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經》是後人根據他與黃帝關於醫術、醫理、中草藥的對話整理補充而成。它的文字簡潔、信息量大,理論深刻、有趣。它是中國現存最早的醫學文獻。後人將中醫稱為黃綺的藝術,黃綺也被視為醫生的祖先。而且從這個外延來說,是指正統的中醫、中藥,更是中醫、中藥的代名詞。
?作為壹名中原中醫,早就聽說“中醫書在黃綺;祁黃園,新密之始”,新密有個祁波山。雖然家在鄭州,但壹直沒有機會去旅行。今天,我偷了半天的空閑。趁著秋高氣爽,我邀請了幾個朋友去七波山尋根祭祖。
?9月23日上午,老梁壹行四人從鄭州西南方向驅車50公裏,壹個小時後,到達了此行的目的地——新密市茍塘鎮。茍塘鎮衛生院的張院長非常熱情地接待了我們。在與張院長的交談中,他提到了“中醫科建設的問題”,深刻認識到基層衛生院中醫人才的缺乏,達成了建設“特色針灸專科”的初步合作意向。
七波山雖然有名,但是地圖導航查不出信息。在衛生院院長孫的帶領下,壹行人沿著蜿蜒的小路驅車前行,經過十多分鐘的顛簸,來到了齊波山腳下。南方溝村的鄉村醫生王恩福早早就在這裏等候。作為導遊,王博士帶領我們來到了山頂的“齊伯墓”。
?山路兩旁,林木茂盛,竹林茂盛,雜草叢生。狹窄的小路鋪著碎石,不好走。然而,在每壹個轉彎處,妳都能看到不同的風景,或是綿延的群山,或是幽靜的山谷。閉上眼睛感受微風,草香撲鼻。陶淵明的詩句不禁浮現在妳的腦海裏:“在牢籠裏待久了,才能回歸自然。”......
?十分鐘後,壹群人爬到了山頂。視野豁然開朗,眼前是壹片開闊的田野。放眼望去,西邊是連綿起伏的兔子山,東邊是黛玉山,南邊是大紅山。千百年來,這些山川的名字壹直未變。《莊子》記載:“黃帝在楊東鑫山見大誌”。黃帝召集天下名醫到齊波山講學傳道。黛玉山和大紅山都是以黃帝的大臣命名的。
?繼續往前走,穿過壹片茂密的樹林,妳會看到壹座不起眼的墳墓,小小的墓碑上刻著“齊伯墓”。古代神醫、中醫始祖齊伯葬於此。墓周圍有壹些新移植的桑樹,只有碗口粗細。這壹切太普通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要不是導遊帶路,我們很可能很難找到這裏。站在墓前,《黃帝內經》中黃帝與齊伯的對話,至今還在耳邊回響。壹代名醫齊波、大偉、大洪早已不在人世,卻在當地留下了許多傳奇,他們的名字也被編入了當地的山名。大山是大師們的豐碑,黃帝內經是他們的墓誌銘。《黃帝內經》作為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代代相傳,歷久彌新。中醫藥文化是開啟中華文明的壹把鑰匙,需要我們保護、傳承和發展。
?壹行六人恭敬地告別了齊伯墓,踏上了歸程。由於時間限制,此行沒有遊覽齊波泉、齊波洞和齊波寺。中午在南房溝村的農家樂吃了“包子卷菜”,喝了玉米粥,很過癮。
回來的路上,我們經過了壹座古寺——“興隆寺”。門前,幾個村民正在掰玉米,玩得不亦樂乎。這群人忍不住上前打招呼。壹位白發老人引起了我們的註意。80歲的他,因為身體好,看起來只有60歲,說話更是不凡。
興隆寺的創建日期無從考證。根據現存的銘文,可以追溯到宋代。當時香火鼎盛,天氣肅穆。歷經千百年的侵蝕,如今荒蕪荒涼,讓人心酸。但是有幾個村民還是堅持下來了,他們淳樸的思想和樂觀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們。
齊博山土地肥沃,氣候濕潤,非常適合中藥材的生長。目前已鑒定中藥材170余種。東西很美,人很優秀,新密不愧是黃綺文化的發源地。壹千年見京華,三千年見Xi安,五千年見新密!探秘尋根訪祖,幸甚!(日茨山2017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