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杜甫的儒家思想與詩歌的社會價值

杜甫的儒家思想與詩歌的社會價值

壹卷杜甫的詩,仿佛是相識多年的老朋友。可以寄情,可以傾訴,可以得到安慰,可以從中了解生活。杜甫的詩歌充滿了熱愛祖國和人民的激情,以及崇高的自我犧牲精神。他為什麽這麽在乎這個世界?這是被杜甫的詩感動後的反思。杜甫經常自稱“儒生”、“老儒”、“腐儒”,並大談自己的家世。所以批評家壹直認為這是儒家思想的體現,儒家入世精神和仁政學說造就了杜甫詩歌憂國憂民的主旋律。

中國古代詩人絕大多數也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但杜甫是唯壹真正弘揚儒學的人,應該在儒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這不僅僅是因為杜甫以“儒生”自居,更重要的是他內心深處時常激蕩著悲憫的人道主義精神。這種精神深入它的骨髓,融進它的血液。它使杜甫對孔孟所倡導的憂患意識、仁愛精神、悲憫之心、忠恕之道有了深刻的理解,並用感情強烈的詩句表達得淋漓盡致,打動和感染了讀者。

第壹,緊迫感

杜甫壹生過著流亡生活,杜甫草堂是杜甫在成都生活時的故居。公元759年冬,杜甫為了躲避安史之亂,舉家從隴右(今甘肅省南部)遷到蜀中。在親戚朋友的幫助下,我們在成都西郊風景如畫的浣花溪邊搭建了壹間小屋居住。第二年春天,小屋建成,取名“成都草堂”。詩人在這裏生活了近四年,240多首詩流傳至今。由於成都遠離戰火紛飛的中原,草堂地處鄉村,詩人的生活相對穩定,心境相對寧靜,使得他在草堂的詩歌創作多帶有田園風味,如唐城、江村、《春夜喜雨》等。但是,杜甫畢竟是壹個有著遠大政治抱負的詩人。幫助世界和人民的責任感壹直存在於他的心中,使他永遠不能忘記現實。因此,壹旦現實中有使其憂患意識復活的因素,詩人就會重新回到憂國憂民的創作軌道。著名的《秋風破草堂》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寫成的。“八月秋高風怒吼,卷三重茅上我家。毛飛過河,灑在河的外圍。最高的掛壹根長長的林尖,較低的飄到池塘裏。”詩人的小屋,暫時安頓下來,就這樣被呼嘯的秋風揭開了!“南村那群孩子欺負我,誰能忍受過街做賊。我堂而皇之地把毛抱進了竹林,嘴唇幹得喘不過氣來。回來的時候,我拄著拐杖,嘆了口氣。”詩人沒有深責他們欺侮老人,可見詩人內心是寬厚的。“過壹會兒風定雲墨色,秋色蕭瑟暗。布衣寒鐵多年,驕子臥裂。床頭櫃裏沒有幹燥的地方,雨腳如麻。我既然失眠了,怎麽會整夜淋濕呢?”經過多年的戰爭、苦難和艱辛,詩人百感交集。“在安德魯大宅和千萬間屋子之間,天下窮人都在微笑,風雨不動如山!喔!突然看到眼前這房子,光是我壹個人凍死就夠了。”這是全詩最重要的部分。這種設身處地,因己之苦而思他人之苦的思想感情,只要別人不苦,自己寧願苦,就是詩人憂患意識的集中體現。

第二,仁愛和同情的精神

作為唐代現實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杜甫的詩歌大多表現出對生命的悲憫。“萬不餓死,儒教喪身。”杜甫的詩歌處處散發著仁愛的思想,他的人生經歷帶有濃厚的苦難色彩,與廣大人民群眾壹起品味人間的苦難。杜甫的詩散發著親切的感覺,但缺乏“綱”的剛性。“兩個黃鸝鳴翠柳,壹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陵秋雪,吳棟萬裏船停門口。”(絕句)是杜甫為數不多的佳作之壹,充滿了對祖國山河的熱愛。如果說意象給我的感覺是百花齊放,那麽意境給我的感覺就是春光明媚。這首詩的意境是壹個風和日麗,陽光明媚的春天,壹個可以身臨其境的春天。詩中的景色有遠有近,有動有靜,無壹字之情,卻飽含深情,使人沈浸在壹片美麗繁華的自然風光之中。“在遙遠的福州,她在看月光,獨自從她的房間的窗戶看著它。對於我們的男孩和女孩,可憐的小寶貝,太小了,不知道首都在哪裏。她混濁的頭發帶著薄霧是甜蜜的,她玉白色的肩膀在月光下是寒冷的。我們什麽時候才能再次躺在屏幕上,看著這明亮的光,不再流淚?? "(月夜)這首詩的意境淒美,充滿了詩人的期待和憧憬。詩人想象著家裏的情形,壹個安靜、美麗、多情的月夜。在中國古代詩人中,很少有像杜甫那樣對妻子兒女表現出如此慈愛的。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妻子強烈思念和對子女的無限愛。"她雲發帶霧香,玉肩月寒."妻子在杜甫心目中的形象是多麽美好,這說明了他對妻子的尊重和向往,也包含了愧疚。“這幾乎是很難滿足的朋友,因為晨星和晚星。晚上是什麽時候?燭光是什麽?兩個不久前還年輕的男人,現在兩鬢斑白。發現我們壹半的朋友都死了,讓我們震驚,讓我們悲痛欲絕。我們沒想到要過20年我才能再次拜訪妳?我走的時候,妳還未婚,男女突然走了。對他們父親的老朋友很好,他們問我在旅途中去了哪裏。問答還沒結束,孩子們就喝起酒來了。春天的細香蔥在夜雨中切割,糙米以特殊的方式新鮮烹制。我的主人宣布這是壹個節日,他敦促我喝十杯。但是什麽樣的十杯酒能讓我醉成這樣,因為妳的愛壹直在我心中。。明天群山將把我們分開,明天之後,誰能說得準?! "(《把八個衛兵交給處士》)這首詩表現了生活的辛酸和友誼的美好。在壹個漆黑的雨夜,這位流離失所的詩人拜訪了壹位久別的老朋友。在處士的這首名叫魏拔的“感嘆詞”中,詩人感受到了朋友的驚喜和熱情,溫暖了他悲傷的心情。從“對他們父親的老朋友很好”到“我永遠愛著妳?."壹系列的動作語言讓詩人感受到了壹個溫暖友好的雨夜,層次分明,氣氛溫馨美好,安慰了壹些苦澀的旅途。於是,兩位老朋友感嘆生命的流逝,為世事的無常感到悲哀。

第三,忠恕之道

流傳至今的杜甫的詩,大多是滯留長安後所作。自長安詩以來,杜甫的憂國憂民精神在其大部分作品中都有所表現。從早年之誌:“至君堯舜,再使風俗純”;直到生命的最後,他還在悲悼:“戰爭的血還在,軍隊的聲音感動至今。”無論順境還是逆境,杜甫的拳拳之心總是那麽執著。杜甫不僅時刻不忘君臣,更讓人感動的是,他把這份感情當成了生命的壹部分。《從北京到豐縣五百字》開篇就描寫了忠君愛國的情懷。當時擺在杜甫面前的有兩條路。壹個是退隱農村,過著“自由送日月”的浪漫生活;壹個是做官,卷入各種復雜的官爭。選擇激起了杜甫內心的躁動。最後,杜甫表明了自己的心聲:“今天是不是缺少走廊和寺廟?葵花向陽,物性難勝!”忠君愛國成了詩人的天性(如太陽照在向日葵上)。

杜甫後期詩歌中最重要的內容體現在他憂國憂民的立場和情懷上。對他來說,這種思想大多來自壹種自覺的人格意識。如他所言,“古之時,人之亂,聖賢賢能盡,胡瑋煒暮年,憂國憂民,內心軟弱。(《西亭露日》)“這種體恤他人的感情,本質上是壹種與天地同在,與萬物同心的人格意識。他的《魁首四十韻》集中體現了這壹思想。詩中他回憶自己失寵於蘇宗,痛恨“病從君臣議,恥於德私”,並指出雖身在江湖,思之猶系國家安危。詩中表達的焦慮深刻而精辟。比如“兇兵鑄農具,執迷書簾。”廟堂難測,蒼天真憂。“他看到戰爭已經初步決定,危機仍然存在。然而,統治者袁載和王錦等人只是通過殺佛來尋求運氣,他們胡說八道停止軍隊。這是當今的憂慮。他還說,“使者分王命,群臣分司。怕的是所有的騎行都收了,不像問蒼翼。“他意識到,戰爭摧毀了人民的力量,朝廷還是要壹味地收羅人民的力量,不管人民的死活。這是最大的社會悲劇。所以他有這樣的感嘆:“豺狼哀楚,林哀哭如倪”。他對世界的關註已經超越了他個人的得失,也超越了他對壹個姓氏和壹個君子的怨恨。杜甫的忠君愛國,並不是後世儒家所提倡的“愚忠”:“君欲吾臣死,臣不得不死”。杜甫敢於批評和諷刺皇帝,他的“忠君”主要表現在對皇帝的批評和諷刺上。杜甫敢寫這類作品:“邊庭流血成海水,吾皇不願開疆”(《軍車店》);”唐堯真是自以為是,他怎麽會知道自己老了呢?"(《欽州雜詩》);"難道貴人不把妳當蒿草(《寄遇》)!這些詩除了“怨”之外還有憤怒,但與忠君愛國並不矛盾。

杜甫壹生以儒家身份為榮,以儒家思想為根基。這使得他作為“詩聖”,成為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偶像,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杜甫的詩風也標誌著傳統儒家的最高詩性精神,為以後的作家樹立了榜樣。杜甫詩歌中的儒家精神對後世影響很大,其意義已經超出了詩史的範疇。所謂“詩聖人”,也包含了儒家“道德聖人”的成分。作為後世詩人的精神偶像,他的儒家思想在思想史上的影響不亞於他的詩歌藝術在詩歌史上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