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菜譜大全網 - 養生課堂 - 如臯簡介

如臯簡介

如臯簡介:

如臯位於長江三角洲北翼,北緯32° 00′—32° 30′,東經120° 20′—120° 50′。南臨長江,與張家港市隔江相望,北鄰海安市,東接如東縣,東南接通州區,西接泰興市,西南接靖江市。全市總面積1576.47平方公裏,其中長江水面99平方公裏。

如臯長江岸線長48km,可直接利用長江深水岸線(18.6km)。楊桐運河、如海運河、如泰運河、焦剛河貫穿全境,全長158.52公裏。

歷史演變:

《尚書·龔宇》記載:在古代,如臯屬於揚州的版圖;商周時期稱為海陽。周初名於陽,春秋屬吳,吳亡於越,戰國屬楚,秦屬九江郡,漢屬海陵郡。東晉藝兮七年(411),如臯縣位於其前,隋朝並入揚州寧海縣。唐太和五年(831),設如臯場。南唐寶達十年(952年),升為如臯郡,屬臺州。以後的朝代沿用縣制,宋代為中下層郡,元代為上層郡。泰州仍屬明清管轄,清雍正二年(1724)屬通州直隸州管轄。民國時為壹等郡,與湖南邵陽並列為全國第壹大郡。民國二十九年(1940)八月,新四軍東移如臯西鄉,在蘆崗建立如臯縣政府。5438年6月+10月,縣政府繼續東進至如臯東鄉,接管如臯縣政府。民國三十年(1941),在如臯西鄉設立如臯縣政府。至此,原如臯縣以楊桐運河為界壹分為二。比如息縣隸屬於蘇中第三行政區專員公署,如臯縣隸屬於蘇中第四行政區專員公署。民國三十四年(1945),9月21日,新四軍收復息縣等如臯市,原位於如臯東鄉的如臯縣改名如東縣。同年2月1,第壹任蘇皖邊區行政專員公署在如臯市成立。1949 65438+10月28日,如臯解放。12年5月,蘇皖邊區第壹行政專員公署更名為蘇北泰州行政區專員公署,管轄如臯。5月29日,如臯被批準為壹級縣。1950,65438+10月,如臯縣劃歸蘇北南通行政區專員公署,1952年升格為專縣。1983隸屬南通市。1991 6月1日撤縣設區,成立如臯市。

行政區劃:

如臯轄澄城、城北、城南三個街道,陳侗、丁彥、白蒲、夏媛、九華、石莊、吳窯、江安、搬經、磨頭、昌江鎮11。城北街道與如臯開發區、城南街道與如臯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如城街道與如臯工業園區實行“區街結合”管理機制,長江鎮與如臯港區實行“鎮區結合”管理體制。全市共有347個村(社區),其中社區181,村166。

當地習俗:

如臯方言屬於江淮官話臺語片,受吳語影響很大,與贛語和客家話都有關系。如臯方言覆蓋如臯市、如東縣、海安市、泰興市、東臺市南部和張家港市端山區,總面積約6000平方公裏,總人口約500萬,以如城方言為代表。汝城及其周邊地區的語言是汝城方言。比如城西3公裏有壹種泰興方言的韻味,叫西鄉話。白蒲、九華、通州區在交界處,是兩地之間的過渡方言帶。語言的南半部有兩組具有南通話特點的輔音,稱為南翔話。南部的永安沙地區才落地幾十年,移民來自18省區。雖然他們的後代都用如臯話,但是村莊和圩區的每壹個區別都叫圩區話。

如臯居民以漢族為主,民風淳樸,與揚州相似。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他們在飲食、服飾、住房、婚姻、生育、生日、喪葬、節日、祭祀等方面形成了獨特的民俗。如臯歲時,長夏有壹些習俗,如早餐吃煮雞蛋,中午吃甜菜,孩子稱體重,端午節吃粽子,孩子穿百衲和香囊,中秋節燒經書祭祖和“禁食孤兒”,中秋節吃月餅、藕餅和鴨子,特別是春節前後,禁忌很多。婚喪習俗包括新娘在婚禮當月不能走親訪友,不能走鄰居,不能在葬禮期間“燒鬼屋”,不能表演“兒戲”。在過生日的習俗中,百年慶典是最隆重的,家裏要燒壹個百年碗送給親戚朋友鄰居。民間有做“小”的習俗,表演“童子戲”,唱“義興調”(越劇)、“下河調”(陽戲)、“七田”,春節時表演泛舟湖上、踩高蹺、扳腰、打花鼓、舞龍燈、唱道情等節目。隨著社會文明的逐步提高,民俗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節日中壹些不健康的舊習俗被摒棄,壹些節日被賦予積極健康的內容,壹些新的習俗逐漸形成。

名勝古跡:

1)水匯園景區

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位於如臯古城東北角,占地約27萬平方米,由水繪園和水明樓古建築群、中國如臯長壽博物館、中國如臯盆景園、怡園和東街歷史文化街區組成。

水繪園建於明朝萬歷年間(1573—1620)。明末,壹位才子冒險越境,曾與“秦淮八花”董小宛在此居住。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園內有10多處景點,如:漢白玉當亭、壹墨齋、印書樓、湘中亭、懸山樓、荊歌、色浪坡、小三五亭、枕煙亭、苗銀香林、古城墻、煙波玉亭、碧螺樓、懸峰、洗碗池、小三五溪、何裕等,公園裏都是煙。園內水光瀲灩,倒影如畫,愛情故事浪漫,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園林景觀獨特,使水繪園成為集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歷史文化於壹體的旅遊景點,被譽為“中國第壹夫妻文化園”。

水匯苑

水明樓建築群是水繪園景區的另壹個重要景點。建於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它是壹座造型精美的船式水閣建築,被園林大師陳從周譽為“徽派園林的孤本”。樓西的隱玉齋和玉香寺有珍貴的文物和文獻供遊客欣賞。中國儒派盆景園原名“胡靈園”,始建於400年前。展示了中國最大的五針松盆景和樹齡1000年的宋代盆景。

長壽博物館從各個方面展示和探索如臯長壽的奧秘,給人以有益的養生啟示。

東街歷史文化街區具有清末民初如臯古街風貌,有李漁紀念館、絲毯博物館、狀元文化中心等展廳,還有迎春橋、王耀廟等歷史構築物和文物古跡,榮獲2016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如臯東大街

2)定慧寺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如臯古城東南角,始建於隋開帝十壹年(591),以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格局獨特、香火旺盛而聞名中外。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重修大雄寶殿和金剛殿,山門改為朝北。後來又相繼修建了鐘鼓二樓、藏經閣、禪堂、祠堂、齋堂。定慧寺山門面向戴宇河,東面是放生池,西南面是玉蓮池。寺廟布局呈“回”字形,大殿環繞四周,聚寶堂位於中央,形成“水環寺,樓抱堂”的獨特格局。

定慧寺

3)中國長壽鎮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城市西郊,總面積約100公頃。主題符號,青銅鑄壽星,高49米,頭戴禮帽,面帶微笑。她在如臯傳統上打扮成花農,寓意勤勞長壽,被中國道教協會主席任法融大師譽為“世界上最大的壽星”。中國長壽博物館是長壽鎮的核心景點之壹,外形酷似壹顆外星隕石。它有序廳、如臯廳、中國廳和世界廳,濃縮了長壽的悠久歷史,匯集了長壽的經典奧秘,展示了精彩的長壽文化。還有萬壽百年碗等景點,這是吉尼斯世界紀錄認證的世界上最大的青銅碗。中國長壽鎮是具有長壽之鄉特色的旅遊勝地,也是舉行生日活動的地方。萬壹有機會,可以近距離和百歲老人探討長壽秘訣。

白首背

4)中國長壽文化谷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主城南郊中國最美鄉村——如城街道古莊社區,總面積約3000公頃,是壹個集生態旅遊、商務休閑、觀光娛樂為壹體的特色生態旅遊景區,涵蓋古莊生態園核心景區、蘇通生態觀光園、國際園藝城、前場村200公頃草坪基地、東方盆景園、胡安定故裏、白黛蘭園、上海寶來蝴蝶蘭園、古莊龍盛遊樂園。公園自然景觀獨特,文化積澱深厚,是主城區的天然氧吧,是城市的綠肺,是遊客和市民休閑健身的場所。

5)法鮑神廟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白蒲鎮,始建於唐大和四年(830),重建於宋元年(1054),香火鼎盛。清代書畫家、“揚州八怪”之壹的鄭板橋為寺題碑。據傳,日本高僧任原入唐,南宋抗金英雄嶽飛、清朝宰相文天祥、左都禦史沈琦、詩人袁枚等都有參觀、吟詠法寶寺的記錄。法寶寺建築布局獨特,形似大象。古人留下了“遊僧象鼻灣,指點虎溪”“壹灣變象鼻,法寶久負盛名”等詩句。魚、蝦、龜、甲魚在廟裏自由自在地遊動。池塘周圍玫瑰、牡丹、芍藥盛開。池塘中央有壹座暖心亭,亭子由壹座曲橋與岸邊相連,是遊客夏季乘涼納涼的好去處。方聖池東邊的萬安橋是白蒲鎮萬安橋的縮影。

6)長江藥用植物園

國家AAA級景區、國家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點、省級五星級鄉村旅遊點。位於長青沙生態旅遊度假區。占地約333公頃,總投資約26億元。壹期工程為綜合藥用植物園,占地200公頃。開設於201110,以具有藥用價值或保健功能的中藥材種植為主,吸收長壽花木之鄉如臯的文化底蘊,集休閑農業、生態餐飲、長江流域藥用植物資源保護、科學研究、科普教育為壹體。公園內主要景點有:以水景廣場空間為前奏的正門,既有如臯傳統建築的韻味,又有現代江南園林建築的韻味;以“壹峰太美尋千裏,壹勺是江湖萬裏”的建造手法形成的水島景觀文化廣場;水質優良、物產豐富的長壽湖;依水而建的度假小屋區;金銀花藥草主題公園;還有芳香藥用植物園。

7)金島生態公園

國家AAA級景區、省級四星級鄉村旅遊景區坐落在長青沙生態旅遊度假區。總面積約133公頃,總投資5億元。公園位於常青沙島東風灘,汲取長江精華,呈現“長江文化、常青文化、長壽文化”三大特色。公園內河流縱橫交錯,園林鳥語花香,芳草萋萋,鶯飛……充滿了綠色和生機,純凈、祥和、美麗。隱藏在綠樹碧水之間的生態星級酒店、健身俱樂部、商務會所、體檢中心、休閑中心、迷妳公園等設施,讓遊客在清新的天然氧吧中享受優質教育、文化交流、健身保健、休閑娛樂服務。

8)內外城市河流風光帶

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市區。內外河繞城,外圈在內,形似古錢。內城河古稱戴宇河,形成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外城河,又名濠河,開鑿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沿內外城河有10多處歷史文化景點,如春秋遺址射亭、明代高橋迎春橋、千年古剎定慧寺、名人輩出的李繼賢、江淮淩薇、紀念宋代名人範仲淹的範宮媛等。內外城河上有29座造型各異的橋,承載著許多精彩的傳說和故事。雙環河兩岸的白石護欄蜿蜒如龍,沿線樹木蔥郁,鮮花盛開。“水繞城,水在城中”的獨特景觀,使如臯這座古城成為壹道獨特的風景帶。

9)紅十四軍公園

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汝城街道福壽東路。占地17.4公頃,由紅十四軍紀念館、紅軍歷史教育拓展訓練基地和市青少年紅軍歷史教育館組成。它是發揚革命傳統,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主體建築紅十四軍紀念館被列為全國革命紀念設施和國防教育示範基地。由序堂、江海黎明、長夜驚雷、砍柴養義、如畫軍旗、創新、金戈馬鐵、忠義、野火春風、尾堂組成,圖片10張,說明文字近4萬字。

資料來源:地方政府官網《如臯年鑒》(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