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章是概述
第壹節醫學
現在醫學以“生物醫學模式”為基礎,分為傳統醫學和近代發展起來的西醫。
中醫,即中國的傳統醫學,形成於幾千年前的中國。它是以包括功能器官在內的“功能人”概念為基礎,以人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和臟腑陰陽五行八綱的辨證為基礎,運用樸素的辯證法和思辨的推理方法,形成的獨特的醫學哲學理論體系。治療方面,除藥物外,還有針灸、按摩氣功、耳針等特殊療法,是世界傳統醫學中比較完善的醫學理論體系。它為人類,尤其是中國人的健康和民族繁衍做出了巨大貢獻。
西醫是近300-400年來,以解剖學、生物學和現代科學技術為基礎,以“解剖人、物理人”為理念的新興現代醫學理論體系。主要運用科學的實驗方法,從宏觀到微觀,直到目前的分子基因水平,發展極其迅速,超過了其他任何壹門醫學科學,成為世界醫學史上的主流。
可見,中西醫學,壹個是以“功能人”為理念的獨特的哲學醫學理論體系,壹個是以“解剖人、物理人”為理念的現代醫學新理論體系。兩者都不是以整體性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從理論上講,兩者都不完整,必然會影響各自的發展。事實也證明,這壹切,中醫長期停滯不前,療效不壹定。雖然西醫已經發展到現在的分子水平,但是疾病的發病率仍然很高,而且大多數疾病的病因和發病機制都不清楚,治療受到限制。面對輕微的非典、禽流感,束手無策,而面對糖尿病、癌癥、心腦血管疾病、尿毒癥等諸多疾病,不得不求助或使用中醫進行治療。壹個是療效不確定,壹個是某些甚至相當多的疾病無法治療,這就是中西醫結合的原因。但因為是兩套理論,是兩輛跑在路上的車,所以理論上沒有結合的可能,只是壹種形式上的融合。因此,西醫對於疑難雜癥不得不向中醫求助,而中醫往往采用西醫診斷,中醫治療,以及中西醫結合的療法。
總之,世界上以中西醫為主的各種醫學都有不完全性的缺陷,即都是以不完全的人作為研究對象,所以都不能解決目前中西醫存在的所有疑難和模糊的問題,成為阻礙醫學進步的羈絆。的確,要解決中西醫存在的所有疑難、模糊的問題,顯然超出了中西醫的範疇。必須跳出中西醫的理論框架,建立新的醫學理論體系——中西醫(即西醫)融合,形成營養醫學。這個體系所涉及的所有問題,在廣度和深度上都要遠遠超出現有的中西醫理論,要把現有的中西醫理論納入自己的理論框架。
中醫和西醫是可以結合的,他們的結合點是營養醫學。時至今日,西醫的發展已經偏離了其應該遵循的自然規律的發展方向,臨床上各種所謂的新特效藥層出不窮,但能治愈的疾病並不多。這種病真的這麽難治嗎?不,是因為我沒有遵循正確的方向。如果治療方向正確,我們身體上幾乎所有的疾病都是可以治愈的,包括被認為是“不治之癥”的冠心病和糖尿病。而這個正確的方向就是營養醫學。
西醫要想走對方向,就必須回到營養醫學的軌道上來,而中醫要想有大的發展,也必須走營養醫學的道路,這樣中西醫才能結合起來,他們的結合點就是營養醫學。
第二節營養醫學
隨著科技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現了很多文明病。新世紀以來,各種慢性病肆虐全球,愈演愈烈,甚至超過了“飛速發展”的醫學的追趕程度,不僅給患者帶來痛苦,還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
根本問題在於細胞營養和代謝。
美國參議院最早關註到這壹現象,並於1975年成立了“營養特別委員會”,匯集了美國人體生物科學各領域的精英,進行深入的調查和討論。主題是“營養和人類必需的物質”。經過兩年的研究和調查,該委員會發表了壹份5000多頁的報告,震驚了美國和國際上的醫學和營養界。報告寫道:“...現代慢性病其實就是代謝異常(損害)的疾病,是營養代謝失衡導致的。對於這種不平衡,我們不能用細菌來治療,因為這是身體本身質變引起的疾病。”
以前營養問題主要是熱量不足,現在疾病問題完全是營養不均衡或者營養不良。在過去,醫學完全忽視了飲食和疾病的關系。這種對根本問題的忽視,可以說是只有壹只眼睛的藥。比如美國醫學院,只有4%的人把營養學課程作為必修課;高達25%到50%的醫院,提供給住院病人的飲食在營養上是錯誤的,因此有很多疾病得不到治愈或延誤的例子。由於20世紀獨特而偏頗的思維路線主導了醫學領域,這種“排斥細菌、濫用抗生素”的醫學理念只會產生沒有營養學知識的醫生,面臨“超級細菌”的威脅。中國是使用和生產抗生素的大國:抗生素原料年產量約210000噸,出口3萬噸,其余自用(包括醫用和農用),年人均消費量約138g(美國只有13g)。
衛生部2006-2007年全國細菌耐藥性監測結果顯示,全國醫院抗菌藥物年使用率高達74%。世界上沒有壹個國家如此大規模地使用抗生素。在美英等發達國家,醫院的抗生素使用率僅為22%-25%。我國婦產科長期以來都是抗生素濫用的重災區。據長寧區中心醫院婦產科統計,青黴素的耐藥性幾乎是100%。在我國,抗生素的使用率高達70%,其中幾乎所有外科患者都使用抗生素,占97%。
根據1995-2007年疾病分類調查,我國傳染病占所有疾病總發病的49%,其中細菌感染占所有疾病的18%-21%,也就是說其中80%以上是抗生素濫用,每年有8萬人死亡。這些數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濫用抗生素最嚴重的國家之壹。
遺憾的是,醫學界不僅沒有認識到它的片面性,還認為它是非常先進的現代醫學,以至於往往只抓住了疾病的壹面而不是整體。美國分子正畸學會主席雷紮博士說:“過去醫學只是勉強用藥物來抑制疾病,這是欺騙世界的手段;其實,只要人體細胞生態良好,營養正常均衡,基本上就不會生病。”顯然,未來要考慮的是“細胞”的“營養”和“代謝”問題,這是人類最新的醫學——營養醫學。
營養醫學是壹門比較新的知識,它融合了中醫、西醫和臨床營養學,研究營養素與疾病防治的關系。營養醫學是現代醫學、細胞生物學、生物化學、營養學、中醫養生學等學科發展到新階段而產生的壹門具有交叉學科領域的綜合性學科。它不僅是理論性的,而且與醫學實踐緊密結合。在這個領域裏,醫學和營養學是高度辯證統壹的,營養醫學是現在乃至未來疾病治療中非常重要的新興學科。必將迎來醫學領域的壹場革命。
營養醫學強調整體醫學、預防醫學、根治醫學和養生。對於很多西醫普遍認為的疑難病、慢性病,甚至疑難雜癥,都有很好的對策和效果。通過十幾年的臨床實踐,有數萬患者和許多西醫公認的疑難雜癥,顯示出非凡的療效,證實了這壹新理論的正確性。
營養醫學的理論和實踐不僅可以同時了解中醫和西醫的生理病理,而且為深入理解中醫的奧秘開辟了新的思路。在營養醫學新理論和新發現的啟發下,大多數現代醫學無法解釋或過去被認為無法治愈的疾病都得到了滿意的解釋,並找到了可行的治療方法。它為當前的醫療困境預示了新的出路,為未來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帶來了新的希望。
營養醫學理論認為,疾病的本質是人體細胞受到損傷的過程,治療的過程實際上是修復受損細胞的過程。因此,壹個細胞的均衡營養可以預防疾病;缺乏壹種營養素會導致疾病。營養物質的運動和更新是恢復人體細胞功能的根本方法。因為它們的運動,撞擊周圍的細胞,從而補充細胞營養,激活和提高細胞活力。因此,為了恢復細胞的功能,需要及時補充均衡的營養來激活細胞,改善細胞的內外環境,改變周圍營養物質的濃度和壓力。營養在人體內的運動規律是高壓向低壓方向運動,高濃度向低濃度方向疏散。營養運作特點:胞外營養上升,胞內物質下降。在升降運行中,細胞與營養物質的碰撞是細胞運動的動力之壹。
人體內的空間是細胞運動和營養調節的地方。只有這些空間純凈,營養物質循環順暢,人體才能回歸自然,恢復和維持健康。細胞的運動與細胞周圍的環境密切相關,細胞周圍空間的壓力和營養物質濃度的變化直接影響細胞的開閉和輻射。周圍空間的營養濃度越高,壓力越大,細胞內的物質積累越多,也就是中醫所謂的氣血凝滯,是造成細胞功能紊亂的主要因素。臟腑疾病的病因是物質和營養不能疏散,導致停滯,即氣血受阻,形成疾病。
營養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也是治療疾病、健康長壽的保證。“藥食同源,藥食同源”,可見營養和醫學的結果是相似的。合理均衡的營養可以提高人體預防疾病的能力,減少並發癥,促進疾病的康復。在醫學模式轉變的今天,營養的治療作用越來越重要。科學、合理、及時、均衡的營養治療是臨床綜合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提高臨床治療水平和恢復組織細胞功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