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傳統活動
吃春季蔬菜
“春菜”,野生莧菜的壹種,村民稱之為“春蒿”,用魚片做的“滾湯”叫“春湯”。“春湯臟,洗肝腸。全家老少平安健康。”
送春牛
將每年的農歷節氣印在紅紙或黃紙上,印上農民的耕田圖案,稱為“春牛圖”。
垂直蛋
選擇壹個光滑對稱的剛下了四五天的新鮮雞蛋,輕輕的立起來放在桌子上。雖然有很多失敗者,但也有很多成功者。春分是玩豎蛋遊戲的最佳時間。
粘麻雀嘴
家家都吃湯圓,也煮壹些不包心的湯圓。它們是用壹根細細的竹叉放在戶外田地的田埂上,叫粘鳥嘴,防止鳥兒破壞莊稼。
放風箏
在春分那天,人們會放風箏,如王耔風箏、鰱魚風箏、糜蛾風箏、雷公蟲風箏、月光風箏等。最大的有兩米高,最小的有兩三英尺。
獎勵牛
春分到了,春耕春播等農活即將開始,家裏的耕牛從春耕開始就沒閑過。因此,當春分季節到來時,農民經常用湯圓餵他們的牛作為獎勵。也包含了農村人對牛的憐惜。
春分拜太陽,秋分拜月亮。
在古代,春分也被稱為“日中”、“晝夜分”、“春分月”。它不是傳統節日,而是壹個表示農業生產的重要節氣,從它的別名也可以看出來。
春分時,晝夜長短相等,然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北移,逐漸晝長夜短。西漢董仲舒在《春秋故事·陰陽上下》中提到:“春分,陰陽亦半相,故寒暑。”
《明禮義》說:“分界點是黃池交匯之點,太陽到此為止,晝夜平分。因為與農耕活動密切相關,民間還留下了“春分無雨耕田”“春分有雨是好年景”的說法。
在古代,春分時有相當隆重的祭日儀式。《禮記》記載:“祭於壇。”按照孔的註解,它叫做“春分”。自周朝以來,這壹習俗壹直延續了好幾代。清代潘榮弼《景帝歲時紀勝》也說:“春分、秋分為國禮,士不可隨意祀之。”
在明清時期,北京的日壇成為皇帝在春分祭祀大明神(太陽)的地方。每年甲、丙、戊、庚、任,皇帝親自祭祀,其余年份官員祭祀。
春分養生法
春分是壹年中陰陽平衡、晝夜相等、寒暑平分的時期。中醫認為,春分過後,春陽之氣迅速上升,人體血液循環加快,激素分泌增強,情緒波動較大。另外,氣溫經常突變,容易導致人體陰陽失衡。此外,春分過後,雨水增多,空氣濕度大,體弱者易發病,老患者易復發。此外,各種細菌、病毒繁殖迅速,各種傳染病也頻發。所以,春分時節要註意保健。
春分——爭取陰陽中和互補
春分時節養生總的原則是避寒避熱,力求中性。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選擇能保持身體機能協調平衡的飲食。比如烹調魚、蝦、蟹等寒性食物時,要加入蔥、姜、酒、醋等溫熱的調料,防止此類菜肴涼涼,損傷脾胃,食後引起腹部不適。吃有助於陽氣的菜肴時,如韭菜、大蒜、木瓜等。,它們應該輔以滋陰的產品,如雞蛋,以達到陰陽互補的目的。
春分——飲食宜酸甜。
春分期間飲食以清淡為主,宜甜少酸。平時應多吃些味甘健脾的產品(如瘦肉、雞蛋、牛奶、蜂蜜、豆制品等。)、時令蔬菜(如韭菜、豆芽、豆芽、生菜、黃花菜等。,能增強脾胃之氣),滋補肝腎的產品(如枸杞、核桃、花生、大棗、桂圓等。).盡量少吃酸性食物,如羊肉、狗肉、鵪鶉、海魚、蝦蟹等。此外,白烤鰻、杜仲腎花、蒜烤茄子有補虛、降血壓、涼血止血的功效;春筍性味甘、寒,有滋陰養血、化痰消食、除煩利尿的功效。都適合在春分的時候吃。
春分——調節寒冷和溫度以預防感冒
春分過後,氣候依然多變。大風大雨時盡量避免外出,註意根據氣候變化和個人體質增減衣服和被子。體弱多病的人,穿衣服要註意下部的厚度和上部的厚度,註意下肢和足部的保暖。老年人可以多曬太陽,幫助驅散寒邪。
春分——走出家門,適度運動。
春天很美,是健身的好時候。最好經常去戶外,比如慢跑、散步、做操、打球、打太極拳、放風箏等。運動可以使人體氣血運行順暢,促進新舊交替,強身健體,在清新的空氣中運動,有利於肝氣的釋放。
春分——早睡早起,精力充沛。
春分宜早睡早起,每天保證6-8小時睡眠。如果覺得困了,不妨打個盹消除疲勞。
春分——多開門窗殺菌防病
春分時節,臥室裏要多開門窗,讓更多的陽光照射到室內,既能保持空氣清新,又能起到殺菌的作用。經常打掃房間,保持房間幹凈。雨季,不妨用艾葉在室內熏制,消毒除濕。
春分——調節情緒,疏肝解郁是最重要的
中醫認為肝屬木,達目的則喜,對應的是春天楊琪上升。這個時候,就要順應楊琪升發的自然規律,使肝氣能夠通暢。春分的時候,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避免事情發生的時候生氣。培養樂觀開朗的性格,多壹些興趣愛好。另外,抓緊時間閉目養神,也可以種花種草,養魚養鳥等。,從而消除春困,幫助“春夏養陽”。
春分——按壓合谷太沖可以緩解心情。
春分期間,按摩相應的穴位,可以起到舒緩情緒的作用,比如按摩合谷穴、太沖穴,可以有效調理精神疾病。合谷穴是大腸經絡的總開關,有“面收谷”之說。此外,合谷穴有升降濁、行氣活血的作用,但強刺激不適合體質較弱者,孕婦應忌用。太沖穴是肝經上的第壹要沖。揉捏太沖穴可以為心臟供血。只要打開這個總開關,整個肝經就會氣血充盈。
春分保健註意事項
1,春分疾病預防從細節開始。
中醫認為,春分時天氣不穩定,早晚氣溫低,不僅容易誘發老弱病殘人群的疾病,還應關註長期處於高強度工作、高壓力狀態的“亞健康人群”,建議市民今後註意調整生活習慣。如果盡量少去人多的地方,可以利用居住環境進行簡單的健身運動,比如爬樓梯、跳繩等。過早鍛煉不容易。早起洗漱時可以用淡鹽水漱口。每天太早開窗通風不容易,9點以後比較合適。
2、春分飲食宜存酸增甜滋養脾氣。
據悉,關於春食的民間傳說很多,中醫也有講究,俗稱吃“春”。專家建議,在這個季節,可以多吃壹些補脾的甜食,如紅棗,以及蜂蜜、韭菜、菠菜等,少吃酸辣食物。此外,堅果類食物如核桃、花生、杏仁、桃仁等。每周至少應補三次,有助於清爽幹燥,消除瘙癢。在日常的午餐中,也適合補充燉品類食物,如胡蘿蔔排骨湯、銀杏烏雞湯等。,既能補充人體在季節轉換中所需的水分,又能增加蛋白質的攝入,有助於增強人體的抵抗力。
3.多關註春分的日常生活
(1),保證室內空氣清新潔凈,減少呼吸道疾病。
(2)、經常消毒,殺死病毒。保持室內外衛生,清理角落和陰暗角落的汙垢,經常消毒,殺滅病毒,減少傳染病的傳播。
(3)運動不宜過於劇烈。冬天感冒好了不久,需要循序漸進的出去運動,不要太劇烈,以免不舒服。
4.有壹些聰明的方法來對付春天的困倦。
春分期間,“春困”癥狀越來越明顯,尤其是每天下午。如果這種癥狀得不到緩解,將會嚴重影響正常的工作和學習。
(1),午飯後休息片刻。在最困的時候,哪怕小睡十分鐘,也能大大緩解疲勞。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午睡半個小時,上班族和學生也可以坐在椅子上午睡。
(2)晚上做壹些有助於睡眠的“功課”。飯後做壹點運動,有利於身體的拉伸和放松;睡前半小時排除雜念,心情平靜,有利於入睡。
5、春分衣服不宜過早。
春分時,冰雪融化,植被恢復。無論北方還是南方,都是春天的好時節。中國平均氣溫穩定在65438±00℃。但春分期間,晝夜溫差仍然較大,不時有寒流。因此,公眾不要過早減少衣服,以防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