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養生主要包括預防觀、整體觀、平衡觀和辯證觀。
1.未病先防,未老先養。
2.天人相應,形神兼備。
3.調整陰陽,補救弊端。
4.要動態、規律、和諧、適度。第壹,天人合壹的健康觀。中醫認為天地是大宇宙,人體是小宇宙,人與自然是相通的。人無時無刻不受天地影響,就像魚在水中,水都是魚,水的變化壹定會影響魚。同樣,天地萬物的變化都會影響人。所以中醫養生強調天人合壹,養生的方法隨著四季的氣候變化有冷有熱有冷,要適當調整。
第二,健康的陰陽平衡觀。陰陽平衡的人是最健康的人,養生的目標是達到身心的陰陽平衡。什麽是陰?陰是身體的物質基礎。什麽是陽?陽是能量,陰陽是相對的。凡是向上的、向外的、能動的、發熱的,都屬於陽。凡下、內、寒之物,皆屬陰。身體之所以生病,是因為陰陽失衡,導致陽盛或陰盛,陰虛或陽虛。只要盡量減少過多的方,增加過少的方,重新恢復原有的陰陽平衡,疾病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中醫保健高度強調陰陽平衡和健康生活。
第三,身心整體觀。中醫註重身心兩方面,既註重有形身體的鍛煉和保養,又註重心靈的修養和調養。身體會影響心靈,心靈也會影響身體。兩者是壹個整體的兩面,缺壹不可。《黃帝內經》開宗明義的第壹個問題,古代幼稚論,就是功能衰退與壽命的關系:“聽說古代人春秋百歲,行動不衰。當今世界的人已經500歲了,他們的行為衰退了。時代有多不同?”人們會懷念它嗎?“《神農本草經》不斷提出‘不老’的概念。聶在《求神農智慧》中指出,中醫和中藥的發展,不是靠偶然的經驗積累,而是靠大量古代哲人追求更高健康水平的探索。
《道德經》曾說,善於養生的人,懂得避免身心傷害。他們知道如何通過正確的飲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來避免疾病,從而獲得健康,比壹般人長壽。人能遠離疾病,自然就能延緩衰老,延年益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