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概述當局部感染擴散至全身,發生全身感染時,血液和骨髓中可出現細菌,即菌血癥、毒血癥或敗血癥。臨床上,當患者出現發熱、血象和感染癥狀時,可進行血液和骨髓的細菌培養。血液和骨髓細菌培養用於檢測菌血癥和真菌病患者血液中的微生物。大多數菌血癥是間歇性的,需要多次培養才能確診。
血液和骨髓細菌培養常用傳統肉湯增菌法和全自動血培養儀檢測法。
血液和骨髓細菌培養的正常值;正常人血液和骨髓無菌生長。
4血液和骨髓細菌培養的臨床意義1。血液中可能感染的細菌:血液和骨髓應無菌,壹旦檢出細菌,應視為菌血癥,並進行藥敏試驗。血液和骨髓中常見的細菌主要有以下幾種。
(1)革蘭氏陽性球菌:葡萄球菌,尤其是耐藥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如MRSA),其次是表皮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鏈球菌B;亞急性心內膜炎常可檢出α溶血性鏈球菌(如綠色鏈球菌和肺炎鏈球菌)。化膿性心包炎可由致病性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B、肺炎鏈球菌和厭氧菌引起。
(2)革蘭陰性桿菌:常見銅綠假單胞菌等非發酵菌;傷寒、副傷寒及其他腸桿菌科細菌。在厭氧培養中可檢測到擬桿菌和梭桿菌。
2.當檢測到稀有細菌,或臨床表現差異太大,不能確認為感染時,在下列情況下應視為陽性。
(1)再次送檢,嚴格無菌操作。如果同樣的細菌還在生長,則應視為陽性。
(2)感染癥狀出現2-3周後,血液中相應的抗體滴度明顯升高,意義重大,培養結果應視為陽性。
(3)必要時,同時從兩個不同部位采血,或靜脈血和動脈血,檢測出相同的細菌,應視為陽性。
(4)血培養與痰、尿、膿、胸、腹水培養檢出同壹病原菌。
(5)血培養檢出病原菌,有菌血癥臨床表現時,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敏感抗生素進行有效治療。
3.典型感染導致重復培養呈陰性時的可能原因和治療:
(1)時機不合適,檢查時血液中有高濃度的抗生素。應避免在高藥物濃度時間采血,或使用含抗生素吸附(中和)劑的培養基。
(2)可能是L型細菌、厭氧菌、病毒感染等。應采用特殊培養方法或其他檢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