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興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發祥地,7000年前先民就從事農、牧、漁、獵活動。春秋時期此地被稱為長水,又名梅花,吳越與中國在此形勢下展開角逐。戰國時期納入楚國版圖。秦位於縣和海鹽縣,屬會稽縣。漢代煮海為鹽,耕田為食。三國時期,吳國位於長江以東,據分析,全縣南部邊境和海鹽縣西部邊境位於嚴觀縣境內。武黃龍三年(231),“野生稻以拳生”。武帝孫權以為吉祥,改拳為合興。赤武五年(242),改名嘉興。兩晉南北朝時期,嘉興得到進壹步發展。“等妳壹歲的時候,妳會忘記幾個縣的饑餓。”隋朝開鑿江南河道,即杭州經嘉興到鎮江的大運河,給嘉興帶來了灌溉效益。唐玄宗天寶十年(751)華亭縣位於嘉興縣和海鹽、昆山等部分縣的東部。唐代嘉興共有27個農場,這裏“浙西三村,嘉禾最大”。嘉興已成為我國東南重要的產糧區,以“嘉禾壹家獨大,江淮為健;嘉禾道歉,江淮節儉。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在嘉興設置開元府,統領嘉興、海鹽、華亭三縣,這是第壹次為嘉興設置州級政權。晉末高祖天府五年(940年),應吳越王錢元遂之邀,在嘉興設秀洲,領嘉興、海鹽、華亭、崇德四郡。北宋將秀洲改為嘉禾縣,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縣升為府,後改為嘉興軍。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嘉興軍改為嘉興府綏靖部,升任嘉興道總經理。宋元時期,嘉興經濟較為發達,素有“全能型和蘇杭”之稱,“生牙富貨浙西第壹”。乍浦、澉浦、青龍等港口對外貿易頻繁,航運繁榮。明朝宣德四年(1429),修水縣在嘉興縣西北,嘉善縣在東北。平湖縣海鹽縣淺析:崇德縣解析崇德縣位於桐鄉縣,嘉興府下轄七縣,稱為壹府七縣。四五百年後,嘉興郡縣制基本未變。當時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的基礎上,商品經濟日益繁榮,棉絲遠銷南北,遠至海外。嘉興望江景鎮的絲綢有“衣遍天下”的美譽,嘉善有“西塘紗不盡”的諺語,桐鄉濮院鎮的絲綢以“日產量萬件”聞名。明弘治《嘉興誌》記載:“嘉興為浙西大宅”,“江東為大都會”。明末清初,清軍從這裏突圍,進行大屠殺,嘉興損失慘重,不再繁華。清中葉,清政府進行稅改整頓,多次在杭州灣沿岸修築海堤。嘉興的社會經濟逐漸好轉,城鎮恢復繁榮。清朝鹹豐十年(1860),太平軍攻克嘉興,建廷王府為當地軍政領導機構。清中葉以後,由於帝國主義的掠奪和封建主義的剝削,嘉興的經濟和城市面貌日益衰落。1911 165438+10月7日,辛亥革命黨收復嘉興,成立嘉興軍政支部。民國初年,該縣廢棄,改稱嘉禾縣,後為嘉興縣。1921 8月初,中國* * *產黨第壹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嘉興南湖的壹艘遊船上閉幕,宣布中國* * *產黨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興解放,分嘉興縣、嘉興市,頻頻撤退。1983年8月,撤銷嘉興地區行政公署,分別設立嘉興、湖州。嘉興設城區和郊區,轄嘉善、平湖、桐鄉、海寧、海鹽等五縣。1985 65438+10月,經中央、國務院批準,嘉興市及其所轄的嘉善、桐鄉、海寧三縣被列為長三角經濟開放區。到1988,嘉興市及所轄五縣被列為經濟開放區。1993 165438+10月,嘉興市更名為秀城區;65438+6月21,1999年郊區更名為秀洲區,2005年嘉興市秀城區更名為南湖區。
嘉興市位於太湖流域,是壹個水鄉,也是古代越人居住的國家。春秋時期,地跨吳越,史稱“吳頭嶽薇”。因此,它既有太伯辭官的遺風,又有嶽《勤政》的遺風。楚越合並後,受楚文化影響長達百余年。自秦朝(公元前222年)實行郡縣制至五代(公元前907-960年),嘉興在會稽壹直屬於吳郡,語言屬於吳語區。所以民風以吳俗為主,江南水鄉特色鮮明,區別於省內山區半山區。西晉末年北宋末年,國家二次動亂,北方許多穿著衣服的人渡江南下,帶來優勢互補的中原文化,使得嘉興民俗與中原風情元素交融,獨特性與多樣性並存。
嘉興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中國江南文化的發祥地。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孕育了長江下遊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代表——馬家浜文化,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源頭之壹。嘉興歷代名人輩出。只是到了近代,湧現出壹大批名家,如國學大師茅盾、王國維,新月派詩人徐誌摩,著名數學家豐子愷、張樂平,武俠小說大師陳省身、金庸等。
嘉興自古以來就是壹個繁榮昌盛的地方,素有“魚米之鄉、絲綢之鄉”的美譽。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嘉興壹直承載著上海浦東開發開放的輻射、蘇南開放型經濟和浙南民營經濟的交匯,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目前,所轄各縣(市)均進入中國百強縣前30名和“浙江省小康縣”行列。200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1.53億元,人均生產總值接近8000美元。
嘉興旅遊資源豐富,環境優美。它是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和國家園林城市。嘉興的自然風光聞名江南,潮、湖、河、海並存。這裏有革命聖地南湖,“天下第壹潮”海寧錢江潮,“江南水鄉古鎮”嘉善西塘、桐鄉烏鎮,還有海鹽南北湖、平湖九龍山等壹批著名景點,構成了江南水鄉獨有的特色。目前,全市擁有國家AAAA景區4處,1 AAA景區6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