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0.3-0.5%的鹽就夠了。加鹽可以減少魚生病的機會,尤其是生病期間,可以保持魚的穩定。
草魚常見的疾病有細菌性爛鰓病、細菌性腸炎病和紅皮病。各種草魚都會生病,其造成的經濟損失也居草魚疾病之首。為了有效地預防和控制這三種疾病。詳情如下:
1.病原體:柱狀嗜纖維素菌、點狀氣單胞菌和熒光假單胞菌。
2.流行規律:流行季節為4-65438+10月,有兩個高峰。4-6月主要危害1-2齡草魚,8-6月危害當年草魚魚種。壹般在水溫18℃以上開始流行,高峰期在25℃-30℃。它在池塘水和底泥中含量豐富。當水質和魚類健康狀況良好時,不能形成優勢種群,感染魚類,引起魚病。當投餵大量劣質餌料,水質惡化或其他原因導致魚類抵抗力下降時,它們大量繁殖,侵襲魚類,從而引起疾病。病原體可隨病魚的糞便或屍體排入水中,汙染餌料,並通過口腔感染其他魚類,從而形成草魚“三病”的大規模爆發。
三、主要癥狀:病魚獨自無力遊動,頭部發黑,鰓蓋有半透明的小孔。嚴重者鰓蓋腐爛磨損,鰓絲腫脹充血發炎,腐爛帶淤,腹部充血發紅,鱗屑松散脫落。肛門紅腫,腹部輕壓有黃色粘液流出。解剖顯示腸內無食物,腸壁充血發炎呈紫色,肝臟發黃。
4.病因分析:草魚“三病”的第壹個發病高峰出現在4-6月,正值春夏之交,白天溫度高於水溫。隨著溫度的升高,表層水溫逐漸升高,密度逐漸降低。晚上溫度比水溫低。隨著溫度逐漸下降,表層水溫逐漸下降,密度逐漸增大,導致表層水體的密度高於底層水體,從而造成上下水體之間的對流。底泥中的大量致病菌被帶到整個水體中,增加了養殖魚類與致病菌接觸的機會,最終導致魚類疾病的發生。草魚“三病”的第二個高峰出現在8月-65438+10月,也就是夏秋之交。水溫和氣溫的變化和春夏之交是壹樣的,所以也會引起水的對流,引起魚病。此外,經過幾個月的養殖,池塘底部堆積了大量的殘渣、餌料、死生物和魚殘體,水質也嚴重惡化,也容易造成水中致病菌大量繁殖,最終導致魚病。
五、防治措施:搞好池塘衛生,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對於池塘環境條件的改善,特別是底料,還可以采取在池塘中施用生石灰的方法。生石灰不僅能疏松汙泥,改善池底通風條件,加速有機物分解,減少氨氮和亞硝酸鹽的生成和積累,還能殺滅汙泥中的病原菌和芽孢,達到良好的防病效果。常見的方法有放養前用生石灰(50-100斤/畝)清理池塘,撒生石灰(15-20斤/畝?m,1-2次/月)。在養殖管理過程中,要始終貫徹“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未病先防、有病早治”的原則,將魚病防治貫穿整個養殖周期,避免造成更大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