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腸的重要性

腸的重要性

西醫之父希波克拉底說,壹切疾病都始於腸道。腸道是健康的基礎,潤腸就是養生。

莊稼長得好不好取決於土壤質量。腸道是壹個人健康的關鍵。腸道功能好了,營養吸收就好了,毒素代謝就正常了,免疫力維持在較高水平,身體就不會有什麽問題。

很多人忽略了腸道。在人體器官中,勤腸連“五臟”都不能當,只能委身於聲音較低的“六腑”。腸道雖然是人體高度的4到5倍,但不符合“集中為精”的規律,所以很容易被邊緣化。只有出了問題,人們才會發現,腸子的每壹厘米都有寶貴的價值。

如果用神經元的數量來衡量智力,讓很多人驚訝的是,腸道會在這個排名中名列前茅。腸道中有數百萬個神經元,比脊髓中的多。而且可以不受中樞神經系統的控制而獨立運作,也就是說,作為中樞神經系統的壹個分支,腸道神經系統是獨立的,負責胃腸活動。

腸道被稱為“第二大腦”,但它也離不開真正的大腦,人體的最高統帥。大腦和腸道之間有壹個強大的雙向通訊系統,稱為腸腦軸。大腦和腸道對彼此至關重要。研究發現,如果沒有腸道菌群,大腦發育就會異常。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員卡特裏娜·約翰遜博士表示,進壹步的研究正在揭示腸道和大腦之間的關系,包括人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問題。

腸道內不僅有大量的神經元,而且人體內無盡的腸道也為大量的菌落提供了充足的空間。健康的人類寄生菌落是多樣的,是壹個由各種微生物組成的世界。這些由各種細菌組成的龐大微生物群不僅參與食物的消化吸收,還參與神經、循環、運動、內分泌等多方面的調節。

壹些對動物的研究表明,某些類型的腸道微生物可以影響大腦中的化學物質,從而影響行為,使動物更加活躍。腸道菌群在人體健康中扮演著許多角色,但奇怪的是,沒有兩個人擁有完全相同的菌群。人類壹出生,微生物就開始在腸道內繁殖,腸道菌群就形成了。

腸道也是菌落的大本營。當大本營出現問題時,人的身體不僅會腹瀉或便秘,還會有很多更復雜的變化。例如,被診斷為臨床抑郁癥的患者的菌落多樣性明顯低於健康人。

腸道需要完成很多任務,但它本身的工作就是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不同的食物給腸道帶來不同的負擔。腸子雖然不挑食,但也有自己的喜好。

美國腸道研究項目收集並比較了生活在美國的數千人的腸道菌群。到目前為止,研究表明,飲食中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人,其微生物群落更加多樣化,這與不吃植物性食物的人有明顯的區別。該項目的科學總監丹尼爾·麥克唐納(Daniel MacDonald)認為人體內的微生物群落是健康的,但從植物性食物含量高的飲食轉變為健康食物含量低的飲食是否會從根本上改變微生物群落,以及這種改變是如何發生的,目前還不清楚。

壹般情況下,大多數對人體健康有益的食物,也是適合體內各種微生物的。然而,總有壹些食物更有益。有研究表明,素食會影響腸道菌群的結構和功能,純素食最能保持腸道菌群處於健康狀態。

我們可以說,腸道菌群的組成很大程度上受飲食影響,但飲食並不起到決定性作用,它更像是壹種調節方式。當人們在24小時內適應素食時,腸道菌群的組成就會發生變化。但是在恢復正常飲食的48小時內,菌群會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食物種類會影響腸道內的菌群,菌群會影響人的體型。研究人員分析了600名肥胖和非肥胖人群的血漿和糞便樣本,發現19種不同的代謝產物與四種可能導致體重增加的腸道細菌有關。

迄今為止,在體重與腸道健康關系的最新研究課題中,最具爭議性和突破性的成果是對細菌物種Christenseaceae的研究。97%的人的腸道中都檢測到了這種細菌,但研究發現,身材苗條的人體內這種細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