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陶的人來說,“有壹片幽僻的山林,消失在空氣中。”千百年來,世人對道士的印象大多是在山野隱居或四處遊蕩,仿佛與人間煙火脫節,開悟的人往往被描述為仙風道骨。道士對行、住、坐、臥、養心、動心等思想、言行要求很高。只有道才是修煉,只有德才是服務,只有道的實幹家才會去信道,只有身心的和諧才能實現天道。
南北朝時期,天竺高僧達摩登陸廣州,進入中國傳播佛教。後來他在少林寺的壹個山洞裏住了九年,把他的教義和中國文化融合在壹起,導致了禪宗在中國的創立,達摩也被尊為祖師。佛教在隋唐時期達到頂峰。隋朝皇室非常信奉佛教。唐朝皇帝因為姓李,所以提倡道教。太平以後也轉而信佛,在武則天時期達到頂峰。
唐朝是壹個經濟、軍事、文化和藝術空前輝煌的時代,有精美的雕塑和壁畫。唐代以飽滿為美,所以無論是佛像還是壁畫中的僧人形象都是飽滿圓潤的。在巔峰藝術形象的影響下,和尚也多見於胖乎乎的,可能會給人壹種親切的感覺。就像壹句著名的對聯:大肚子可以容納世界上難以容納的東西;經常笑,嘲笑世界上可笑的人。再加上道士註重養生和苦修,日常修行為主,需要大量的體力,所以瘦而巧。和尚修行打坐,大部分時間都是靜止的,所以即使吃素也很容易發胖。當然,這些觀點不能壹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