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民國時期石膏主要用來做什麽?

民國時期石膏主要用來做什麽?

石膏是壹種良藥。

智慧理論

健康維護

有壹種中藥叫膏藥,雖然只是普通的中藥。

上世紀70年代初,我剛參加工作時,駐紮在山東的壹個村子裏。生產隊長的兒子是村裏小學的老師,患有骨關節病,大概就是現在所說的“死不了的癌癥”——類風濕。當時他臥床不起,關節疼痛、腫脹、發熱,幾家醫院的醫生都束手無策。生病了就隨便去看醫生。附近公社有個民間醫生,因善用石膏,外號“石膏先生”。於是生產隊長請來了石膏先生,病人說:“去公社買壹車石膏!”我再補充幾個中草藥湯劑,喝完這個膏藥再說。”隊長想,“中醫是以錢和二為基礎的。怎麽能說要吃車呢?“但是沒有別的辦法,只好買下來。但是,第壹次,他只買了十幾斤的小袋子。回來就說買了車,放在倉庫裏,拿個包先用。石膏先生在他家住了幾天,指導煎藥吃藥。剛開始石膏用量不大,壹天幾盎司,後來壹天天增加。七天後,病人沒有異常反應。王先生走的時候說:“繼續加就是了,喝完這幾百斤給我打電話。“王先生走後,他們按照指示做了,石膏的用量從每天幾公斤增加到十幾公斤...過了十多天,兒子的癥狀開始緩解,生產組長也變得自信起來,繼續買石膏。前後兩三個月,不記得用了多少膏藥,估計有幾千斤。生產隊長兒子的病壹天比壹天好。他退燒了,消腫了,飲食增加了,可以下床了,又可以給學生上課了...幾十年過去了,我壹直記在心裏,卻無法想象病人是怎麽喝下這千斤膏藥的。

今年4月,我患上了口腔潰瘍。看中醫的時候,藥方裏有30克石膏。藥師吩咐,石膏要單獨煎15分鐘,再加其他藥。我被指示先煎膏藥。這時我才明白,生石膏不像粉筆,它像粉筆。堅硬如石,沸石膏似沸石。人們喝水而不是吃石膏。原來“石膏先生”為了保證石膏有效成分在水中的濃度,增強療效,增加了石膏的用量。煎煮後石膏重量不減,最後和藥渣壹起倒掉。

自東漢張仲景《傷寒論》以來,壹直認為石膏是清陽明經的主藥。陽明病是外感傷寒的高峰期,是人體與疾病鬥爭的相持階段。從西醫的角度來看,菌血癥或毒血癥的表現很多,有時甚至有敗血癥的可能。應該說病情嚴重,致病菌非常活躍。中醫和西醫在治療上都強調盡快消除致病菌,首選直接絕育。現代研究表明,石膏具有相當強的抗炎和殺菌能力。中醫上叫清熱。但是,石膏不同於普通的抗生素。它通過鈣鹽的堿性改變細菌的生存環境,從而殺死細菌。

石膏煎服前後,其重量似乎沒有變化,事實並非如此。在醫學研究實驗中,經過長時間的煎煮,單個石膏的水用pH試紙呈藍色,說明水被堿化了,但這種變化並沒有體現在重量上。

石膏是中醫的感冒藥,主要成分是水合硫酸鈣(CaSO4 2H2O)。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石膏味辛、甘、寒,屬肺經、胃經;它的主要功能是清熱瀉火、止渴、斂瘡、生肌、祛濕、止血。

中醫中有壹個以石膏為主角的名方——“白虎湯”,由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組成。其中石膏為君藥,其次為臣藥、佐藥、使藥。中醫理論認為,壹切以石膏為主的藥物都有清熱的作用(也可以說是殺菌消炎的作用)。改變致病菌的生存環境是殺菌消炎的主要方法和機理。有人用白虎湯治療大葉性肺炎(不用西藥),用青黴素治療大葉性肺炎。對比治療發現,使用青黴素後,退熱曲線為:1 ~ 3天後,體溫線性下降,之後徘徊在正常區域,疾病需要進壹步治療。使用白虎湯後退熱曲線如下:壹旦服藥,體溫立即下降,但降溫幅度不大,如從40℃降至38℃,早晨體溫又回升,但低於第壹天的高溫,如39.2℃。再次服藥後,降溫幅度也比第壹天大,比如37.6℃,體溫呈之字形逐漸下降,直至壹切正常。也就是說,用青黴素雖然體溫下降很快,但病情並不能得到明顯改善,而且體溫和病情是不同步的,體溫下降後患者仍然感到不適。用白虎湯,體溫的變化與病情是同步的,體溫下降說明病情好轉,體溫恢復正常,疾病痊愈,患者自我感覺良好。通過白虎湯和青黴素對大葉性肺炎的對比治療,發現兩者在療效和療程上差別不大,說明石膏具有非常強的清熱或殺菌消炎作用,敢與現代藥物比肩。

石膏在清實熱的同時,還能外治表證,中治血證,內治臟腑病,抗菌範圍很廣。如大青龍湯(麻黃、桂枝、杏仁、甘草、石膏、生姜、大棗)主要用於治療肺氣郁結;用月脈湯(麻黃、石膏、生姜、炙甘草、大棗)消腫利尿,治療急性腎炎。醫學家指出,腎炎感染的原因尚不清楚,但無論是細菌、病毒還是身體反應,白月湯都可以用來退燒和消腫。用西醫的話來說,石膏的抗菌譜很廣,是其他抗生藥無法比擬的,這與石膏的堿性密不可分。

治療內臟疾病的名方也很多,如蟹黃散、清燥救肺湯、玉女湯、紫血丹等。清熱不壹定殺菌消炎,尤其是清虛熱。醫學研究認為,這裏用石膏主要是通過堿性作用來調節人體內環境,即調節人體陰陽平衡,從而達到陰陽之秘。

石膏可分為生石膏和熟石膏。石膏既可以內服,也可以外用。外用石膏要煆燒,火煆燒的石膏就是熟石膏。中醫認為,石膏經火煆後,酸味消失,寒性降低,甜味仍保留。而它的清熱,或者說殺菌消炎的作用,主要來源於石膏的寒涼。外用的時候為什麽要煮?中醫專家認為,使用熟石膏主要是去除其刺鼻的味道,因為刺鼻的主毛是散的。外用壹般是局部的,就地解決局部疼痛當然更好。若因味辛而散熱邪,則不利於治療。肯入脾,有利於肌肉恢復。寒性雖稍減,但甘寒相兼,兼顧善惡,故能取得良好療效。

在石膏使用的歷史上有過許多爭論。根據中醫理論,大劑量的感冒藥往往有傷陽傷胃之弊,有“苦寒傷陽”之說,因此,為避免其寒涼,有醫家主張火炙後口服。清末民國著名中醫張錫純(1860-1933)反駁說:“石膏,醫家誤以為是重寒而用,化散為斂,以治外感熱者,而痰火則克制凝滯,壹兩足以傷人,是化仙丹為毒。”他還說:“看方劑書,以前的哲人用膏藥,壹證用壹斤,壹證用幾十斤,膏藥產後再用。但是,用戶都是生石膏。”“有外生實熱者,大膽用之,直接打則”。他還說:“愚人已經被臨床證明了40多年,其中有成千上萬的人通過重復使用石膏而被治愈。有證用幾斤的,有證用十幾斤的,病後飲食增加了,沒有胃寒的壞處。”近聖、京師四大名醫孔伯華先生也曾下大力氣解決石膏寒的謬論,因善用石膏而被譽為“石膏洞”。北京同仁醫院孔伯華之子孔思博,繼承父業,以善用膏藥聞名。孔思博先生曾教導他的弟子:“石膏性涼,微寒,若大膽用於熱證,則無不妥之虞。”並總結了石膏的療效,“其重能瀉胃火,其輕氣能舒筋解表、生津除煩、清熱祛斑;驅散外邪的實熱,使其從毛孔中出來。其涼性並不比其他感冒藥差,但退熱效果卻遠勝於其他感冒藥。治療傷寒頭痛欲裂,火熱如火者,尤為有效;而且能緩脾益氣,邪熱消,脾得緩,元氣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