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道教宮廷統治政治背景崇道修道。
道教與政治的關系是中國文化史上的壹個重要話題。特別是明代,是道教發展史上與政治結合最緊密的時期。本文認為道教發展到明代,越來越通俗化、大眾化,其特點是直接性和現實性。
壹、明代道教發展的表現
明代道教得到統治者的大力推廣。明代《道藏》篆書修訂是對道教文獻的大規模總結,對道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總之,道教在明代取得了突出的發展,但在思想上仍需突破。
1.道教經典的整理與編纂。
每個宗教都有它的教義和經典。道教是壹個大宗教,經典很多。為了便於學習、研究和保存,後來的信徒們把這些書拼湊成壹個大叢書。道教經典編成道經,或稱道經。按照傳統道教的分類“三窟”、“四輔”和十二大類:
三孔,壹,元初佛所演的真部孔,為大乘;二是太上老君飾演的董元蔔,是為中法;三、洞神部也出老君,為小乘第壹法。四助手,第壹,太原司,窯洞真之介也;二、太平部,回歸三孔三輔處。.....它的七個小標題分為十二類:文字、神符、玉訣、靈圖、音樂記錄、戒律、尊嚴、方法、技巧、傳記、贊美和表達。〔1〕
明代《道藏》的編纂是對道教文獻的大規模總結,對道教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總之,《道藏》在中國學術史上具有重要價值。
2.道家學派的發展。
明代道教流派主要有正統派、全真派、吳唐宗派和丹發派(東派)。正統學派,也就是明朝封侯的張天師學派,因為朝廷的有意扶持,在明朝興盛起來。鄭和在明代獲得了很大的聲望,歷代的老師都被授予官銜和頭銜,在全國領導道教。由於長期的榮譽,寺院經濟的不斷發展,財富的積累越來越多,正壹教逐漸墮落,教規松懈,內部管理混亂。壹些沒受過教育的人混入邪教,掌管邪教,有的人甚至變得邪惡,獨霸壹方。這種情況構成了鄭和持續衰落的內因。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明代被忽視的全真教,缺乏優越的外部條件作為依托,只能在內部的成就和教義上做文章,使其更具生命力。
3.在道教理論的發展中,內丹術是最典型的。
明代道教在教義、教論、教制、教規等方面基本上是以傳承為基礎的,在內丹學領域較過去有所發展。當時有壹批道家學者在內丹術和道家修煉方面頗有建樹。如正壹派天師張雨初,吸收了禪宗心理學和全真道的生命科學,主張雙修生命,強調以煉丹為基礎,內修的對象是性和生命,改變了正壹派重齋戒、重象征輕內丹的傳統,對維護正壹派的理論生命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二、明代道教的特點
明代道教的特點是直接性和現實性。明代皇帝大多信奉道教,這不僅影響了明代的政治統治和社會風氣,也影響了道教的發展和中國人對道教的信仰心理。
1.世俗化傾向加強。
明代道教的壹個顯著特點是世俗化的加強。為了擴大道教的社會影響,爭取更多的信眾,明代壹大批道教學者致力於道教和煉丹術的普及,並盡力將其引向壹個容易被世俗大眾接受的層面。明代道教世俗化的結果是其影響力的擴大,廣泛傳播於社會各個層面,滲透於文化思想的各個方面。尤其是它的內丹術,經過道教學者的普及,已經超出了只在道教中傳播的範圍,作為壹種修煉,廣泛流傳於社會。
2.道教對明代哲學的影響。
道教的深層影響是其影響範圍的擴大,廣泛傳播於社會各個層面,滲透於文化思想的各個方面。道家的深層次影響還是在哲學理論上。需要說明的是,這裏不僅有道教的宗教內容,還有它的理論基礎——原始道教和老莊學說。
首先,明代道教影響的泛化主要表現在當時的理學、心理學等哲學思想上。就後者而言,道教的滲透表現在當時的哲學思維上:道、空、靜、心、性、命等道教基本範疇成為明代哲學的基本範疇,道教內斂的思維模式被明代許多哲學家借鑒。
其次,正是道教對明代哲學的滲透和明代道教對佛道的吸收,使中國思想史上已經出現的三教合壹思想在明代達到高潮。就當時的哲學思想而言,心學大師王守仁不僅在其思想體系中吸收了大量的佛道思想,而且直接倡導三教合壹的學說。
三、明代道教發展的政治背景
明朝統治者在壹定程度上恢復了唐宋時期的崇道政策,以道教和儒釋道為統治工具。這既與宗教的社會政治功能有關,也與明朝統治者的宗教信仰有關。
1.明朝皇帝大多崇拜道教。
明朝皇帝大多崇拜道教:朱茂元璋壹生與道教有不解之緣,所以情感上崇拜道教是自然的,他掌權後繼續利用道教為他服務也是自然的;明朝開國皇帝朱迪奪取皇權也與道教有關,所以他即位後對道教既有抑制又有崇拜。後來的仁宗、玄宗、英宗、憲宗、孝宗等。對道教也有類似的態度,重在尊重;明朝皇帝朱厚熜是最崇拜道教的人。在位期間,他以服務道教為首要任務,將政治權利與宗教信仰高度結合,將宗教信仰作為治國的中心。“世宗之初,正德時減少內府供應。中年以後,建設齋戒、木、香、珠、玉寶石,官民繁忙,用黃白蠟至三十萬斤以上”,[2]可見明世宗已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2.士大夫說
這首先體現在明代的“三教合壹”,王門學派為此做出了突出貢獻。這方面的討論在《道家對哲學的影響》壹文中已經有詳細介紹。明代,不僅主流思潮王雪廣泛吸收道教,王雪異端何、李贄等人也從道教中尋找思想素材。就明代整個思想界而言,林兆恩倡導三教合壹論最為起勁,因為他並不是籠統地主張三教合壹,而是將三者在現實中緊密結合,創立了壹種新的宗教——三位壹體。
其次,上層士大夫接近道觀的現象突出。明初英雄劉基與道教關系密切。相傳師從九江道士黃楚王,得其天文地理之法。內閣大學士嚴嵩以詩贏得世宗的信任,而內閣大學士夏衍則因為沒有給世宗冠上香葉而被疏遠,最終深受其害。明代道士深受尊崇,嘉靖年間最受青睞的是邵和陶兩人。嘉靖帝為了獎勵邵,就“在城西建真人府,以其孫啟南為太常丞,其曾孫為太常博士”。(3)嘉靖三十九年(1560),陶去世,嘉靖皇帝為其哀悼。“喪禮視為韶,而尤感榮幸”。[4]在這種情況下,士大夫也成了道教的信徒。
3.道教的世俗化傾向在下層民眾中是最典型的體現。
明代最繁榮的民間宗教從道教中吸收了大量營養,如安百裏教及其眾多部落,都崇拜無兒無女的母親。“聖母無堅不摧”,有道教尊神的力量。道教的神祇紛繁復雜,卻沒有嚴格的體系,導致了明代民間信仰的多神教化,尤其是在廣大的漢族農村,寺廟眾多,祭祀名目繁多,其中大部分來源於道教。
綜上所述,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明代道教的發展變化與當時的政治密切相關。筆者分析了明代道教的發展與政治背景的關系,使讀者更清楚地了解統治者的宗教政策對道教基本命運的影響。
來自百度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