2、維生素B6、維生素B12等。其中,維生素B1能改善人的精神狀態,維持神經組織的正常活動,因此被稱為“精神維生素”。維生素B1可以補充燕麥、花生、豬肉、玉米、麥麩、牛奶等。喝多了還會導致維生素B1的流失,所以如果秋天心情好,就要註意少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