麟遊縣,隋唐官員避暑勝地,因隋壹寧元年遊麒麟而得名。地處渭北旱塬丘陵溝壑區,東接永壽、乾縣,西接千陽、鳳翔,南接扶風、岐山,北接甘肅賓縣、靈臺縣。
麟遊縣位於黃土高原。從西南進入後,梁婷附近殘存的千山支脈。北支叫葉淩,南支叫鳳山和岐山。
唐初,麟遊縣改為西林府。貞觀元年(627),廢州。
為什麽唐朝的皇帝喜歡去拜訪林?壹方面是因為有九成宮。九成宮遺址位於陜西省麟遊縣新城區。原為隋朝仁壽宮。它建於明啟十三年(593年),由右侍郎蘇陽監造,著名建築師宇文愷是校對、承辦設計和監造的大師。它完成於開帝15年3月。隋文帝曾六次來此避暑。唐太宗貞觀五年(631),對其進行了修繕擴建,改名為九成宮。
另壹方面,夏天不熱。年平均氣溫9-10。夏季平均氣溫18(白天)~ 29(夜間)。據說唐代長安可以種橘子,所以年平均溫度和濕度肯定比現在大。眾所周知,在關中,七八月份的三伏天,38度的氣溫壹般是很常見的。Xi安就更不用說了,前年地表溫度68度,超過吐魯番。如此炎熱的天氣和潮濕的空氣,桑拿天氣在當時可能更常見。麟遊夏季平均氣溫低,海拔高,比關中盆地涼爽很多。
麟遊九成宮恰好是隋朝修建的宮殿,真的是唐朝皇帝現成的避暑勝地。麟遊縣其實是黃土高原溝壑區南緣的壹個地方。麟遊所在的這座山被關中渭北平原上的人稱為北山,因為它是來自渭北平原的壹座山,但其實妳看衛星地圖就會發現,這座山是黃土高原溝壑區的最南端。
從長安到麟遊九成宮,現在的距離是165公裏。唐朝沒有高速公路,我們就增加到200公裏吧。皇帝壹定是成群結隊地旅行。按照每小時5公裏的速度,他白天走,晚上休息,大概3天就到了。最難走的是進山的26公裏路。
好在從長安往西壹路的塬地不多。所以唐朝皇帝去麟遊走的路線無非就是這些。壹條是從《大明宮南巡》到甘縣代,然後沿著山腳到麟遊以南,從山口進入麟遊。
另壹條路線是從長安壹路向西,到扶風、眉縣,從渭河河谷到落差200米的北苑,在《西遊記》裏,到麟遊。
百度也列出了過去從永壽出發的路線,因為永壽也在山裏,所以有點遠。
北苑從寶雞向東到達鹹陽後,地勢會逐漸降低。所以從長安、鹹陽去塬上也是壹個不錯的選擇。
麟遊歷史悠久。根據對古遺址和出土文物的考證,舊石器時代,先民已在境內繁衍生息,新石器時代,氏族、部落雜居。
夏:“治漆疏漆水”。公元前21世紀,夏朝建立後,麟遊屬永州。
商:周朝先民從太炎七水入今麟遊,建都林邑,故名都邑。兩代之後,鞏留遷都西安(今賓縣)。古公爵照顧父親時,被狄侵犯,後退出貘。他聚集在貝奇(今麟遊)的山區休息。他南下周元,建都祁陽。
周:西周時期,麟遊屬西周管轄。周平遷到洛邑後,把岐山以西的土地給了秦襄公,麟遊歸秦國管轄。
秦:中國統壹後,設郡,東在麟遊,在漆縣,西在都陽縣(郡在麟遊縣招賢鎮),均屬內史。
西漢:都陽郡、淇縣都屬於秦沿線的遊夫峰。
東漢:鐘平元年(184)後,都陽縣劃歸漢安縣。
三國:都陽縣、漆縣(屬魏)屬扶風縣管轄。
金:早年都陽郡廢,西南屬雍郡,東北屬祁縣。全部歸尤福峰管轄。
北魏:興二年(468),麟遊北部現屬白土縣,屬新平縣管轄。南部屬永縣,屬秦萍縣管轄。
西魏:今麟遊縣,南屬雍縣,北屬岐山縣,麟遊縣通往夷、麟遊、普潤三縣。
唐初,麟遊縣改為西林府。貞觀元年(627),廢州。麟遊東有麟遊縣,西有普潤縣。它屬於周琦。
五代:麟遊縣、普潤縣均屬鳳翔府管轄。
北宋:設麟遊、普潤兩縣,隸屬慶豐路鳳翔府。
南宋:早期麟遊縣、普潤縣屬秦風路。在黃金之後。將勤豐路改為西豐路。鳳翔路1187成立,管轄鳳翔府。麟遊和普潤屬於其中。
袁:大德九年(1305),撤銷普潤縣,其地並入麟遊縣,屬鳳翔府管轄。
明清時期的麟遊縣屬鳳翔府管轄。
民國:辛亥革命後麟遊縣屬關內路。民國24年,隸屬陜西省第九區行政督察署。民國37年,麟遊第壹次解放,麟遊縣人民政府成立。7月,國民黨縣政府恢復。
1949 5月21,麟遊第二次解放,麟遊縣歸賓縣區管轄。1950年,撤銷彬縣專區,麟遊劃歸寶雞專區。1956 10 6月1,寶雞地區撤銷,麟遊縣直屬陜西省。1958 65438+2月10,麟遊、岐山、鳳翔三縣合並為鳳翔縣。1961年10年10月9日,寶雞地區復盤。同時將麟遊縣恢復為寶雞專區。1971年65438+2月8日撤銷寶雞地區,設立寶雞市。麟遊屬於寶雞市。1979年3月10,寶雞專區恢復後,麟遊縣隸屬於此。8月1980,1,寶雞地區與寶雞市合並,省轄市領導縣區體制恢復,麟遊縣仍屬寶雞市管轄。
麟遊縣山高水秀,是隋唐皇帝的避暑勝地。隋文帝和唐太宗多次來此避暑,建宮在此辦公,九成宮成為隋唐時期第壹個出宮的。由魏徵執筆、歐陽詢題寫的《九成宮禮泉圖》也成為中國書法史上的瑰寶。碑文上說此地“金碧輝煌,無滯蒸,微風徐徐,淒風爽。”相信身體的美,相信真誠修煉的聖地。“麟遊地處山區,道路崎嶇難走。古龍關路和小關路從麟遊兩側經過,但並不直達。皇帝出門,儀仗兵多。雖然離長安只有100多公裏,但要到達麟遊縣並不容易。據林遊舊書記載,“箭環山縣南五十裏,險峻為南之門戶,隋文夏休為削山之通道”,通過武功從長安到林遊。目前從尖闊嶺北路口到永安,隱約可見部分路段的路形。唐朝貞觀四年,唐太宗將仁壽宮改為九成宮,唐太宗和高宗相繼吉祥。麟遊有壹條叫“尉遲劍”的小溪。據麟遊康熙之言:“尉遲建在縣城東三十裏,入長安便道。兩座山險要,中間有壹條小溪。當唐太宗有幸被九成封為宮主時,尉遲敬德開了壹條戰車路,繞了壹圈才到達山上。".也就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武功,它順著漆水壹直追到麟遊,後來又沿著隋路經過。在高宗統治時期,他經常從武術和良好的領域旅行到林遊。然而滄桑巨變,獨水河河谷的道路形狀目前已難分伯仲。當時開通了林峰古道,這是唐王駐九成宮時,駐鳳凰官員和南方各國使節迎接朝鮮的必經之路。其具體路線是從鳳翔縣城到老君頂、姚家溝、康家河,上至十八嶺坡,經石門關、三官廟、兩社至麟遊。於是,皇帝就算千辛萬苦修路,也要來避暑。避暑勝地麟遊縣名不虛傳。
說實話,這個問題有點意思。
18世紀中期,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有了汽車、飛機、火車、輪船。所以在此之前的隋唐時期的人是享受不到的,即使皇帝權力很大。畢竟時差太大了。
隋唐時期,皇帝、官員和富人外出主要靠汽車、馬匹和木船。隋唐皇帝去麟遊避暑的肯定是客車和馬匹。畢竟從長安到麟遊是旱路,距離也不是很遠。應該是坐車馬。當然,皇帝騎馬是不可能的,壹套皇帝出行的規章制度是必須的。隨行官員騎馬坐車,保衛的隨行士兵只能步行。
路線從長安經武陟,再到岐山朱家莊以東的壹個村子,從村子進山,經箭擴嶺,進入現在的梅林路(最高點以北),到麟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