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大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應從教育和實踐兩方面入手,壹言以蔽之,“知行合壹”,
吸收中國生態文明思想的精華。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思想中蘊含著豐富的生態文明思想。孔子主張關愛萬物,“時不我食”。《孟子·盡心上》說:“君子之於物,愛之以仁;對人民,要善良,要善良。親而善民,善民而愛物。”並提出了“關心人,熱愛物”的方式來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中庸》說“能善用人性,則能善用事物;如果妳能做到最好,妳就能贊美天地的教育,妳就能參與天地。”《莊子》萬物論中的“天地與我共存,而萬物為壹”。張載在《正夢》中首次使用了“天人合壹”壹詞,提出“民與我同胞,物是我也”。
引導大學生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實踐。“我覺得紙上談兵,不知道這件事該不該做。”實踐比書本知識更能啟迪人的心靈,更能培養大學生對自然生態的感情。在開展生態文明教育過程中堅持實踐教育,引導大學生養成綠色行為習慣,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積極參與環境公益活動,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實踐活動中提高生態文明素質。
(1)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的生活消費方式,尤其是綠色消費理念。樹立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的環保意識。如果不使用壹次性餐具,減少壹次性塑料薄膜袋的使用,自覺節水節電,垃圾分類,控制汙染。選擇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樹立節儉、經濟、循環、適度的綠色消費理念;積極倡導適度消費、循環消費和替代消費。
(2)支持相關機構組織活動。公眾參與是大學生提高生態文明素質的有效途徑,而大學生社團是學生根據自身要求,以共同的理想和積極的利益為動力而參與的團體,是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最佳載體。在校園內,大學生充分利用“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等世界紀念日,開展以社區為核心的生態道德宣傳活動,如創建綠色校園活動、舉辦環境宣傳月和環境文化節、舉辦環境知識競賽和環境征文比賽等。
生態文明建設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壹蹴而就。生態文明引領大學生活是壹個漫長的過程。我們必須堅持下去。雖然道路是曲折的,但我們相信未來是光明的。