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鼻部療法的基本概述

鼻部療法的基本概述

(1)外鼻由鼻骨、鼻軟骨和軟組織組成。外鼻突出於面部,易受外傷。鼻尖和鼻翼的軟組織緊緊貼在皮膚上,如果發炎了會很痛,也是長痘痘和酒渣鼻的好地方。外鼻靜脈血與海綿竇相遇,如果炎癥處理不當,可引起海綿竇血檢靜脈炎等並發癥。(右)

(圖9)鼻子的結構

1,鼻根2,鼻梁3,鼻尖

4.前鼻孔5。鼻子向後

6、鼻唇溝7、鼻翼

(2)鼻腔前部稱為鼻前庭,有鼻毛和豐富的汗腺、皮脂腺,容易生癤。鼻腔頂部是前顱窩底部的壹部分,較薄,與硬腦膜連接緊密,嗅神經從中穿過。鼻子內側是鼻中隔,前方有豐富的血管網。鼻腔外側壁表面不規則,有三個垂直向下的突起,分別稱為上鼻甲、中鼻甲和下鼻甲。每塊鼻甲下方的空間稱為鼻道,即上、中、下鼻道。中鼻甲和鼻中隔之間的間隙稱為共同鼻道。下鼻道有鼻淚管開口,中鼻道有額竇、前篩竇、上頜竇開口,上鼻道有後篩竇、蝶竇開口。(圖10)1-額竇2-上鼻甲3-上鼻道

4-中鼻道5-中鼻甲6-下鼻甲

7-下鼻道8-鼻前庭9-蝶竇

10-咽鼓管突起11-咽鼓管咽

(3)鼻竇有四對,即額竇、篩竇、上頜竇和蝶竇。

①額竇:位於額骨下部,後壁是與前顱窩分離的薄骨板,底壁相當於眼眶內上角,很薄。急性額竇炎時,此處有明顯壓痛

②篩竇:位於眼眶與鼻腔外上部之間的篩骨內,由極薄的小骨板組成,分為前後兩組。眼眶的外側和內側是紙模板,薄如紙,所以篩竇或眼眶炎癥可以互相傳染。

③上頜竇:生活在上頜骨內,是最大的壹對鼻竇,平均容積約13 ml。上頜竇開口位置高,不利於引流,所以比其他鼻竇發炎多。

④蝶竇:位於鼻腔上方的蝶骨內,其頂、外、後壁由骨板與顱中窩、顱後窩隔開,與眶尖關系密切,故蝶竇炎可引起視神經病變。紅斑痤瘡

又稱玫瑰痘痘,多見於中老年人。損害表現為面中部彌漫性潮紅,伴有丘疹、膿皰和毛細血管擴張。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面部血管運動神經失衡,在皮脂溢出的基礎上毛細血管長期擴張所致。

[臨床表現]

1.最初的損害是暫時性紅斑,然後持續存在並有毛細血管擴張。此後在紅斑的基礎上成批出現丘疹,有的變成膿皰、膿性丘疹、結節。嚴重者局部組織增厚,形成隆鼻。

2.皮損發生在面部,尤其是鼻子及其兩側。

3.刺激性食物、胃腸功能紊亂、內分泌失調均可誘發本病。

[診斷]

1.根據該病的臨床特征,是可以確診的。

2.需要與青春期出現的尋常痤瘡相鑒別。除面部病變外,胸背部常被侵犯,常伴有黑頭,鼻翼常不可侵犯。

[預防和護理]

1.飲食宜清淡,多吃新鮮蔬菜,忌食辛辣、酒、濃茶等刺激性食物。

1.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緒過度波動。

3.用溫水洗臉,避免過冷、過熱和不潔物品的刺激。

1、鼻粘膜腫脹或水腫:鼻粘膜血管病變主要為微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時,表現為蒼白水腫,鼻粘膜血管病變主要為小靜脈、海綿竇擴張時,表現為腫脹。鼻粘膜腫脹或水腫是鼻塞的主要原因之壹。鼻息肉是鼻黏膜嚴重,長期腫脹水腫的結果。鼻粘膜下垂,形成鼻息肉。它主要位於中鼻道和中鼻甲等部位。由於位置較深,檢查時很難發現。因此,在中鼻道和中鼻甲的鼻息肉可以清楚地看到之前,必須使用減充血劑來收縮腫脹的鼻粘膜。鼻息肉可單發,也可多發,可見於單側鼻腔或雙側鼻腔。鼻息肉多見於常年性過敏性鼻炎。因為花粉熱有壹定的季節性,最長不超過6個月,所以鼻息肉很少見。

2.鼻涕增多:鼻涕的性質有漿液性(水樣)、漿液性粘液性或粘液性(粘稠白色);黃色、膿性的鼻腔分泌物多見於鼻竇炎和慢性鼻炎,伴有細菌或病毒感染的過敏性鼻炎也會發生。鼻腔分泌物常存在於共同鼻道(下鼻甲和鼻中隔之間)和鼻底,檢查時容易發現。兒童由於鼻腔分泌物長期增多,常刺激鼻前庭和前鼻孔周圍皮膚,導致鼻前庭炎和鼻外皮膚炎癥,表現為皮膚充血、滲出、結痂、出現小裂紋。

3.鱗屑、鼻腔分泌物、細菌和過敏原積聚在鼻腔內。痂也被稱為鼻屎。許多鼻部疾病會導致結痂。其實,只要有流鼻涕、流鼻涕、流膿,分泌物就到達鼻腔出口,如果晾幹,加上灰塵、細菌,就會結痂。由於鼻腔分泌物大量增加,黃色分泌物黏稠,鼻纖毛異常擺動,難以從鼻腔排出;由於鼻纖毛運動和鼻涕分泌異常,細菌和過敏原不能及時排出鼻腔。這些也是鼻塞的重要原因。

鼻炎鼻子的這種狀態會導致多種癥狀:

1,鼻炎鼻粘膜組織腫脹或水腫、結痂,加上膿性分泌物或水樣分泌物過多,阻礙了鼻腔內空氣的流通,所以會引起鼻塞(當然鼻息肉、鼻甲肥大、鼻中隔偏曲引起鼻塞,這種情況最好是手術);

2.嗅覺的不靈敏也是因為這些東西阻止了氣流到達鼻腔上部的嗅覺區域,使嗅覺神經無法接觸到氣流;

3.鼻腔內細菌和過敏原的堆積以及水樣分泌物會刺激神經,引起鼻子發癢、打噴嚏;

4.鼻腔內細菌和過敏原的堆積會使腺體分泌過多,形成大量鼻涕從鼻前流出;

5、鼻炎鼻粘膜組織腫脹或水腫、結痂,加上膿稠分泌物或過多水樣分泌物堵塞了鼻竇的開口,使鼻竇形成負壓而引起頭痛;

6.細菌、過敏原和膿性分泌物在鼻腔內積聚,使炎癥繼續發展,病情加重,並可擴散到其他鄰近器官,引起並發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