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節氣的民俗活動
放壹盞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壹般在底座上放壹盞燈或壹根蠟燭,中秋時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其自由漂浮。河燈是給普渡水中的溺鬼等鬼用的。
蕭泓《呼蘭河傳》中的壹段話,就是這個習俗最好的註腳:“七月十五是鬼節;死鬼養不活,在地獄裏徘徊很苦。他們想養活自己,卻找不到方向。這壹天,死傻子舉著河燈,就得撐壹輩子。”
釣魚節
對於沿海漁民來說,夏季過後是捕撈收獲的好季節。每年,在夏季和節氣期間,浙江省沿海地區將舉行壹年壹度的盛大捕魚節。決定在東海休漁的那壹天舉行盛大的休漁儀式,為漁民們送行出海。
正值捕魚節之際,原本張滿帆、千鶴錨泊的靜止海面,隨著機器的轟鳴、長鳴的汽笛、百鶴的鳴叫,瞬間變成了活躍的景象。捕魚節的主要內容包括千家萬戶掛漁燈、千船爭鳴儀式、文藝晚會專場、海島旅遊、特產展示、地方民俗文化表演等活動。
祭祖迎秋
夏季節氣前後的民俗大多與祭祖、迎秋有關。暑假前後,會有慶祝中原的民俗活動,俗稱“七月三十”或“中原節”。
在舊社會,人們在七月的第壹天開始打開鬼門關,直到月底鬼門關才結束。在此期間,舉行普渡布施活動。據說普渡活動是從開鬼門關開始,然後豎起燈籠,燃放河燈,造成孤魂野鬼;主體是築普渡壇、搭孤棚、幹預劫孤等。,最後以關閉鬼門關結束。
崇拜土地神
夏季節氣恰逢農作物的收獲季節,農民們舉行各種儀式來感謝土地神。有的殺了動物到土地廟裏祭拜,有的在田地中間插上旗子表示感謝,有的在這壹天從地裏幹活回家都不洗腳,怕把得到的收成沖走。
在七月十五日,向土地和莊稼獻祭仍然是民間的習俗。把祭品撒到田野裏。燒紙後用剪成塊的五色紙包裹在莊稼的穗上。傳說秋天可以避開冰雹,獲得豐收。同時,有些地方還要去後土廟祭祀。定襄縣民俗門口掛麻和谷。
吃鴨子
老鴨味甜性涼,所以夏天有吃鴨的傳統,做法多樣,有水煮鴨、檸檬鴨、姜母鴨、烤鴨、荷葉鴨、核桃鴨等。北京至今還保留著這壹傳統。壹般夏天的時候,北京人都會去店裏買百合鴨之類的。
鴨子渾身都是寶。鴨肉味甘、鹹、涼,有滋陰養胃、利尿消腫的作用。適用於骨蒸、乏力、小便不利、遺精、婦女月經不調等。烏骨鴨藥用價值較大,肺結核患者可緩解潮熱、咳嗽等癥狀。老鴨能補虛養陰,對久病或因勞累而吐血者有益。
煎茶
這種習俗自唐朝以來就壹直盛行。夏天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炒涼茶的習慣。先去藥店配藥方,然後在家煎茶喝,意思是秋天要吃點“苦”的東西,對清熱去火、消食化積、去肺熱還是挺有好處的。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市區大街小巷都有賣酸梅湯的茶攤,所以有“盛夏酸梅湯盡滅”的諺語。做酸梅湯很簡單。晚上把梅子幹泡在開水裏,加冰糖。煮熟冷卻後,放入帶蓋的木制冰桶中,降低其溫度。吃起來又酸又甜,甜中帶微鹹,味道不錯。
夏季宜吃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海帶、芹菜、菠菜、糯米、芝麻等。另外,果汁飲料、豆漿、牛奶也是不錯的飲料。也要少吃辣炒之類的熱性食物。
吃桂圓配粥
老福州的生活習俗是夏天吃桂圓配粥,因為夏天天氣熱,人體消耗大量熱量。吃桂圓可以補充熱量。桂圓性溫,益心脾,補氣血,有滋補益氣的作用。老壹輩的吃法是剝壹碗桂圓,和粥壹起吃。
另外,老福州夏天吃的另壹種食物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實就是湯圓。方法很簡單。將糯米粉揉成小塊,煮湯,加點糖,吃起來甜甜的,既能補充碳水化合物,又能緩解夏天的口腔煩悶。
夏季節氣養生法
1,睡眠時間
夏天來了,首先要調整睡眠時間。為了保證夏天的睡眠質量,我們可以早上多睡壹點,晚上早壹點睡覺,這樣可以保證壹天的最佳精神狀態。早睡壹點有利於我們的身體進入深度睡眠期。
2.習慣改變
在夏天,我們也應該對我們的生活習慣進行調整。對於壹些感覺天氣突然變冷,急著加衣服的人來說。其實這樣不好。在不是很冷的時候,要讓身體接受壹些季節的變化,有利於身體適應季節,接收太陽的精神。晚上出門要加衣,因為晚上寒氣會更重,可以有效保證太陽的精氣不會在我們體內流失。我們晚上睡覺的時候,要記得關好門窗,尤其是腹部。
3.滋腎養肝,多吃鹽。
夏季節氣,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夏季過後,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逐漸增大,但白天氣溫仍然較高。這時候飲食要益腎養肝,潤肺養胃。吃鹹的食物,如荸薺、沙葛、葛根等。
從健康的角度來說,適合吃清熱安神的食物,如銀耳、百合、蓮子、蜂蜜、黃魚、扇貝、海帶、海蜇、芹菜、菠菜、糯米、芝麻、豆類、牛奶等,但這些食物壹次不宜吃太多,做到少吃多餐。另外,隨著氣候的逐漸幹燥,體內的肺經在值班。這時候可以多吃壹些養陰潤燥的食物,防止幹燥帶來的傷害。
4.秋天要多喝水才能幹燥
要想擺脫秋燥,就必須養陰,而養陰的關鍵點就是保水。除了多吃些順滑的食物,水分的攝入也是必不可少的。建議早上起床後喝壹杯溫水,可以讓整個消化系統都清醒過來,腸道開始蠕動,就會想上廁所,當然也不會便秘。但不要喝涼水,因為人的脾胃喜溫忌寒,室溫以下的水喝多了對身體有害。
夏天的天氣發生了什麽變化?
酷暑的到來意味著我國許多地區將陸續開始由夏季向秋季過渡。忍受了多日酷暑的人們期待著秋天的到來。在很多地區,尤其是南方,秋天總是讓人感覺姍姍來遲,經常遭遇“秋老虎”。
在中國,秋老虎是指立秋後(8月8日左右)出現的短期高溫天氣。通常發生在八月和九月之交,持續時間約為7-15天。秋虎形成的原因是控制中國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秋季逐漸南移,但向北移動。在這個高氣壓的控制下,局部多雲轉晴,太陽輻射強,氣溫上升。這種再生天氣在歐洲被稱為“老婦夏”天氣,在北美被稱為“印第安夏”天氣。
由於中國幅員遼闊,“秋老虎”的表現略有不同。比如華南的秋老虎比長江流域的秋老虎要晚,壹般延遲2-4個節氣。另外,秋老虎的防治時間每年都有長有短,半個月到兩個月不等;有時候秋老虎來了又走,走了又回頭。“秋老虎”天氣,雖然氣溫高,但總的來說,空氣幹燥,陽光充足,早晚不會很熱,不會熱得喘不過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