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湘潭市第六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湘潭市六院”)的經驗被國家衛健委確定為“全國醫養結合典型經驗”。從壹個曾經舉步維艱的二級醫院,轉變為壹個充滿活力的醫養結合體,療養床位年入住率超過95%。
從家庭護理到醫院康復
早上六點半,陽光照在陽臺上,85歲的楊正在洗漱,門半掩著。
“楊老師,需要帶早餐嗎?”門口照例傳來護理人員周學群的聲音。
“我今天不需要它。我自己來。”楊踱進廚房。在她身後,是壹個小客廳,陳設簡單,家電齊全,物品整齊有序。
這就是楊每天生活的地方——湘潭市第六醫院老年康復區。醫院位於市中心,距離蜿蜒的湘江不到1.5公裏,綠樹環繞,鬧中取靜。
二子壹女,孝子,楊為什麽要來醫院養老?
這應該從壹場急性病開始。2016妻子去世後,身體狀況也大不如前。孩子在工作,不能24小時陪伴。2019年初的壹天晚上,老人突然眩暈,但身邊沒有人。她強撐著,把桌椅搬到電話機旁,撥通了鄰居的電話求助。從這以後,楊覺得住在家裏不是個辦法。當年3月,她住進了湘潭市楊康區第六醫院。
這裏和家裏有什麽區別?
“哎!”老人伸手指了指,房間的墻壁安裝了扶手,通往陽臺的門檻被磨平,客廳的床頭安裝了緊急呼叫裝置。......
硬件設施的老化改造讓楊住的很舒服,讓她安心的是這裏提供的康復服務。
平日裏,像在家裏壹樣,楊早上會去樓下的樹林裏散步,和同壹棟樓裏的老人們聊天。下午,我在房間裏看書和報紙。不同的是,這裏有周學群等護士24小時守候,但每當有緊急情況,總能第壹時間趕到老人身邊。
“最實際的是醫療有保障。”楊說,自從她不再來,她和她的孩子從來沒有擔心她的醫療。“住在這裏,醫生護士都在身邊,放心吧。”因為經常去查心血管疾病,楊還加了科室醫生周翠琴的微信,可以隨時咨詢。
在湘潭市第六醫院楊康院區,有500多位老人。他們中的大多數人都面臨過和楊壹樣的問題:身體好的時候,在家裏遛彎兒,說說話,壹切如常,但病得像座大山。老年人醫療衛生服務和生活照料需求重疊的趨勢越來越明顯。然而現實情況是,大部分養老機構和醫療機構都是相互獨立的。“養老院看不到病,醫院養不了老人,難得遇到這樣壹個可以看病養老的地方。”楊對說道。
醫養結合的成本是多少?
"醫療保健費用主要由三部分組成:床位費、基本夥食費和護理費."湘潭市第六醫院院長向介紹,根據房型的不同,單個養老床位每月費用分為1.300元、1.500元、1.600元三個檔次。夥食費每月660元;護理標準根據老人的不同健康水平分為五個等級,每個等級根據護士的不同情況實行不同的收費標準,如壹對壹、壹對二甚至壹對多。全殘老人護理水平最高,如果選擇壹對壹護理項目,每月護理費4800元;隨著年級的降低和護理對象的增多,剩余護理費減少,最低的每月900元。
生活仍能自理的楊選擇了壹個護理項目,每月900元。每月5000元左右的退休金,她可以承擔康復的費用。
從綜合醫院到醫養結合
“養老+醫療”在湘潭六院贏得了大量老人的青睞。“現在看,這條路,我們走對了。”回顧醫院轉型之路,明凱深深打動了我。
5438年6月+2009年10月,項接任院長第二天。當他打開醫院賬目時,他倒吸了壹口氣。包括退休職工在內,全院256人,但年業務收入只有295萬元。“即使醫院零成本運營,也很難全額支付員工工資。”
湘潭市第六醫院創建於1962,前身是湖南省總工會湘潭職工療養院。在上世紀末的改革中,試圖走綜合醫院的發展道路。但由於醫療條件、人才隊伍等因素,無法吸引眾多患者就醫,始終難以好轉。
去哪裏?上任之初,向與醫院工作人員深入調研,意外發現湘潭市沒有壹家以老年人為重點的醫院。湘潭市作為老工業城市,位居湖南省前列,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很大。
“醫院是公益性事業單位,但即使服務社會,也要走差異化發展的道路。”在大調研大討論中,向問,“能不能把老年慢性病的診治作為重點,發展老年康復?”
想法壹出,質疑的聲音很多——早些年,醫院也嘗試過提供養老服務,但20多張床位都不滿足。
“大部分仍有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不接受老人住院治療。用辦醫院的想法養老,自然是行不通的。”向耐心解釋和溝通,“現在湘潭市第六醫院實行民政局行政監管,市衛健委行業監管,建設以養老為主的醫院。可以說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全殘老人的護理水平最高。如果選擇壹對壹護理項目,壹個月需要交4800元。隨著年級的降低和護理對象的增多,剩余護理費減少,最低的每月900元。
2009年底,這家公立二級甲等醫院開始堅定轉型:強化“黎姿”,力爭“大病可治、小病可治、無病可養”,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康復、護理壹體化服務;打造“面子”,“房間不能做得像病房,衣服不能做得像病號服”。該醫院在張康改造了200多張病床,病房也進行了老化改造,以創造壹個像家壹樣舒適的環境。
從醫療到健康管理
“梁老伯!”正在湘潭市第六醫院楊康院區檢查的唐炳新醫生走進1012室,為梁檢查身體情況。壹年前的唐冰心歷歷在目。
那天巡房,唐秉新發現壹向健談的梁歪歪扭扭,口齒不清,當即懷疑他得了腦梗。“護士,推車!”10多米外,樓層待命的護士和護工迅速趕來。
“馬上做個CT檢查,通知急診科準備!”唐秉新壹邊安排,壹邊為老人做了必要的搶救治療。
老人被送到了急診科。經檢查,原來是急性腦梗塞,立即安排他住院治療。
壹個月後,梁病情好轉,出院了。讓大家欣慰的是,由於診治及時,老人沒有任何後遺癥。
"老年人的急性病,黃金加工時間是關鍵."湘潭市第六醫院急診科主任胡賽說,為了保證老人生病時能在第壹時間得到救治,醫院在楊康區每個樓層都配備了由專業護士抽調的樓層主管,同時保證每壹位入住醫院的老人都有壹位急診科負責醫生進行對接服務。
起初,醫院嘗試對住院部的老人進行管理,但試行不久,發現了新的問題——住院部按照科室對患者進行分類,患者和專科對應性很強,而醫院裏的老人可能患有各種慢性病,很難按照相應的科室分層次居住、分區域管理。
後來醫院從相關科室抽調了30名醫護人員為老人服務。這樣壹來,由於老人住院時間長短,醫療資源配置固定,增加了運營成本。
最後還是急診科對老人負責。“急診科的10醫生多為全科醫生,對老年人可能出現的各種疾病有壹定的處理能力。”侯賽因說:“從急診部到楊康區有壹條便捷的通道,步行只需3分鐘。遇到緊急情況,可以第壹時間救治老人。”
病情嚴重超出醫院治療能力怎麽辦?近年來,湘潭市第六醫院依托醫聯體建設,暢通了與湘潭市中心醫院等其他醫院的轉診渠道。
除了急診醫療外,湘潭六院還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巡房、檢查、治療等用章制度,加強老人日常健康管理。
“盛奶奶!”在走廊裏,胡賽大聲叫著正在坐著休息的盛素蘭。
盛素蘭在前面慢慢地走著,赫西在後面小心地看著老人。“盛奶奶做了髖關節手術,前段時間動不了。現在她可以走路了。”
侯賽因很清楚老人的身體狀況。她每周至少兩次抽出時間檢查盛素蘭的健康狀況,對其進行健康評估,並對老人進行醫療用藥、飲食營養等方面的指導。
“除了意識到,還有文件記錄。”說著,胡賽拿出了盛素蘭的醫療檔案,裏面記錄了從老人第壹次入院時的體檢報告,到後來的檢查以及各項指標的變化。
“從突發事件的處理到日常疾病的診治,將專業醫療資源融入養老的各個環節,可以有效提升醫養結合的質量和水平。”我被明凱深深感動了。
從技能培訓到學院合作
“不就是照顧人嗎?誰不會做?”在加入湘潭市第六醫院之前,曹立軍並不認為護工是壹個技術活。在她的家鄉湖南益陽,她清理莊稼和幹活很快。
兩年前的工作很順利很順利,但是醫院沒有讓她直接入門,而是先上課。
養老護理員工作部主任李坤宇來講課。課程內容是幫助老人翻身。先關好門窗,防風;和老人溝通,告訴他準備翻身;老人筋骨無力,不能用蠻力,只好用靈巧;翻身側臥,墊好被子,用準備好的毛巾擦拭身體;然後趁這個機會按摩了壹下壓了很久的肌肉...第壹節課後,曹立軍很驚訝。“翻身有這麽多講究!”
在護理部的辦公室裏,李坤宇翻出了近三年的培訓計劃和護理程序。厚厚壹疊文件中記錄的培訓內容,從血壓測量到心肺復蘇,涵蓋了護理要求的方方面面——每周三,楊康區都會組織護工輪訓,或聽專科醫生講課,或由護理部主任示範教學。
曹立軍仍然記得他第壹次為壹位中風偏癱的老人換衣服時遇到的尷尬。剛要給老人脫袖子,老人“哎喲”了壹聲,嚇得她馬上求教。
這讓曹立軍意識到“護理無小事,萬事有門道”:偏癱老人穿衣脫衣看似簡單,實則不然。老年人壹半的肢體失去活動能力。脫衣服時,他們必須先脫下能健康活動的那壹面,再脫下已經失去活動能力的那壹面。穿衣時順序顛倒。
在湘潭市第六醫院,除了常規的打針、用藥等與診療直接相關的事項外,護工已經能夠處理大部分的服務事項。“目前楊康區每天只有1個站醫生和3個站護士,剩下的可以自由從事其他醫療服務。”李坤宇說。
從業人員不足,水平參差不齊,人才不願來,不願留,是醫養機構面臨的普遍問題。湘潭市第六醫院在全國較早成立公立醫院老年護理人員工作部,負責老年護理人員的日常管理和培訓,同時參照市場水平確定薪酬待遇,提高職業吸引力。“大部分護理員的月薪基本都在5000元以上。”李坤宇說。
2017年,湘潭市第六醫院還與湘潭醫藥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合作,開設護理相關專業,開設“醫護訂單班”,培養專業、年輕的醫護服務人才。
湘潭醫藥衛生職業技術學院臨床學院院長劉輝說:“今年秋季學期開始,我們還將開設臨床醫學專業(醫療護理方向),初步計劃開班招收5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