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財政政策的主要功能是: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和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我國積極財政政策的特點:6月份,全國財政收入同比增長19.6%。如果今年後幾個月的數據也差不多,9.8%的財政收入增長的年度預算不會落空,這是財政部最擔心的問題。
顯然,困難還是很大的。
“近期財政收入增幅有所回升,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成品油稅費改革後轉移消費稅增加以及部分壹次性收入增加的影響。”財政部6月收支報告指出,全年財政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財政收入持續增長的基礎仍不牢固,支出勢頭不減。
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擁軍對本報記者表示,如果算上大量的或有負債和隱性負債,財政壓力已經非常明顯。如果經濟沒有明顯好轉,未來財政狀況堪憂,財政空間越來越窄。
對此,中央政治局7月23日召開會議強調,對面臨的困難和挑戰要估計得更充分,宏觀政策取向不能變。
從近期高層反復強調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來看,積極的財政政策遠未退休。如何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成為決策者面臨的壹個難題。
“積極財政政策的方向不變,但將致力於結構調整。”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主任朱寶良等多位專家在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期保增長的“應急”措施初見成效,下壹步將把重心從“應急”調整為“健康”。
收入和支出之間的矛盾很尖銳
稅收負增長從2008年7月持續到今年5月。
6-6月,在經濟刺激政策的帶動下,增值稅、營業稅實現正增長,稅收收入首次實現12.2%的正增長。
上半年,受稅收收入持續負增長拖累,輔以非稅收入同比增長31.4%,全國財政收入同比仍下降2.4%。
在收入下降的同時,財政支出卻在大幅增加。
去年四季度安排新增投資6543.8+004億元,2009年安排新增投資4875億元。截至6月25日,中央財政已新增投資1.1.8萬億元,下撥資金591.5億元。
財政部數據顯示,上半年我國財政盈余5073.58億元,同比下降約57.5%,其中支出同比增長26.3%。
事實上,企業所得稅等生產相關稅種的大幅下調也反映出實體經濟仍不樂觀。對此,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馬海濤指出,尤其是企業的經濟形勢仍未走出困境。
"目前,財政收支形勢不容樂觀."王擁軍直言,即使“八保”成功,財政收入仍難以樂觀。財政收入的波動幅度壹直遠大於經濟增長率。
而且資金壓力還不止於此。
在王擁軍看來,9500億元的財政赤字在3%的警戒線以內,但如果再加上巨額隱性債務,財政壓力會非常大。據他分析,公開的官方數據不包括那些通常不透明且數額巨大的政府隱性債務。比如有財政擔保和資金支持的政策性銀行,發放了大量的高風險貸款。壹旦出現問題,政府就要承擔這些債務的本息。
稅制改革進退兩難
在嚴峻的財政形勢下,既定的稅制改革陷入了兩難境地。
5月25日,國務院批轉國家發改委《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的通知,要求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其中被廣泛關註的房產稅、環境稅、個稅、資源稅再次被提及。
但記者壹直跟蹤采訪了解到,這些廣受關註的個稅改革並沒有進壹步的實質性進展。最典型的就是資源稅改革,早在2007年底就確定要出臺,至今難產。
《關於2009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公布時,有專家分析,為加大財政保障提振經濟、增加財政收入,壹系列稅制改革提速可能成為壹種選擇,但迄今為止,稅制改革提速跡象並未出現。
有財政部人士對記者表示,在經濟形勢不好的情況下,出臺個稅改革方案會更加謹慎,難度也更大。
現在的問題是,增加企業稅負的稅改會加重企業負擔,不利於經濟復蘇;有利於企業的減稅政策會進壹步減少財政收入,加劇財政困難。
事實上,此前公布的高達5000億元的減稅計劃,已經加劇了財政收入的困難局面。財政部上半年稅收收入分析明確指出,政策性減收因素影響較大。
記者了解到,由於減稅政策,盡管股票和汽車成交量大幅增加,但證券交易印花稅和車輛購置稅仍在減少,出口退稅大幅增加也相應減少了稅收。
國家信息中心宏觀政策趨勢課題組胡少偉撰文指出,未來壹段時期,中國經濟運行仍將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和突發性風險。即使相關稅改方案已經成熟,也要充分考慮各種因素,抓住時機出臺。
接入結構調整
到了年中,在收支兩難的背景下,下半年財政政策如何選擇?
“將致力於結構調整。”王擁軍等多位接受本報采訪的人士在分析下壹步積極財政政策的走向時,認為大方向肯定不會變。
王擁軍認為,中國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產能過剩;因此,結構性減稅、停止或減少對產能過剩行業的補貼、優化涉外稅收優惠政策是接下來的重點。
申銀萬國宏觀分析師李慧勇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前期保增長的“應急”措施初見成效,宏觀政策重心將從“應急”調整為“養生”,結構調整將成為政策的主要著力點。
朱寶良在接受本報采訪時指出,下半年不宜為“保增長”而加大政策刺激力度,重點應放在落實和完善已出臺的政策上。同時,要進壹步完善結構調整、科技支撐、改善民生等政策,培育帶動新壹輪經濟回升的新增長點。
“啟動內需的投資不僅要著眼於總量擴張,還要立足於未來發展的宏偉規劃,加大產業結構調整的力度。”胡少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