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養生,防秋燥非常重要。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常常會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大便幹燥、面板開裂。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壹下秋季中醫養生的知識,希望對妳有用!
秋季中醫保健知識
初秋——炎熱潮濕,防暑降溫要繼續。
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壹般在立秋之後。所以初秋的時候,盛夏的暑氣還沒有消失,天氣還是很熱,所以被稱為“秋老虎”。天氣的特點是又
九月養生,防秋燥非常重要。人在秋高氣爽的日子裏,常常會口幹、唇幹、鼻幹、咽幹、大便幹燥、面板開裂。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壹下秋季中醫養生的知識,希望對妳有用!
秋季中醫保健知識
初秋——炎熱潮濕,防暑降溫要繼續。
俗話說“熱在三伏”,三伏壹般在立秋之後。所以初秋的時候,盛夏的暑氣還沒有消失,天氣還是很熱,所以被稱為“秋老虎”。天氣的特點是又濕又熱。這壹時期稱為“長夏”,長夏“六淫”之邪的主氣是“濕”因此,這壹時期的保健仍需註意防暑降溫,及時補充水分,尤其要註意防止濕熱寒濕侵入體內。
中秋節——滋陰要防燥,潤肺益胃。
“白露”過後,雨水越來越少,天氣幹燥,白天炎熱,夜晚涼爽。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是“燥”,燥最容易傷肺胃,所以養生的重點是滋陰防煤,潤肺益胃。這期間人的汗液蒸發很快,所以面板上常出現幹煤,皺紋增多,口幹咽燥,幹咳少痰,甚至脫發便秘。因此,室內要保持壹定的濕度,同時要註意補充水分,避免因劇烈運動和過度勞累而導致精氣和津液的散失。
深秋——防燥防疊,樂觀向上。
俗話說:“壹場秋雨壹場寒。”中秋節過後,秋風蕭瑟,天氣漸冷,甚至氣溫驟降,寒潮來襲,最容易引發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濕痹等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也容易在此期間誘發和加重。所以養生的重點是防燥邪之傷,也要防寒邪之傷,還要註意耐寒鍛煉。
秋季保健五大註意事項
1.防濕傷脾俗話說“秋瓜傷肚”。入秋後如果繼續生吃大量的水果蔬菜,很容易引發腸胃疾病。夏天大量吃水果蔬菜,不會引起脾胃的疾病,但會降低腸胃的抗病能力。秋季大量吃水果蔬菜,肯定會幫助濕邪,損傷脾陽,使水濕不運,腹瀉、痢疾、便溏等急慢性胃腸疾病隨之而來。所以入秋後要少吃水果蔬菜,尤其是脾胃虛寒者。
2.防止秋燥傷肺
白露過後,氣候逐漸變冷,加重了早晚的寒意。如果這個時候再裸體,就容易著涼,容易感冒,還容易得肺病。因為秋氣主燥,燥易傷肺。如果由於感冒導致免疫力下降,無法抵禦外界病原體,就會出現肺部和呼吸道疾病,如發熱、咳嗽等。如果風邪侵入經絡肌肉,則筋絡阻滯痹癥,也可發生肢體痹癥。
3.防止脾虛和失調
夏天很熱,消耗很多能量。人普遍食欲不振,導致體內熱量供應不足。秋天,天氣轉涼,人的食欲被大大刺激,熱量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人們睡眠充足,出汗減少。此外,為了迎接寒冬的到來,身體會積極儲存禦寒脂肪,壹不小心體重就會大增。“胖子多濕”,如果濕邪困脾,就會削弱脾臟的運化功能,導致脾虛氣滯。所以肥胖者秋季更要註意減肥。註意飲食調整,多吃低熱量的減肥食物,如紅小豆、蘿蔔、竹筍、薏米、海帶、香菇等。,並註意增加熱量消耗。
4.反陽失
秋季堅持運動,不僅可以調理肺氣,改善五臟六腑的功能,還有助於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機體對外寒的抵抗力。但由於秋季早晚溫差較大,要想獲得良好的健身效果,就要防止過度運動。秋季由於人體處於收斂內養階段,運動也要符合這個原則,即運動量不能過大,防止出汗過多,損失陽氣。運動應該簡單、穩定、緩慢、運動量小。如果運動過量,容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關節的運動損傷。所以每次鍛煉前要註意做好充分的準備。
5.防止無病亂補
中醫壹直有“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要註意不要無病補,亂補。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補虛,不是對虛證患者用補藥。虛癥又可分為陰虛、陽虛、氣虛、血虛,所以對癥下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會適得其反。還要註意適當進補,忌吃藥,提倡食補。秋季以滋陰潤燥為主要食補,如烏雞、豬肺、甲魚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核桃、蓮藕、秋梨等。這些食物與中藥結合使用效果更好。
秋季保健食譜推薦
綠豆薏仁鴨湯
鴨肉性寒,既能補疲勞,滋陰養胃,又能消毒清熱,利尿消瘡,這是大多數溫性肉禽所不可多得的。
所以初秋吃老鴨最有滋陰清熱、利濕消腫的功效。但專家提醒,鴨肉性寒,脾胃虛寒、腹部冷痛、腹瀉、寒性痛經者不宜多食。
芋頭粉蒸排骨
芋頭含有豐富的澱粉和營養,主要含有蛋白質、鈣、磷、鐵和維生素。軟滑易消化,有健胃的作用。特別適合脾胃虛弱、腸道疾病、肺結核、恢復期患者食用,是嬰幼兒和老年人的好食品。
豆沙紅薯餅
紅薯富含澱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以及鎂、磷、鈣等礦物質元素和亞油酸,能維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人習慣性便秘非常有效。此外,紅薯還是理想的減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