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新城加速“變臉”
華山生態新城規劃現場辦公會在武漢召開,市領導宋洋、阮成發出席會議。據介紹,未來,圍繞打造世界級生態城市和生態文化區的目標,花山新城將建設成為武漢東部產業支撐服務區、武漢新港南部核心港區和大東湖生態建設區。
根據最新的規劃架構,新城分為新港、新城、生態涵養三大功能區,重點發展港口及保稅加工、生態研發和教育、醫療保健、居住。
據華山生態新城投資有限公司負責人介紹,洪山區政府將新城建設作為發展戰略重點,每月召開現場辦公會議,統籌項目建設。未來三年,華山新城將正式進入全面實施階段,計劃投資262.29億元,首批五大類十大項目基本建成,初步形成生態新城的框架和雛形。
“綠色”新城吸引著人們的目光
未來的華山生態新城,壹定會是壹座“綠色模範城”。在這個66.4平方公裏的小城,將有147公裏的自行車路網系統,200多公裏的步行系統,交通系統將完全低碳。此外,城市中使用的電力可能是自己利用風能產生的,路燈使用太陽能,沖廁所的水可以循環使用,城市中的工業必須通過綠色環保屏障...
規劃中的花山生態新城是湖北首個兩型社會生態城,東臨左翎鎮,南接武漢科技新城,西接東湖風景區,北接武漢北湖新城。未來,新城將投資20億元建設大東湖網及水生態修復工程,建設5萬噸汙水處理廠。
此外,花山新城投資12億元,將規劃區內農戶全部遷出,退耕還林、還魚還湖,建設花山、花果山兩條生態綠化帶。
生態新城需要達到生態指標。
在現場辦公會上,首次披露了《華山生態新城指標體系(討論稿)》。據介紹,該指標體系參照天津生態城指標體系,進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提出29項生態城建設指標。
與天津生態城相比,這29項指標更具“武漢特色”:華山新城自然生態覆蓋率需達到60%,更“綠”;綠色建築節能措施要細化,居住建築能耗可高於35千瓦時/年;非傳統水源利用率要達到30%以上,加強循環水利用;轄區內風能、太陽能等新能源利用率要達到15%。
據悉,武漢未來將在華山新城設立“生態研究院”,擬邀請國務院參事、中科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牛文遠擔任顧問。
十大兩型示範工程和壹千萬平方米綠色社區
1.結合開工項目建設,建設綠色建築示範工程。從啟動項目中選擇壹定規模的功能建築,按照綠色建築相關指標組織建設。重點研究地下水循環空調系統的技術和應用措施,從建築選址、節水、節能、材料使用、室內環境質量五個方面探索夏熱冬冷地區的綠色建築體系和建築模式。
2.建設以燕東湖保護工程為核心的水生態示範工程。按照“大東湖網”工程的總體要求,盡快建設燕東湖水質保護工程,建設具有人工強化濕地系統的水生態示範區和具有景觀生態功能的濱海自然濕地,探索生態敏感濱水區的水環境保護措施,為世界水危機下的河湖密集區城市化發展模式提供經驗和示範。
3.中水利用與生態用地耦合轉化示範工程。通過建設分散收集、處理、再利用和再處理系統,對汙水和初期雨水進行相應處理,以提供城市維護、綠化和衛生;同時,再處理過程將與周邊未開發建設用地的生態改造同步進行,以減少城市建設和運營過程中汙染物的排放,實現水資源的節約利用和生態用地功能的提升。
4.集中式太陽能農民社區示範項目建設。結合壹期農房建設“集中式太陽能應用示範小區”建設,與相關科研機構、廠商合作,從整體、過程、管理上實施太陽能的應用推廣。
5.建設慢行優先的低碳綠色交通示範工程。在新城區構建“以人為本、慢行優先”的公共電動汽車網絡系統、自行車網絡系統和步行系統,打造低碳綠色交通體系。
6.建設分區與移動相結合的“空氣質量實時監測中心”。可吸入顆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數據24小時實時監測,通過有線和無線數據傳輸系統實時發送到檢測中心並公布,確保華山新城良好的大氣環境。該技術對創造“環境友好型”城市環境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
7.建設“華山、花果山”,成立生態農業公司。修復山體,改造提升林地森林景觀,廣泛種植杜鵑花、月季、紅果、冬青等木本藤蔓開花結果植物,打造真正的“花山”“花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