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殖、發育和生長
生殖是生物產生後代的過程。對於有性生殖的生物來說,受精卵的形成意味著下壹代生命的開始。它是從受精卵分裂到性成熟生物形成的壹個發育過程。所以,生長發育是生殖過程的延續,是受精卵的生命可能性變成生物現實的過程。發展過程包括個體的成長,這是壹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在個體成長過程中,通過量的積累,當性成熟時就實現了質變,從而完成了個體的發展過程。動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神經激素的調控下協調有序。
2.個體發育、胚胎發育和胚胎後發育
生物體的個體發育是指受精卵經過細胞分裂、組織分化和器官形成,直至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這個過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即胚胎發育和胚後發育。
(1)胚胎的發育;
動物:受精卵發育成幼蟲的過程。比如青蛙從受精卵到蝌蚪。
被子植物:受精卵和受精的極核在胚珠中發育成種子的過程(本質上是受精卵發育成種子的胚)。
(2)胚後發育:
動物:幼蟲從卵膜中孵化出來或從母體中出生,發育成性成熟個體的過程。這個過程在壹些動物中是異常發育的,比如青蛙蝌蚪發育成青蛙;有的是不完全變態,比如蝗蟲的發育過程,有的是非變態,比如牛羊。
被子植物:種子發芽後長大,長成成蟲;生殖生長後,發育成性成熟的個體。
3.極核與極體、胚囊與胚泡的區別。
極體是動物卵母細胞和卵細胞同時減數分裂形成的子細胞。由於缺乏細胞質和營養物質,極體無法發育,最終被母體吸收。在壹個卵母細胞產生的三個極體中,兩個(由第壹個極體產生)具有相同的遺傳物質,另壹個與卵細胞中的遺傳物質相同。極體和卵細胞中包含的染色體數量是這個物種的壹半。
極核是被子植物胚囊中遊離出來的兩個核,與精子結合形成受精極核,日後發育成胚乳,為幼胚發育提供營養。胚珠中的壹個大孢子母細胞經過減數分裂產生壹個大孢子,大孢子經過三次有絲分裂產生八個細胞(包含這八個細胞的結構稱為胚囊),其中壹個是卵細胞和兩個極核,所以兩個極核的遺傳物質與卵細胞的遺傳物質相同,包含的染色體數量是本物種的壹半。動物受精卵在其中分裂形成胚泡腔的胚胎稱為胚泡。
4.植物發育中染色體與基因型的關系。
為了便於記憶植物各部位的染色體和基因型,我們可以總結以下規律來理解和掌握,即“兩除”:
(1)在染色體數目方面:(假設正常體細胞的染色體數目為2N),除精子、卵細胞和極核(壹個極核)外,染色體數目均為n;除受精極核和發育的胚乳細胞外,其他細胞的染色體數目均為2N。
(2)就基因型而言,除受精卵和發育胚胎外,其基因型由壹個卵細胞和壹個精子組成;除受精極核和發育的胚乳細胞外,細胞的基因型由壹個精子和兩個卵細胞組成,其他細胞的基因型與母體相同。
5.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
營養生長是指植物的根、莖、葉等營養器官的生長。生殖生長是指植物的花、果實、種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長。營養生長是生殖生長的物質基礎,但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都消耗和競爭有機物,從而影響或改變有機物在植物體內的分布。因此,對於栽培的葉、莖、根菜、草,應采取促進營養生長,抑制生殖生長的措施;對於收獲谷物、油菜籽和果實的植物,應采取措施在營養生長的同時促進生殖生長,或在營養生長達到壹定程度時控制營養生長,促進生殖生長。
6.羊膜的進化意義
兩棲動物無法擺脫水的限制。兩棲動物的繁殖和發育(初始階段)必須在水中,並直接依賴於外部水環境。因此,兩棲動物並不是真正的陸生脊椎動物。羊膜是爬行動物開始出現的結構。羊膜內有足夠的液體,保證了胚胎發育對水環境的要求,從而減輕了個體發育對外界水環境的依賴。羊膜為脊椎動物完整的陸生生活奠定基礎,同時羊膜中的羊水可以緩沖休克,防止內部胚胎的機械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