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觀念是中醫理論的特征之壹。中醫理論認為,人的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氣血津液等構成壹個有機整體,任何壹個部分都與其他部分有表裏、隱象、相互發展、相互制約的復雜關系,這與西醫的特點形成鮮明對比。另壹方面,整體觀意味著人與自然也是壹個有機的整體,人的體質、疾病、感情等等都與氣候、四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2.四時養生的智慧是“生死之本”。
《黃帝內經》的四時養生智慧,深刻體現了中醫的整體觀念。《皇帝醫典》中說,根據萬物四時的變化輪回來調理身體是道,而這個道是生死之本,“逆之則禍,順之則不起”,可見四時養生的重要性。那麽人體如何才能適應四季呢?
3.如何順應四季養生?
黃帝內經四時養生的智慧主要是根據四時萬物的特點和陰陽的變化來調整作息和情誌,從而達到養生的目的。
春天,陽升,草綠,白晝變長,日落晚,日出早。人每天都是日落而息,工作,所以要“夜臥早起”。春天是生長開始的季節,所以對待生物要“生而不殺,予而不取”。春天的行為也應該是流暢的,松散的頭發,悠閑的走路,緩慢的動作,放松的心情。五行對應中,春屬木,肝屬木,所以春季是調養肝臟的重要季節。
夏天氣溫進壹步升高,白天變長,夜晚變短,陽光強烈,植被茂盛,萬物生長更快。作息要與太陽同步,“晚臥早起。”感情上,不能因為天氣熱而急躁易怒,讓陽氣通過汗水從皮膚中滲出,就像草木吐枝長大壹樣。在五行的對應中,夏天屬火,心屬火,所以夏天是保養心的重要季節。
秋天,天氣轉涼,夕陽變早,植物果實飽滿,葉子發黃,慢慢停止生長,寒意漸濃。人在作息上要早睡早起,要有平和的心情,要有所克制,要符合寒氣。秋天屬金,肺屬金,所以秋天是保養肺的重要季節,咳嗽哮喘在秋天容易發作。
冬天太陽落山較早,太陽升起較晚,陽光照射迅速,天氣寒冷,許多動物躲在洞穴裏避寒,植物養分全部藏在地下根部,所以冬天被稱為“冬儲”。人在作息上也要早睡晚起,把精神藏在裏面不外露。他們絕不能讓皮膚打開,發泄陽氣,使陽氣深藏於體內。冬屬水,腎屬水,所以冬季是調養腎臟的重要季節。養足了腎就能禦寒,腎陽虛則肢冷。
這就是黃帝內經的四季養生智慧:四季緊跟陰陽變化,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對今天的醫療保健還是很有指導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