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訴我燕子娟子的書法。
文/秋子
如今,書法愛好者的數量越來越多,尤其是70後、80後、90後,書法家層出不窮,新人輩出,讓我們看到了中國書法發展的希望。年輕書法家晏子(李姝妍)和娟子(李淑娟)躋身當代書壇,令人欣喜。
燕子和娟子原籍甘肅會寧。姐妹倆都是“70後”。受祖輩的影響,他們逐漸走上了書法之路。余旭先生說,妳學不了法律,但妳總會寫出庸俗的書。雖然四言有失偏頗,但對他們來說,都是以二王為主,也涉及到米芾、王鐸等古聖先賢,努力實現自己對書法的追求。尤其是他們壹起參加了中國書畫院的培訓學習後,在大量類似“千手觀音”的碑刻中遊走,從古中汲取營養,不僅從楷書、行書、草書中汲取營養,還從篆書、隸書等書籍中汲取營養。同時,他們學習了篆刻、繪畫、詩歌創作,全面提高了藝術修養、文化教育和自身修養。在書法風格的表現上,過去燕子以草書為意,娟子以楷書為乘,但各自的表現特點有所不同。但是,看他們最新的書,顯然是吸引眼球的。他們的途徑更廣,手法更成熟,內涵更豐富。正如兩姐妹在學書日記中所說,“經過這幾個月的學習,我們收獲了很多,在學書上我們獲得了壹些新的經驗和感悟。我們似乎找到了老師常說的寫詞、作文‘自然生長’的感覺,是情境塑造的,不是機械照搬的。通過各種造型元素的組合變化,如正面的大小、粗細的長短、開合、虛實的疏密等等,來把握整體的生命和節奏,就像沃先生(興化)說的那樣。所以創作上也有了新的突破。”
縱觀燕子娟子的近作,我覺得主要有幾個特點:壹是認真讀帖,仔細揣摩,書法做得廣泛深入,結構建模,用筆畫,用線畫,旁征博引,虛實對比等,都是細致入微,從聖賢、碑中求法理,滋養自己,比如他們的行書、楷書、草書。二是親近聖賢,走出壹條具有個人特色的傳統優雅之路。他們的書法,試圖在二王及其脈中興風作浪,早已豐富了他們紮實的書法。三是全面提高素質和知識。不僅僅是書法,繪畫、篆刻、詩歌都在奮力走向全面發展。請聽燕子娟子寫的壹首五言詩《隨想》。我敢肯定,不是妳不感動——不是我盲目送花籃,而是我貪圖,把他們的書法生活解讀為壹種文化:“秋葉染紅,水墨寫藍。山川秀美,詩情畫意。長河托起金朗,南山升起吉祥煙。明天就穿阿林秀畫畫!”
事實上,娟子姐妹的性格特點、學習書籍的方法和感情都有些不同。
燕子很安靜,不喜歡噪音,在噪音中取靜,坐下來仔細閱讀,發帖,品味,思考。她的書法直入鐵血,吸收鐵血精華,從曹全開始,轉到《十七條》、《聖教序》,從米芾的水墨中找到了自己的審美取向。她有看別人寫字的習慣。她認為,看著名作家寫作是最快的提高方式。從那裏妳可以了解到寫作過程與妳筆下作品的統壹關系,體會到作家思維、用筆、整體構圖的審美氛圍。所以在看的過程中,她往往會仔細琢磨書的感情和趣味,經過咀嚼和消化,成為手腕下活生生的靈魂。來到春華亭帖,她憑借自己深厚的書法功底,賦予了自己書法的線條以活力、靈動、真實,從而使自己的書法有了壹種氣度和風度,充滿了力、空、美。
娟子性格直爽開朗,對工作執著,有壹種不屈不撓的精神。壹旦壹切決定下來,他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在家呆上幾天,苦心鉆研寫作,努力塑造自己的風格形象。外向的天性,讓她的眼神更趨於古靈精怪和單純。她是碑學的朝聖者。渭北承襲而開唐楷,既有神韻又兼容李唐楷的神韻。她拿著法碑的楷書,跟張黑女學了很多,經營了很多年。她曾推崇趙的“狄威臉”的圓滑老練;我也很欣賞王鐸斷章取義的視覺效果,融入篆刻的意味,用升墨營造...但是娟子最近變了,它真的是壹只草海豹。“千錘百煉依然堅韌,東西南北風壹樣大。”她的書法動力來自於她的書法教學。她既是學生(按照老師的要求做作業),也是老師(認真思考如何讓書法最有活力的東西在規矩中體現出來,滋潤學生的靈魂),認真梳理、鑒賞、探索,學而不泥。看娟子的文字,妳會覺得她的筆很灑脫。她在房間裏不刻意偏轉,但用筆到位,註重流暢、剛勁、有力的表達。“深入虎穴,捉到老虎。”
藝術是藝術家個人情感的象征性表達。它必須表現出藝術家自己獨特的情感,而且這種情感必須是發自內心的真實。從這個角度看,《燕子娟子》達到了壹種真實,藝術的本真,筆墨技巧的精妙,逐漸接近了藝術本體和本真。我們應該看到,他們書法的成功有著堅實的根系。雖然講究鐵血傳統,但他們生活在隴上這個富有文化血脈的地方,這裏是中國漢字和書法長期起源和繁榮的地方,隴上的摩崖石刻、碎瓦、簡牘、帛書等古跡給他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傳統的審美元素,孕育了他們的書法根基,滋養了他們的藝術心靈,所以他們今天敢寫敢笑。但應該承認,他們的作品更傾向於像江南那樣的清麗雅致。是否要體現西北地區粗獷豪放的風格特征,需要他們對自己書法的未來走向和“審美力”與“文化力”進行重新思考、重構和定位。《莊子·養生大師》中有壹個“耳釘的解牛”的故事,告訴我們耳釘的解牛不僅是壹門技術,更是壹門藝術,從而達到古人所追求的“道”的至高境界。就藝術書法而言,是“技術進於藝術,藝術進於道,道達於神”的規律和法則。筆法是“技”,“藝”是形式的法則,“道”是“與神相通”的境界和精神。這是壹個值得每壹個書法家深思和反思的問題。顯然,娟子燕子的書法已經過了“技巧”和“藝術”兩個層次。如果她跨越了“道”和“神”兩個層面,有了更強的人格,那麽我相信,他們將堪比當代的大書法家。
燕子娟子告訴我,他們覺得寫作有點無聊,他們想多看看書,畫畫,打印,寫點東西。當然,我由衷地肯定了他們的想法。
說到這,總覺得意猶未盡,激動之余得到壹首詩,是書界姐妹們的鼓勵和期待:
敢於和男人競爭,布魯姆·莫海反映了朱妍。
書轉名人,法律學尋聖賢。
意思是裹鋒,追求優雅,感覺是把方圓控制在手腕底部。
聽慣了陶吼,聽膩了清湯鐵蓮。
娟子、燕子打算出版他們的書法作品集,向我要序言。欣賞墨香書法作品,感覺進步顯著。我沒有理由拒絕,所以欣然寫下了這段話。
這是壹個序列。
——2011 11.20夜半寒齋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