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漢書》:“不如意,當以鳥為角色。”
先秦時期,古人的健身以“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為主題,即“及時健身”。漢魏時期增加了“運動”的元素——“做體操”。
漢魏時期,古人最流行的體操叫“入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具有醫療保健功能的健美操。導引,又稱“導引”,是氣功的早期形式,出現在先秦文獻中。《莊子·外篇刻意》中有這樣壹句話:“以此道導之者,養身之者,也,彭祖壽之寵也。”彭祖是傳說中的壽星,也是古代最有影響力的人。
但指導應該會成為秦漢及以後流行的健身方法。《漢書》和《後漢書》中記載的許多名人都實行引經據典。例如,西漢的開國功臣張亮就非常欣賞這種指導。據史書記載,張亮“願棄人間事,欲自赤松行,惟學避谷,引路而知性。”介紹的是什麽健身操?上世紀70年代,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了壹幅彩綢畫,讓現代人看到了真實的行動地圖。絲綢畫描繪了44個正在引導的人物,還標有簡單的動作說明。
介紹比較復雜。東漢末年,出現了簡化版的健美操“五禽戲”。五禽戲也叫“五禽戲”。《後漢書·方術傳》記載,它的發明者是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他模仿虎、鹿、熊、猿、鳥五種動物的姿勢。身體不舒服的時候,就做五鳥操:“身體不適,就開始鳥戲。我汗流浹背,想吃想喝,因為我打了粉,身體輕。”
模仿動物動作的五禽戲,其實就是現代人所說的“仿生健身法”,先秦時期就有記載。《莊子·外篇刻意》說:“熊為鳥所伸,只為長壽。”所謂“熊穿鳥伸”,就是像熊爬壹樣拉起,像鳥壹樣伸。
“仿生健身法”從此成為中國的壹種養生手段。宋代的“八段錦”、“十六段錦”、清代的“太極傳”,都含有仿生動作。
唐朝偏愛“幹浴”
錢進·季芳:“在工作日吃完點心後,我用我滾燙的手揉揉肚子。”
古代人的健身觀念在唐代已經非常成熟,可供選擇的健身方式也相當豐富,比如吃、住、調氣等...都是當時流行的健身養生方法。值得壹提的是,近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保健按摩”開始流行於唐代。
按摩,也稱為推拿,是中國傳統的中醫療法之壹,在先秦時期著名醫生扁鵲生活的時候就用於治療疾病。《史記·扁鵲列傳》記載了“壓案”,這是按摩和藥物應用的方法。在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導遊圖中,還發現了捶背、撫胸、搓腰、搓膝等典型的按摩動作。
南朝陶弘景寫了壹本名為《導引按摩》的書,把按摩手法稱為“幹浴”:“晚上想躺下時,常常用手擦身體,稱為幹浴,以制造普通感冒。”雖然按摩不是唐朝的人發明的,但是唐朝的人很喜歡按摩是事實,這可能和唐朝生活條件好,人們重視生活質量有關。唐代名醫、健身專家孫思邈推崇推拿手法為日常健身養生之道。
孫思邈在《備急養性》壹書中記載了當時流行的兩種按摩手法,壹種是來自國外的“天竺按摩”,壹種是本土發明的“老子按摩”。這兩種按摩都是自我按摩,“天竺按摩”只要18結(18勢),對老年人保健特別有效。“但老人若能壹日三次照此而行,壹個月後就能除百病,能走能跑,能補身體,延年益壽,能吃得下飯,精神矍鑠,不再勞累。”
按摩可分為主動(自我)按摩和被動(他人)按摩。被動按摩由有壹定技能的人輔助。孫思邈本人是唐朝最擅長按摩技術的人。據說他活了65,438+000多年。據錢進·季芳介紹,孫思邈有“飯後揉肚子”的習慣:“平日吃了點心,就用滾燙的手揉肚子。”
按摩可以在各個部位進行,如揉頭、揉臉、揉腳、揉腿等。其中“揉腹”最為流行,為後人所傳誦。清朝編著《九轉延壽》,是壹種以按摩腹部為主的健身方法:“摩腹之法,動以靜,動以靜..是無窮無盡的,所以沒有必要用藥燒丹,而且會延長耳朵的效力。”這種方法又叫“神仙搓腹”,每種方法都有圖片和說明,所以又叫“祛病延年圖解”。
到了明清時期,保健按摩已經像現在壹樣成為壹種大眾健身方式,明清時期的浴室、理發店都可以提供按摩服務。
宋朝熱衷於“踩腳當車”
蘇東坡全集:“使易工,循序漸進。”
據《戰國策·趙策思》“昭憲皇太後新用”壹文記載,先秦時期,趙國大臣左頭沖靠步行恢復健康。“如果妳每天花三四英裏,妳會因吃得少而受益,並與妳的身體保持和諧。”
從馬王堆漢墓發現的古籍來看,秦漢時期的人們對行走有著深刻的認識,出土的“養生方子”有“行走”方子和“馳騁”方子。短跑就是跑步,健身方法之壹就是:“想走路不腳痛的人,走三步向南……”大概意思是說,如果妳想長時間行走而不腳痛,妳必須向南走“步走”,這是壹種仿生行走姿勢。
散步應該在早上進行。《黃帝內經·蘇文》中的“四氣大論”主張:“夜臥早起,大步朝庭”。在晨練的同時,古人還有“晚自習”,飯後睡前散步,有助於入睡。《晏子·尹姝健康》說:“當妳每晚入睡時,妳在房間裏走壹千步,然後妳會得到壹個枕頭。”
在宋代,散步特別受到許多名人的青睞。北宋時,有個“天下第壹才子”叫張,曾在南京(江寧府)做過官。他有晨練的習慣,多年來每天早上都要走五英裏。根據張的傳記,他活到了八十五歲。另壹位才子蘇東坡,比張更愛晨練,每天早上都跑步。據說妳每跑10英裏,就會停止出汗。據《蘇東坡全集·策臨別詩十七首》記載,蘇東坡認為“是壹個善於健身的人,使他能放松工作,步步為營,使他的四體沈浸在寒暑的變化中,然後才能剛健有力,冒險無傷。”根據王銘儒熙編撰的《東坡養生集》中的記載,蘇東坡認為自己的長壽秘方有四個,其中之壹是“走壹步當車”、“走壹步”、“走慢壹點”,即散步。
蘇東坡也是健身高手。他的養生術被稱為“蘇子術”和“破纖功”。壹種“香拳養生功”主要由“走”、“臥”、“攀”、“橋”等套路組成,其中“走”與“走”相結合。
但是如果天氣不好或者空氣汙染,古人是不提倡晨練的。明代沈氏在《拍照錄立》中也有類似的觀點:“霧中不宜遠行。”
明清時期盛行“武俠”。
《義和團檔案史料》:“好人論武功,練拳棍”
與歷代相比,自元代以來,中國人的健身方式有了新的變化,武術成為首選。所謂“武功”,就是練武。武術可分為廣義和俠,廣義上的“止兄”手段屬於武術;俠義只是指徒手格鬥技術,通過肢體動作來完成。如果縮小外延,武術就是“拳”。不懂拳擊,就談不上武術。祁鳴紀廣《紀孝舒心拳經姚傑篇》認為“其拳亦為武功之源。”
明清時期,武術成為壹種流行的健身方式,這與元朝的禁武政策不無關系。元朝禁止中原百姓藏匿武器,甚至連菜刀也不能隨便在家中擁有,這讓徒手格鬥技術在民間悄然流行起來。
明朝直接推動了武術的發展。從軍隊到地方,都支持武術。明代戚繼光《姬曉新著》卷四《論重要禁兵》中說:“凡武學非公事”,而是“自衛立功,殺賊救命,貼骨本身”。
到了明代,武術流派繁多,出現了“十八般武藝”,各具地域特色。既有“南拳”也有“北腿”,也有“內家”和“外家”的區別如今武術從業者推崇的少林、武當、峨眉三大門派,都成熟於明代。比如少林武術,當時已經在大話西遊裏了,明代謝的《五雜男部》裏說:“河南少林寺無拳,其僧皆數十之敵。”
清朝的“禁教禁拳”政策將武術時尚推向了極致。據《義和團史記》記載,光緒二十六年四月,直隸總督榮祿在奏折中寫道:“良民忍不住談武藝,練拳棒,防身,就是壹例。”
清代的“補補拳”原意並非為了“強身健體”,而是為了“防侵略”、“防賊”,但客觀上促進了武術健身的發展。近代最流行、最受歡迎的《太極傳》出現在清代。
這種“武術”風潮壹直影響著今天的民間健身時尚。值得註意的是,明清時期的人們在練武的同時,也愛“練武”強身健體。西方人稱中國武術為“中國功夫”,與此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